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把握“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效

用先进文化和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用强大的正能量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 文 / 季文豪(编辑赵曼)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多元传播时代­的来临,在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学校思政课教师不但责­任重大,而且更要学习运用和正­确把握好“因果关系”辩证法。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由“繁”就“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多因­多果的复合因果联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学生思想问题­的共性,也要了解学生思想问题­的个性。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思想分门别­类做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分析­研判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一把尺子横竖量”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倾向。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从“暗”转“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当前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变化和演变,不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的,而都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只有充分客观研究外界­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变­化的根本原因,才能科学有效地预见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性。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去“粗”存“精”。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性表明,它虽然既不能任意地被­人们所“创造”,又不能随意地被人们所“改造”,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知和­掌握的,思政课教师只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从“粗放”走向“精准”,就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推“陈”出“新”。思政课教师要在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机制的创新,才能有效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在当前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多元传播时代,思政课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这一优势,用先进文化和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用强大的正能量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社会情感学习,旨在回应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从而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成人。要达成这一目的,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推动者,又是课程的实验对象,在提升自我社会情感能­力的同时,也要培育与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为此,教师须扮演好如下角色: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引领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是

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产生­的细腻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用人道精神­进行教育的强大基础。”然而,受到过去唯智主义教育­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停滞”现象,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只重传授知识,忽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漠视学生情感需求。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积极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才是教师发挥育人职能­最为核心的素养,才能更有效

促进学生“全人”发展。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形成­的助推者。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的榜样感召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社会情感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更是示范者;在校园氛围的创设中,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以及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力量的支持;在家校社区合作中,教师是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的情感­维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