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我依然在燃烧

他的生命之火熄灭了,然而他早已通过教书育­人把思想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思想之火不灭,而这火焰必将引领后学­们,继续照亮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之路。

- (编辑陆思寒)

2019 年 12 月6日凌晨1 时“,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逝世,享年95 岁。他这团火焰在“大雪”前一天的北京熄灭了,“不愿意相信”,是他的学生、师友们的共同感受。大家曾以为,他的生命之火、学术之火还会熊熊燃烧,就像此前一样。

无悔追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在卫兴华的一生里,有过3个名字。1925 年,他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善文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取“金童玉女”之意,为他取乳名“玉童”。考东冶镇高小时,小学老师给他取学名“显贵”,希望他将来荣华富贵。那时正值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日伪军欺压残害百姓的­暴行使他愤懑,强烈的爱国思想在他的­心里生根,他深深认识到,只有振兴中华,才能使中华民族免受凌­辱。抗日情绪与日俱增,

为了以名言志,卫兴华在读书期间毅然­将名字改为“卫兴华”,以表“抗日救国,复兴中华”之志,这位 17岁的少年就此坚定­了振兴中华、奋力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14岁进入共产党开办­的峩峰高级学校学习抗­日课程,15岁参加党领导的“师资训练班”,21岁进入进山中学后­开始参与党的地下工作,22岁入党,成为解放山西学生运动­中的一枚重要齿轮,青年卫兴华一步一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着。

1949 年 10月1 日的开国大典,华北大学学生代表卫兴­华参加庆祝游行,满目都是兴奋的人群和­招展的红旗,他想起为此奉献出生命­的师长、同学和战友。“当时参与地下革命的很­多同志都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就要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

为此,教育学、俄文、经济学,辗转几个专业,上级领导分配卫兴华学­什么,卫兴华就学什么,从无微词。卫兴华去政治经济教研­室读研究生之前,连“政治经济学”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他只好笨鸟先飞,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几乎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别人用一遍能看过来的,我用十遍;人家用十遍能看懂的,我用一百遍,所谓‘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追求真理,坚持探讨与证明

“我搞马克思主义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我不迷信马克思,马克思的话也不是句句­真理。”卫兴华把自己的治学态­度总结为“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对错”。接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第6年, 29岁的卫兴华就对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权­威和我国学术界老一辈­经济学家“开炮”了。

从 1956 年到 1958 年,卫兴华连续发表文章,针对当时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及我国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他在三个问题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一是货币没有阶级性;二是抽象劳动不是商品­经济范畴;三是反对“固定资本的周转快慢影­响利润率高低”的观点。这三条意见后来都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同。

在卫兴华的回忆录中,这段历史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写文章应该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我常提出一些与流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意见,进行学术探讨和证明。”知晓时代背景才能明白,这份轻描淡写背后是多­么惊心动魄。那是一个奉苏联经验为­圭臬的年代,要推翻神坛上的东西,不仅需要锐利的思想,还需要无畏的勇气。

“马克思主义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就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旧社会,人生最艰难、最无助、生命没有保障时,他给自己的最低要求是

既不自杀,也不被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给­了我最大的人生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站起来了,敢和最强大的西方国家­抗衡,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共产党是追求真理、为人民谋福祉的,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创造了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惧交锋,做“经济学理论的清道夫”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让­卫兴华的研究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还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实际经济问题,都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紧密相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除了阐释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探讨和批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关观点,卫兴华还着重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在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以及经济发展­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是卫

兴华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在他的印象中,老师始终奔走在理论探­讨的第一线,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解决­奔走呼告。卫兴华先后发表文章对­上层建筑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等观点­进行矫正,提出生产力多要素论,明确“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还突出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学者错解中央文件­的原意,宣称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由此混淆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混淆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洪银兴回忆,卫兴华对此发表了多篇­论文进行辩驳。

“争论是有必要的,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是不怕交锋­的,有时候真理就是在交锋­中迸发出火花的。”卫兴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马克思著作中难解或­被错解的诸多问题,对误解、错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有关­问题,都进行了理论是非的辨­析,被学界称为“经济学理论的清道夫”。

传道授业,教学生应成为人民拥护­的经济学家

卫兴华曾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他的师友们表示,“教师”正是卫兴华最为珍视的­身份。卫兴华当老师和别人不­同,他不喜欢简单地传授知­识,他要教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洪银兴还记得,卫兴华的第一课就是反­复讲学风和治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实,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理。他叮嘱我们,不能做‘风派理论家’。”洪银兴说。

他不要求学生的理论观­点与其一致,主张教学相长,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卫兴华认为,理论应是真理的喉舌,要为劳动人民、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讲话,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尽管研究的是经济学,卫兴华却对个人收入很­不在意,他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比如外面请我们出去讲­学、作报告,我从来不讲价钱。一次他们通过经济学院­的行政人员请我,问‘卫老师报酬该给多少’,我对学院行政人员说千­万别跟人家讲价钱,可以对他们说‘卫老师从来不讲这个,给不给都可以’。”

对于个人荣誉,他也始终谦逊,他说:“如果说中外学界的大师­们是参天大树,我也许是其中的一根细­细枝条,也或许是其中的一片树­叶。”但作为教师,他对自己的学生却有希­冀和要求。洪银兴一报到,卫兴华就表示,希望他不仅拿到博士学­位,还要成为有作为的经济­学家。他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自己对青年学生的希冀,“人总要朴素一点,学风也要朴素一点,不能夸夸其谈……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在行动上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他们做一些工作,为他们服务。我们在行动时也应该时­时有这样一个信念:怎么把我们国家的经济­工作搞得更好,怎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强盛……我们应该成为人民的经­济学家,应该成为人民拥护的经­济学家,替老百姓、替人民说话的经济学家。”

一生唯实,经世济民为兴华

95 岁的卫兴华早已须发皆­白,总是带着笑意的慈眉善­目之间,依然可见那个英气逼人、把情报藏在枕头里的青­年的影子。“我不赞成让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提法,我还在燃烧呢!”年事已高、病痛缠身,都不曾阻碍卫兴华前行­的脚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的这句名言在卫兴­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04 年办理离休后,他每天学习工作时间仍­然不少于8小时,并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传承下去,是卫兴华近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坚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教授知识,也传递信仰。2018 年 4 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的开学典礼­上,卫兴华将自己获得吴玉­章终身成就奖的 100 万元奖金无偿捐赠,用于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并表示,自己不爱旅游,不爱休闲娱乐,尤爱读书育人。他还说,自己讲学从不为报酬名­利,只愿交流学术,传播真理。

这赤诚在学术追求上,就是求真唯实,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2019 年 5 月卫老师住院抢救,我去看他,他抓住我的手整整讲了­半个小时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尤其是对《资本论》中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他认为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需要正本清源。”洪银兴说,“卫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他不­能死。讲过后,他的身体奇迹般好转了,没多久就出院了,一出院,他就把2万字的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论文完成了。”

然而 2019 年 12 月 6 日,卫兴华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凌晨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对于他的人生足迹,中国人民大学在讣告中­如是概括: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科研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600多人在严冬中赶­来与老先生道别,黑压压的长队,每个人胸带白菊,手捧介绍逝者生平的小­册子,静静回忆卫兴华的一生。礼堂两侧的挽联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三尺讲台,六十八载,满园桃李竞芬芳;一生唯实,九十五春,经世济民为兴华。

礼堂内,哀乐低徊,卫兴华静静躺在白菊百­合合抱的花丛之中,身上覆盖着大红的党旗。礼堂正中悬挂的巨幅照­片中的卫老,看起来神采飞扬,他身穿西服、打着领带,目光望向右前方,似在与人交流学术话题,他那标志性的银发和金­丝眼镜,依然是人们熟悉的样子。人们又仿佛听到了他的­话语萦绕在耳边:“我的命运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当过地下党,被捕入过狱,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过潜心学术的沉淀,走过 95 年风雨,卫兴华始终怀有朴实的­初心,一生所求,只为兴华。

 ??  ??
 ??  ??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  ?? 卫兴华曾被授予“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
卫兴华曾被授予“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
 ??  ?? 卫兴华荣获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
卫兴华荣获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
 ??  ?? 卫兴华参加学术活动
卫兴华参加学术活动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