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汉中藤编古老技艺再现­青春色彩

- 文 / 白英

冬夏皆宜的藤编坐椅,清新自然的藤编家具,田园气息的藤编工艺品……一根根山藤和老竹子从­深山里砍来后,削成细条,晒干处理,再编成各种各样精美的­藤艺器物——这就是陕南汉中的藤编­技艺。千回百折间,独一无二的纹路肌理缠­绕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陈良顺就是这样一位藤­编手艺人,他悉心挖掘古老的藤编­技艺,让它在新时代重焕色彩。

专注藤编技艺,尽显岁月韵味

黄官镇地处汉中南郑区­濂水河上游的浅山丘陵­间,在这里,陈良顺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生意做得红­火,出品的藤制品精美实用,更是因为他把当地古老­的藤编技艺传承发扬,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藤编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小时候家里人闲时都在­编藤,好像我们这里的人生下­来就会做这些东西。”生于 1971 年的陈良顺,记忆中的生活里也全是­藤编。陈良顺的家可以说是藤­编世家,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藤编技术,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就掌­握了藤编产品的骨架制­作和编织技巧。23岁时开始教乡亲们­做藤编,26岁就已经收了 58名徒弟了。

除了在传统藤编藤椅上­下功夫之外,陈良顺还不断研究尝试­各式各样的新式藤椅。他经常对初步成型的椅­架仔细检查,“这种我们后山上的木竹­做藤椅是最合适的,因为它里面是实心的,其它品种的竹子可就不­行了,空心大,是用不了几十年的。”看完椅架又看藤条,“我们秦巴地区的野生藤­条,透气又韧劲大,

采出来后还要蒸煮、干燥、漂色、防霉、消毒,所以编出来的藤椅又透­气又软,珍贵就珍贵在这个东西­上。”在陈良顺眼中,这些做藤椅的材料都是­宝贝。

“一把椅子想要坐着舒服,做起来就要精细,先要做好骨架,然后造型编织,最后还得细心打磨、上漆晾晒才能完成。”一根柔软的青藤,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变得灵巧起来,他一边研究一边双手飞­快地轮番缠绕着柔软的­藤条,手指娴熟地游走在藤条­间,上下翻飞,如织毛衣一般,一会是挑一会是压,来回往复绞缠,一根根“蹦来蹦去”的藤条,不一会就被规矩地牢牢­固定椅架上。

陈良顺在编织的同时还­耐心地给小徒弟们讲解­着,一点也不延误手中的活,看起来早已是熟中生巧,“藤编的花样有30多种,你看这一个椅子,就有好几种编法:靠背上面,用的是鱼鳞编法;椅背下面是平编;扶手包边的花纹用的是­三根藤编法;坐椅承重面为了坐上去­舒服受力匀称,要用席编;椅围要美观,如果想编个孔雀开屏的­图案,要用藤子组合编。”当编

织椅背时,他不时用手指压一压来­检查藤芯是否收紧,看一看图案的编织是否­整齐,这双因为常年与藤条“打交道”磨出老茧的手,不失灵活,一根根藤条在手指间飞­舞,幻化出美丽的图案。一个上午的时间,一把新式藤椅在陈良顺­的手中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 ( 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再加上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盘结编花……便闪亮登场。

精湛的藤椅充满了岁月­年轮的印记,古色生香更显出质朴的­田园风光。藤编独有的颜色透出浓­浓乡村韵味,朴实的气质让人发自内­心感到惬意,表达着简约的美感和精­致的设计感。这些古朴的材质,在藤编艺人手中,几经轮回后,带着现代时尚感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最美的家居元素。

家里来,慢慢形成了产业。”起了步,有了销售的渠道,然而向前发展时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作坊式的藤编家具­产品单一又没有品牌,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了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2007年 9月,陈良顺成立了公司,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对藤编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还从外地专门请来技师­做产品设计造型,将藤编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入正规化的公司运­营模式。

那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认为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最终都要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所替代,没有发展前景。可陈良顺并不那样认为,他觉得只要打开销路让­它良性循环,不断创新就可以永葆生­命力。慢慢地,随着“汉中藤编技艺”成功申请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良顺的藤编家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8 年,陈良顺组织成立了藤编­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青藤种植基地,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椅架­和藤条,派出技术人员到各个藤­编家庭给予现场指导,农户在家就可以完成产­品编织,之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到目前为止,黄官镇的水井、朝阳、桂花、双喜等村从事藤编生产­的近2000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多达 1800 户。

“那时候周围的村民都来­支持我,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藤编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也一定要让这些乡亲们­富起来。”陈良顺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水井村村民赵太忠从小­就有一手藤编的好

手艺,因腿部有残疾出门不方­便,在陈良顺的带动下,利用空闲时间编织藤椅,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们还可以一边照顾­家一边做藤编,就连70 多岁的老奶奶在家照看­孙子的同时,也能编编小物件……陈良顺的藤编公司对黄­官镇及周边农户藤编工­艺起到了广泛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一县一产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挖掘非遗价值,走产业创新之路

近几年传统手工藤编产­品的销路越来越好,而陈良顺却没有止步,他大胆接触互联网,向年轻人学习新思路,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挖掘非遗产品的价值,与时代接轨,让年轻人看到前景,也愿意来学,最终才能让古老技艺真­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将来也要继续做下去的­事情。”

从自己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跑渠道,到坐在家中就能接到来­自全球的订单,陈良顺深切感受到线上­平台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赋能。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儿子陈凌凯带回­的实习课题说起——2016年,学习市场营销的儿子要­完成实习任务,于是让自家的藤编“上网”成了他给自己找的实习­课题。很快,陈凌凯开设了网店,在悉心经营下当年就有­了可观的盈利。

儿子的成功“试水”给了陈良顺极大的信心,在儿子大学毕业后,陈良顺积极鼓励他搭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以前一直想着怎么把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网店一开,海外的订单好像自然而­然就来了。”陈良顺很是欣慰,他看到了与自己早年间­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互联网让藤编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了更大的生­机。“我跟藤编有深厚的感情,把藤编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给乡亲们带来幸福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除此之外,陈良顺还有个心愿,他希望能和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取得联系,看能否为藤编技艺制定­专门的标准教材,“藤编技艺现在还没一个­标准,我会的这些技法,现在做没问题,可是只有制定了教材,以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据陈良顺了解,诸如羌绣、苗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教材的,他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为藤编也制定一套这样­的教材,将巴山人口耳相传、世代相承的藤编技艺系­统地记录在册,“这样不论多少年过去了,后人还是可以知道我们­的藤编是多么的神奇。而且有了教材,大家学习藤编也会更加­容易。”

 ??  ??
 ??  ?? 陕西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
陕西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
 ??  ?? 陈良顺为村民做示范
陈良顺为村民做示范
 ??  ??
 ??  ?? 村民在做藤编
村民在做藤编
 ??  ??
 ??  ?? 花样繁多的藤编手法
花样繁多的藤编手法
 ??  ??
 ??  ??
 ??  ??
 ??  ??
 ??  ??
 ??  ??
 ??  ?? 藤椅藤几成品
藤椅藤几成品
 ??  ?? 做藤编的老人
做藤编的老人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