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科学喂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 文 /本刊记者整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指导儿童家长和社会公­众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普及婴幼儿喂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了《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婴幼儿喂养主要包括儿­童从出生到 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培­养。这一时期是生命最初 1000天中的重要阶­段,科学良好的喂养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为其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向父母、养育人和社会公众传播­婴幼儿科学喂养的重要­意义,普及喂养知识和技能,是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减少和控制儿童营养不­良和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 0 ~ 6个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够满足0 ~ 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任何配方奶、牛羊奶等无法替代。6个月内的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母乳喂养经济、方便、省时、卫生,有助于婴儿达到最佳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态。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加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应当按需哺乳,每日8 ~ 10次以上,确保婴儿摄入足够乳汁。要了解和识别婴儿咂嘴、吐舌、寻觅等进食信号,及时哺喂,不应等到婴儿饥饿哭闹­时再哺喂。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 D400 ~ 800国际单位,促进生长发育。正常足月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2.母乳喂养能够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患病风险。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减少成年后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母乳喂养还可减少母亲­产后出血、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绝大多数母亲都能成功­母乳喂养,母亲和家庭应当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3.特殊情形下母乳喂养,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哺乳母亲患病时,应当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了解疾病和用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遵循医务人员意见,确定是否继续母乳喂养。母亲患一般感冒、腹泻时,乳汁中的特异抗体可以­保护婴儿免于感染,母亲可坚持母乳喂养。婴儿发生腹泻,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体液,避免发生脱水。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其他患­病婴儿,应当听从医务人员指导,做到科学合理喂养。

4. 婴儿 6 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6个月后单一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应当在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引入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一时期,婴儿进食能力日渐完善,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此外,6个月前后也是婴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辅食能够帮助婴儿­逐步适应不同食物,促进味觉发育,锻炼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日后挑食和偏食。过早、过迟添加辅食均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及以上,保障婴幼儿获取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满6个月也要及时添加­辅食。

5. 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添加辅食应从每日1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添加辅食还应当从单一­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逐次引入。开始可选择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每次喂食 1 小勺,逐渐加量。待婴儿2 ~ 3日习惯一种新食物口­味后,再添加另外一种,逐步刺激味觉发育。引入新食物 1 ~ 2 日内,婴儿若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当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试­小量喂食。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严­重,应当及时就医。

6.6 个月至2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婴幼儿辅食添加频次、种类不足,将明显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健康问­题。6 ~ 9个月婴儿,每日需要添加辅食1 ~ 2次,哺

乳 4 ~ 5次,辅食与哺乳交替进行。9 ~ 12 个月婴儿,每日添加辅食增为 2~3次,哺乳降为2~3 次。1 ~ 2岁幼儿鼓励尝试家庭­膳食,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三餐,期间加餐2次,并继续母乳喂养。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鱼、禽、肉及内脏)、蛋、含维生素 A 丰富的蔬果、其他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添加辅食种类每日应当­不少于4种,并且至少要包括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6 ~ 12 个月辅食添加对婴儿生­长发育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添加的频次­和种类。

7.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6 个月至2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和能量需求高。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胃容­量有限,因此辅食质地需要保持­足够稠度。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婴幼儿的辅食应当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婴儿6个月之后添加泥­糊状食物, 9个月过渡到带小颗粒­的稠粥、烂面、肉末、碎菜等,10 ~ 12个月时食物应当更­稠,并可尝试块状食物。1岁以后吃软烂饭,2岁左右接近家庭日常­饮食。贫困地区或食物供应不­够丰富的地区,婴幼儿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充足营养和微量元素­时,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辅食营养补充剂(如营养包)。

8.耐心鼓励婴幼儿进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婴幼儿6个月至2岁添­加辅食,2 ~ 3岁基本独立进食,喂养方式发生变化。从哺乳逐渐过渡到喂食、自主进食、与家人同桌吃饭,这个过程可促进婴幼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育,有利于家庭亲子关系建­立,促进儿童情感、认知、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父母和养育人要营造快­乐、轻松的进食环境,鼓励但不强迫婴幼儿进­食。引导婴幼儿与家人一起­就餐,自主进食。关注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信号,与婴儿面对面充分交流,不以食物作为奖励和惩­罚手段。婴幼儿进餐时不观看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 30 分钟。

9.提倡家庭自制食物,控制婴幼儿糖和盐的摄­入。鼓励家庭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自制多样化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味­觉体验,促进味觉发育。清淡口味有利于婴幼儿­感受、接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降低偏食挑食风险,也有利于控制糖、盐摄入,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岁以内婴儿辅食应当­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和调味品;1岁以后辅食要少盐少­糖;2岁后幼儿食用家庭膳­食,仍要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腌制品、熏肉、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宜­单独制作,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预防腹泻和其他疾病。婴幼儿进食时要有成人­看护,不逗笑、追逐打闹,防止进食意外。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易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婴幼儿应当避免食用。

10.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时获取科学喂养指导。营养评价和健康指导,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的­重要内容。1岁以内婴儿应当在 3、6、8 和 12 个月时,1 ~ 3 岁幼儿在 18、24、30 和 36 个月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健康检查,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喂养行为。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