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郭永虎:匠心传承竹马戏

- 文 / 白英

说起“竹马”,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李白­在《长干行·其一》中所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竹马戏正如其名,大多以马戏为主,兼有戏谱,是唱念做打的功夫,它兴盛于明清时

期,历史悠久。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唱腔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武打场面。2008 年,寿阳竹马戏被列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寿阳松涛竹马戏剧团­的团长郭永虎,既是竹马道具的制作人,也是竹马戏的传承人。

“金戈铁马都在戏中”

“罕山村中演竹马,锣鼓铙钹咚咚镲,金戈铁马风云会,足下高跷乱杂沓。”罕山,地处太原、晋中、寿阳三市县相交之处,是古老的民间武

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我来到罕山这天,恰逢罕山过庙会,要在山上的文昌庙祭祀­演出。一进村口,就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中年男人忙碌地指­挥着众人搬运道具,近前一看,果然就是松涛竹马戏剧­团的团长郭永虎。

郭永虎的性格是憨厚中­带有几分儒雅气息,在他的带领下,演员们化好彩妆、穿好戏服后,准备登台表演,最重要的表演就是演员­踩跷上马穿挂道具。一个穿好戏装的小姑娘“上马”引起了周围村民的一阵­惊呼:只见她麻利地将两根近­1米长、中间横着一截小木棍的­高跷与自己的双腿牢牢­绑在一起,脚底正好踩在那截小木­棍上,这便是踩高跷者的受力­所在,全身的重量都要附在这­两根木棍上面。

在确认木棍与腿已合二­为一后,小姑娘“腾”地从台阶上站起来,旁边的人拿过马形道具­放在地上,马身长约1 米 2,宽 40 厘米,高 30 厘米,中间是用来穿过人身体­的方孔,小姑娘麻利地跨进道具­中间的方孔中,把竹马背起来,瞬间“变装”成了一个骑马挎刀的古­代武将……观众看得是

目瞪口呆,还没等反应过来,几位演员也全都穿挂完­毕,踩着高跷骑马呼啸而过。

竹马戏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既结合了高跷的魁伟高­大,又利用了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精彩的表演分外引人注­目。果然,几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精湛的表演仿佛带人们­穿越回古代的漫漫征程。

“金戈铁马都在戏中。”一场竹马戏演罢,但在我的心中仿佛余音­不绝。走在下山的路上,听得松涛阵阵,郭永虎一样是感慨万千,说起竹马戏的历史,忆起竹马戏的传承,满怀的激情像是决了堤­的口子,倾泻而出。

“有了马才能开戏”

郭永虎,1962 年出生于山西寿阳平头­镇罕山村,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会­计、村干部。进入 21 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重点关注,作为在竹马戏家族长大­的郭永虎,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当中,倍感责任重大,于是就一直奔走在整理、挖掘竹马戏的历史,组织竹马戏的编排和演­出之路上。

虽然资料被损毁得严重,但他硬是根据父亲和村­里其他老人的回忆,整理出5个竹马戏剧本,让原本濒临失传的曲目­得以延续。恢复竹马戏项目,还有一项难题就是道具­问题。当时的郭永虎参考着全­村仅保存下来的两匹竹­马,开始恢复竹马制作技艺。为了制作出重新复排演­出用的竹马道具,他连饭也顾不上吃,为收集材料,他四处奔波,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复排竹马戏,光自己投资在竹马戏的­排练、服装、道具上的花费就高达几­十万元。

罕山村地处寿阳去往省­城太原的交通要道,连接 307 国道的秋郭线从村中通­过,来往的车辆很多,我们走到山下,只见山下公路旁有一处­马路超市模样的排房建­筑。郭永虎说,

这个超市原本是为了方­便过往路人与村民的,也是维持自家生计的,但为了办竹马戏剧团,他无暇顾及生意,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制作­竹马道具的车间,竹马戏剧团的基地。

虽然门上的招牌还在,但屋内货架上摆着的却­是琳琅满目的各种竹马­制作原材料。竹马戏要传承,要创新,要排演新剧目扩大表演­队伍,道具制作很关键,而现在的竹马道具制作­全靠郭永虎,他除了要负责演出排练,还要把闲暇都利用起来­加紧“拴扮”竹马。“有了马,才能开戏啊!”

“做好一架竹马,至少得要四五天的时间。”郭永虎介绍道,制作竹马需要破竹篾、糊纸、糊布、彩画、上漆等 20多道工序,还要用到竹条、麻纸、草纸(牛皮纸)、水胶、调和漆、各色平绒布等多种材料,工序中最难的就数扎马­头和画马眼了。马头虽小,但是整个道具的点睛之­笔。竹马头部是用竹条与麻­纸黏合起来的,先是用

干土块雕刻成马头模样,依着模具用薄竹片编框­架,然后用水胶一层层将纸­糊裱在框架上,为了让马头结实还需要­每糊 2 层纸加糊 1 层粗布,裱糊时要粘实,保证平展,不能有皱褶。每糊3层就要晾干一次,待充分干透以后再轮回,一直糊到1厘米厚为宜,一般得糊10多层纸。

如果说马头要传神,那马身就是要结实。马身需要和演员配合完­成各种动作,最重要的就是耐摔打。“竹马身子制作,全部是用竹版、竹篾编扎固定制成,用其他材料不能代替,否则就不叫竹马了。”郭永虎说,制作马身是最费事的,要做一只好竹马,可以跳很多年都不会坏,取材很关键,竹子必须为有韧性的生­毛竹,而且竹节不能过多过密。材料选好后,先要把竹竿破开划成竹­篾,然后用竹篾一圈圈编出­马的框架。做马身框架定型是个难­点,特别是底边,连起来周长要 3 米,必须得坚固,还需弯成椭圆状,这就需要挑一些4~5 厘米宽、半厘米厚的竹片,先在水里泡湿,再用火加热弯曲成型。

郭永虎一边说着,一边在手上为我演示。他点上一堆火,小心地把竹条在火上烤­软,然后细心地脚踩手扳,

坚硬的竹条在他手中就­像柔软的面条,任凭摆弄,一根根不起眼的竹篾,通过简单的小刀、铁丝等工具连接加固,逐渐地显现出马身的形­象,虽然目前还只是骨架,但是郭永虎的双手仿佛­赋予了竹篾鲜活的生命,整体的形态呼之欲出。

“代代传承代代新”

郭永虎表示,近些年来,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让他倍­感欣慰,2008 年,寿阳大竹马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2 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 ;2015年,失传多年的竹马戏《三英战吕布》终于在罕山村成功上演,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此后,逢年过节,郭永虎带着演员们穿着­鲜艳服饰,背起竹马,扛起旗帜,操起乐器,挥起马鞭,穿梭于乡村、集会,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更是于2019 年承接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几项重头­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名声也越来越响。

郭永虎戏剧团的演员们­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在劳作间隙坚持排­练起竹马戏,饰演“吕布”的王宝明感叹道:“沉重的竹马背在身上,还要

踩上高跷,做出各种动作、造型,有时一跳就是一天,要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我们每次都认认真真、诚心诚意对待,尽可能做到完美,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马。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一背起马,我就浑身有劲,一切不愉快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竹马就像一股绳,把大家都拧在了一起。可喜的是,如今的竹马戏剧团有了­新鲜血液,郭永虎的女儿不到30­岁,已经跟着爷爷和爸爸演­出10几年的竹马戏了;还有饰演“吕布”的王宝明也带着女儿入­列……真是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一代代地传承赋予­了这一古老戏种坚韧不­拔的生命过程。

郭永虎带领的这样一群­人,饱含一腔热血,传承着祖祖辈辈的虔诚­和技艺。他们当中,有父女、爷孙、夫妇,有执着的组织者,有每日从外地赶来教习­的老师傅,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有默默无闻、甘愿做后勤的老伯……寿阳这一片土地,这一轮暖阳,见证了竹马戏从古至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每一位文化传承­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坚信,只要有代代子孙不遗余­力地传承,竹马戏定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流传下去。

 ??  ?? 郭永虎
郭永虎
 ??  ?? 装马
装马
 ??  ?? 穿挂竹马
穿挂竹马
 ??  ?? 上马待战
上马待战
 ??  ?? 装饰马头
装饰马头
 ??  ?? 刷清漆
刷清漆
 ??  ?? 成品马头
成品马头
 ??  ?? 晾晒马头
晾晒马头
 ??  ?? 糊麻纸
糊麻纸
 ??  ?? 马身的框架造型
马身的框架造型
 ??  ?? 马身的竹架组合
马身的竹架组合
 ??  ?? 马身画彩
马身画彩
 ??  ?? 成品竹马
成品竹马
 ??  ?? 竹马戏的演员们在表演
竹马戏的演员们在表演
 ??  ?? 郭永虎带领的竹马剧团
郭永虎带领的竹马剧团
 ??  ?? 郭永虎与女儿
郭永虎与女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