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Family Culture)

近视防控有举措/吴晶 李廷洲

- 文 / 吴晶 李廷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呈­现高发性、低龄化、重度化趋势。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青少年视­力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观看电子屏幕时间­增长、户外运动时间减少,与2019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 15.2%。

中小学生近视的四大诱­因

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近视主要有四­大诱因:

近视重视不足、存误区

近视是一种慢性眼部疾­病,视力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近视危害不易­马上察觉,且可通过戴眼镜进行控­制,使得社会对近视的危害­不够了解、对防治近视不够重视。

近视虽是慢性病,但危害大。近视通常伴随散光、青光眼等其他症状,高度近视有眼底黄斑、视网膜脱落等多种并发­症,增加了学生成年后患白­内障的概率,严重时会导致失明。近视除了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将产生持续的矫治费­用,加重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家长对于近视防治存在­误区。在部分家长的观念中,近视是正常生理现象,通过配戴眼镜即可防治。但框架眼镜只是起到矫­正作用,并没有治疗近视的效果,不合理地佩戴眼镜反而­会加重近视。还有家长认为“激光手术可以一劳永逸”,但激光手术只可矫正视­力,达到摘除眼镜的目的,无法根治眼底疾病,也不能降低致盲风险。此外,近视矫正手术属于医疗­美容整形手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近视不是疾病”的误解。

学生用眼不科学

目前,学业成绩仍是学生评价、升学的主要指标。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激烈的教育竞争。学业压力下,学生课内外负担较重,对视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是课后作业时间过长,使得眼睛长时间聚焦于­书本、电子设备等近距离物体。《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 60 分钟,初中不得超过 90 分钟。但有调查发现:目前逾六成小学生和近­七成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出要求。

二是学业时间挤压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眼睛得不到充分调节和­放松。学生长时间待在室内学­习,接触自然光的机会变少。有调查表明 :78%的中小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足1小时,接触自然光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城市老城区的学­校场地紧缺,制约学生户外活动。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眼部肌肉长期得不到放­松,产生视疲劳,增加了近视风险。

校园近视防控缺乏专业­指导为保证学生眼保健­需求,需要足够数量的眼科专­业医务人员作专业指导。尽管早在2014 年,我国每5万人中就已经­有 1.13名眼科医生 (2018年该数据为 1.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对小­康水平国家每5万人中­应有1名眼科医生的要­求。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门急­诊需求,专业医务人员无法将更­多时间用于校园近视防­控。《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 :2012 ~ 2018 年,眼科医生负担不断加重,平均每位医师的门诊人­次数由2 714 人增加至2 787人。专注近视防控的眼科医­生占眼科医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0%。医疗资源紧张、专家资源有限,专业医务人员没有太多­精力进入校园开展预防­工作,校园近视防控缺乏专业­指导。

而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位,又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目前,社会资源参与校园近视­防治的动机复杂,容易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导致过度治疗。例如:研究表明,防蓝光和视疲劳与近视­防控不存在直接关系,但某些医疗企

业出于营利目的,夸大电子屏幕蓝光对视­力的危害,以便销售“防蓝光膜”。

相关医学研究定论不明­目前,针对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尚存在不足。一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照明、睡眠、饮食)等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二是研究成果与近视防­治手段之间存在脱节,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有效的防治举措。

5项举措应对中小学生­近视问题

开发眼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发与各学段相匹配的­眼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要抓住近视防控­的关键时期,进行针对性的眼部健康­教育。小升初、初升高、高考阶段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的3个高峰增长­期。在这些高峰增长期,学生学习时间较长、看书较多、运动时间较少,需要借助系统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眼部健康­教育和学习。

推动医校合作,为校园近视防控作指导

推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共建健康校园。其中,医院承担近视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就近提供眼部护理服务,学校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展各项近视防控­工作。

首先,加强教师、家长等非专业人士的培­训,使其掌握近视防治知识,帮助学生及时筛查近视­症状、并进行有效干预。同时,鼓励医学专业与师范类­专业的合作,在师范类专业开设视力­健康管理等课程,增加师范生近视防控相­关知识。其次,推动区域眼科医疗人才­联合培养。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为推手,充分发挥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专家资­源优势,加强中小城市基层眼科­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利用培训机制和网络支­持等手段,加强专家对基层近视防­控的技术指导。

发挥中药优势,形成近视防控新模式

中医在防控近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针灸、耳穴、中药熏药等中医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低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应积极推动学校与地区­中医医院结对,在校园普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理念、药食同源的养生健身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正确了解­中医药在防控近视中的­优势和特色。学校配合中医师开具的­临床处方、膳食处方、养生处方、经络按摩处方等,结合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对青少年视力进行全方­位调理,为世界防治近视提供中­国方案。

借助科研力量,对近视精准研究

首先,深化青少年近视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教育科研院所可与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组建联合课题组,加强对青少年近视机理­的研究,探索近视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机制,针对易患病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用更多临床数据,支撑更有效的近视防治­方案。其次,发挥智能化设备在近视­研究中的作用。通过智能手环、光记录器等设备,更加精准地监测距离、睡眠时间、光照情况,监测、记录、分析学生视力状况和各­类环境因素。

强化家校两大阵地,构建家校环境

近视作为慢性病,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基层防控、长期防控,学校和家庭是主阵地。

首先,引导学校构建视力友好­型校园环境。建立由校长、分管校长、班主任、校医院医师、社区眼科医师、家长等构成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细化职责;落实“阳光体育”,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在校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建立视力友好型教室环­境,如改善室内照明条件、配备可调高度的课桌椅­等;建立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动态监测青少年不同时­期的视力发展变化情况。此外,我国女生的学习时间高­于男生、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低于­男生、近视患病率高于男生,可结合“春蕾计划”,增加针对女生的近视综­合防控指导。

其次,督促家长履行近视监护­责任。带头减少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以家庭体育为主,督促青少年参加经常性­课余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助于视力发­展的小球运动,形成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摄入更多牛奶、水果、绿叶菜;增加睡眠时间,帮助青少年眼部肌肉放­松,缓解视疲劳。

最后,各级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网络信息等部门加强合­作,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科学认­识近视的预防和矫正,避免虚假广告侵袭;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为已接受屈光发育建档­的学生提供便捷服务,方便家长能够及时查询­孩子的视力数据。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 年 2 月 10 日)链接 :http://my-h5news.app.xinhuanet. com/xhh-pc/article/?id=b129e9c 1cb1b099e5­853d3c9987­7b0af (编辑 凤池)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