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国学之路

- 文/史飞翔

朱熹曾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意思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 周官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本义是指周代中央在王­城设立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但那时讲的所谓“国学”,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发生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在20 世纪初期。1902 年,黄遵宪在与梁启超的通­信中,提到梁有创办《国学报》的设想,黄遵宪认为在时间上梁­启超的想法未必合适。这说明至少在1902­年国学这个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1905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等人创办《国粹学报》。邓实先生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国粹学报 国学讲习记》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有学者认为“国学”一词源自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 1867 年)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和“船坚利炮”的挟迫下,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步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处于劣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时代背景下,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

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章太炎的国学观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两所地位最高的现­代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学专门研­究机构,其影响不言自明。北大国学门聚集了一批­学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负责人是吴承仕,也招收了学生。出版的刊物叫《国学季刊》,胡适写的发刊词。北大国学门存在了四年­时间, 1927 年停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