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译界泰斗许渊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木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文 李木子

17岁,年少的他为心仪的女生­翻译了第一首情诗,只可惜最后表白没有成­功。他也不恼,而是一下子扎进了翻译­的世界里,如今已经97岁高龄的­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在自己百岁之前,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他,就是许渊冲先生,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他,一直在翻译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从小就立志成为翻译家

1921 年 4月,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他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却都酷爱读­书。渊冲这个名字就是他的­父亲起的,起源于《文选·陆机》里的“茂德渊冲,天姿玉裕”,希望他能够成为博学能­士,出人头地。

提出美好期许的是他的­父亲,引导许渊冲进入翻译殿­堂的却是他的表叔——熊式一。他的表叔是一 名翻译家,曾经将话剧《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表叔的成就鼓舞着年幼­的许渊冲,使他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立下了成为一名翻译­家的志向。

1938 年,许渊冲以全校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 年 9月刚刚成立,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在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许渊冲在西南联大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作《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

美国陆军航空队少将克­莱尔·李·陈纳德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渊冲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当时的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简简单单的三个短语,却让陈纳德将军听懂了­中国当时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

1948年,许渊冲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曾组团去­罗马调研,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还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

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择一事,终一生

2017年,许渊冲参加了由央视打­造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他在节目中说的那句:“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不知红了多少人的眼眶。

有人曾经这样介绍许渊­冲 :“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这么多年,许渊冲翻译了无数佳作,直到97岁高龄的今天,也仍然笔耕不辍。“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能活到100岁,就把莎士比亚翻译完。”

许渊冲先生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喜欢熬夜,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叫“偷时间”,他会化整为零,按部就班一部接一部的­翻译,不去管它到底是37 部还是 38部,一直翻译下去;而每一部,他又化解为每一页、每一句。一天至少翻译出 1000 字,这个工作量他一直在坚­持。

2007 年,时年 86岁的许渊冲被诊断­出直肠癌,医学诊断称最多还能活 7 年。然而到 2014 年,许渊冲不但让医生的诊­断食言,而且还拿到了翻译界的­最高荣誉——“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并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从 17岁到如今的97岁,可以说,许渊冲的一辈子都扑在­了翻译上。而再度回看许渊冲翻译­的第一首情诗,或许从那时起,正如诗中所言,许渊冲与翻译这门艺术­的“情分”,亦在冥冥之中早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辈子也割舍不掉。

 ?? 许渊冲先生 ??
许渊冲先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