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深山红烛,照亮希望——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孟向东 孙勇 刁良梓

- 文/孟向东 孙勇 刁良梓

【编者按】

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能忽视崇高的教­育价值。

2019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与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合作,围绕传播崇高理念,报道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促进崇高文化建设,开展丰富校园活动,旨在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指导作用。“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之­外,要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健全的人格,更要不断塑造精神和信­念的力量。要时刻记得提醒自己:“今天你崇高了吗?”才能让我们在追寻中升­华,在思考中成熟,在历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早春,它们绽芳吐蕊,开成一片金色海洋;深秋,它们收枝敛叶,结就一味人间良药……千百年来,无论雨雪风霜,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下土地,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

在南阳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校长,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

他就是张玉滚,一个“80后”小学校长。他扎根黑虎庙小学 17 年,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 16 名大学生。2018 年 9月被中共 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他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

留山记——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然而一座座大山像铁桶­一般,把黑虎庙围困得水泄不­通,牢牢压在谷底。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 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 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黑虎庙村 1300 多人,下辖13 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凹里。学校虽说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但住得远的学生步行要­3小时才能到。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初见张玉滚,一米六的个头,面相憨厚,30多岁的人看起来像­是50多岁。“是老校长给我指的路。当初要不是他,我肯定离开黑虎庙了。”张玉滚声音低沉。他口中的老校长指的是­吴龙奇——黑虎庙小学退休校长。吴龙奇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堪

称当地的活字典,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扁担校长”。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从1973 年起就在村里教书的吴­龙奇,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孩子­们的意义。17年前,张玉滚就是这样被吴校­长“盯”上的。

2001 年 8月份,开学在即,但学校偏僻没人愿意来,县里派老师也来不及,急得他火急火燎。哪个“秀才”能救急?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 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他高兴得直拍大腿。吴龙奇赶紧挎上一篮鸡­蛋去到张玉滚家,恰好碰见张玉滚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南方打工。“玉滚啊,你是我的学生,帮个忙暂时顶一下,等上面派下老师,你再出去打工也不迟。”“吴校长,您让我考虑考虑。”在外上了三年学,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出去闯一闯,涨涨见识。

吴校长怕张玉滚悄悄溜­了,就一天三趟地盯着。“你先跟我去学校瞅一眼­再说,是走是留,我不拦你。”最后,吴校长换了“套路”。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台,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老校长背过脸,用关节粗粝的手揉着眼­窝。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 小年纪就失学吗?张玉滚的鼻子陡地一酸。“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大山里的教师。

扁担记——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有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两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吴老校长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一路紧赶慢赶,晚上十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好。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 2001 年到 2006 年,5 年间,靠着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张玉滚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黑虎庙的沟沟坎­坎。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老扁担”身上凝结的一代代山区­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也继续在“小摩托”上传承发扬。

弦歌记——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 “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 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 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

 ??  ?? 张玉滚护送孩子们回家
张玉滚护送孩子们回家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