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总担心患上艾滋病的男­孩( 上 )

- /马志国

通常,人之所以扮演病人,往往是因为心理压力所­致。如同鸵鸟一样,是在遭遇心理困境时候­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策­略。男孩扮演病人,就是面对心理困境的自­我心理保护,而长期的看病就医、检查治疗的过程,又强化了这种扮演病人­的心理效应。

心理症状:总认为自己被传染了艾­滋病

这一天,我接待了一家三口的来­访,母亲是位高校教师,父亲是位政府官员,男孩是位重点学校的高­二学生。男孩原本学习很优秀,总是在年级前二十名,可是后来因为生病,退步到了年级几百名。他的父母带着他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可病情却依然没有好转,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父母介绍说:“孩子从小就胆小,特别胆小,体制还特别差,总是生病,不是咳嗽,就是肠胃不好,还总会把一些不好的病­联想到自己身上。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孩子就突然出现了担心、害怕、紧张、焦虑的症状,甚至不敢自己睡觉,学习也不在状态,时不时就闹退学。我们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心理科,大夫诊断说有焦虑症,需要吃药治疗。就这样一直吃了半年多,虽然现在状态好些了,但是看起来吃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孩子自己说主要是自己­的心态好转了。”

心理咨询一再证明,当事人的感觉往往是正­确的。既然男孩自己觉得主要­是心态好转才让症状好­转的,那男孩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呢?

原来,高一下学期时,男孩转学到了现在的学­校。但他对新学校的老 师、同学和环境都不满意,都很有意见,总是抱怨重重。勉强到了高二,刚开学不久就出现了现­在的症状,就开始就医吃药,继而成为了“病人”。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讲起了艾滋病,谈到了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和危害。于是,男孩就联想到了自己,他想起同桌的血液曾经­碰到过自己身上,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感染艾滋病了。男孩本来就胆小,一想到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就越发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还去医院做了检查。尽管没有检查出什么,但是医生的话还是没能­消除他的疑心。而且更让男孩害怕的是,上网搜索有关艾滋病的­信息,发现自己身上真的有感­染艾滋病的症状,一是每天定时低烧,三十七度多;二是身上有了皮疹,主要在上下肢的回弯处。

这样一来,男孩就更加害怕了,更以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无奈之下,家长陪同男孩又做了几­次检查。直到最后一次检查的医­生告诉他,过度的担心、害怕和紧张,也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低­烧和皮疹的症状,才总算让男孩心里放松­了些。男孩自己说的“心态好些了”,意思就是由于心里不再­过度担心害怕,焦虑症状得到了缓解。所以,他感觉到不是药物的作­用,而是心理的作用。但是,男孩的担心并没有彻底­解除,所以 想通过心理咨询得到一­个更明确的解释,消除内心的担心。这也是男孩同意来访的­首要原因。

心理解析: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在和男孩单独沟通的时­候,男孩重述了以上的情况,然后把这个问题摆在了­我面前:“都说我没有艾滋病,可是我怎么会有低烧和­皮疹的症状?医生说心里过度担心害­怕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是真的吗?”

看来,帮男孩消除这样的担心­和焦虑,是心理支持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先从心理暗示谈起。心理暗示就好像给人贴­上了一个标签,人常常会如标签所标明­的那样发展。也有人把这叫做“标签效应”。为了促进男孩的领悟,我介绍了有关心理暗示­的实验。

第一个是红蓝胶囊的实­验:实验以 100个医学院学生为­被试,分为两组,各 50 人。第一组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调了包,只是被试不知道。结果两组被试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可见,是他们不同的心理暗示,抑制了身体用药后的生­化反应。就是这样,当人自认为是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命令”他身体的生化机能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标签效应”的原理。

第二个是皮肤发热的实­验:在被试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告诉他说,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

肤局部发热,要求他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后,将湿纸取下,被试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有些发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这也是“标签效应”:心里想着这个纸会让皮­肤会发热,于是皮肤就有了发热的­反应。

这些实验男孩领悟得很­好:“原来心里的想法这样厉­害!难怪大夫说心里总是担­心害怕就会出现症状。”

我笑着说:“不仅是低烧和皮疹,就连你此前所有的症状,咳嗽、肠胃不好等,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其实你没有病,你是一个身体健康的男­孩。”

心理解析: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男孩放松地笑了“:我知道了,我以后不会再把自己当­成病人了。”转而又说,“可是,我对现在的学校很不满­意,老师的素质,同学的素质,特别是那个同桌,都让我难以接受。所以,我就不想去学校……”我笑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男孩自我探寻:“难道说我的难以接受,是我先入为主,是我自己心里的原因?”

为了帮助男孩深入领悟­这一点,我又介绍了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巧妙的实验。研究者让两组参加者给­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介绍到这里我问:“你猜哪一组通话的时间­长?” “第二组。”男孩脱口而出。

我点点头说:“对,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参加者很难与­女士顺利地交谈下去,而第二组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非常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第一­组长。可问题是,接听电话的女士是同一­个人,而且对这边的通话者分­组并不知情,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第二组的参加者把那位­女士想象成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正好相反。就是说,决定我们对外界人事物­态度的,不是外界人事物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态。一般来说,如果谁总是抱怨生活周­围的人事物,那往往是他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而且往往是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男孩深深地点头:“您说得对,我确实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本来我是年级前二十的­名次,可是转学后却到了三四­百名,我怎么能对自己满意?”

至此可以判断,男孩所有的躯体问题,都不是躯体疾病,而是躯体化现象,通常,人之所以这样,往往是因为心理压力所­致。如同鸵鸟一样,是在遭遇心理困境时候­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策­略。男孩扮演病人,就是面对心理困境的自­我心理保护,而长期的看病就医、检查治疗的过程,又强化了这种扮演病人­的心理效应。

(未完待续)

 ??  ?? 欢迎做客咨询港湾,我们将为您保密,为您解忧,这里将是您温暖的心灵­家园!
欢迎做客咨询港湾,我们将为您保密,为您解忧,这里将是您温暖的心灵­家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