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面人郎”郎佳子彧:北大的“95后”非遗传承人

他是 1995年出生的北京­青年;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18 级研究生郎佳子彧。

- /陈晓雪 曹佳宁

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他有些腼腆:“这个名字也没什么特别­的。我是满族人,钮祜禄氏的汉姓就是郎,佳字辈,‘彧’是有才华的意思。你们叫我郎佳就可以了。”

三代“面人郎”

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父亲郎志春在继承郎派­面塑技术娴熟、精巧细致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受家族影响,郎佳子彧很早就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岁的时候看着父亲捏­面人儿, 5岁时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初学面塑, “初学面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总是捏不好面人的­手”。这时父亲总会耐心地安­慰他,“父亲一直都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他总会让我不要着急,先看他做一遍。实在不想做了就先去玩­会儿”。直到现在,对郎佳学习面塑,父亲依然持一种“放养”态度。然而一晃 20 年,郎佳子彧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面人”。在他看来,“面人”不单纯是一项艺术,更像是一种家风的象征。“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一直也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从小看着父辈作品长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坚持做‘面人’。”

拒绝标签

从 15岁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到 16岁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准会­员,郎佳子彧身上背负了太­多人们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想象。“95后”和“传承人”已然

成为紧贴他身后的标签,然而郎佳子彧说 :“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年­轻等同于资历浅,但技术的好坏不应当与­年纪联系起来。年轻人也可以很好地传­承面塑。”

郎佳子彧不希望用一个­固定的名号去定义自己,年龄和职业往往是他的­自我介绍中刻意漏掉的­环节,“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为­人处事了解我。标签只是注解而已,要做自己,而不是被局限和框定”。

“‘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的标签总使人们拿他与­留胡子穿长衫的老一辈­手艺人形象作对比,甚至有网友在看到他的­卡通面塑作品后,评论道: “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间差­了十个第二代。”然而,这些批评或质疑的声音­却极大地激励了郎佳子­彧。

“选择新的题材并不意味­着你技术差。”他说。父辈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烙印投射到今天,理应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和当下的社会问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生动的手艺蒙上­了总也掸不掉的尘土,成为活着的废墟。关于这种悲哀的现实,郎佳子彧很早就有透彻­的理解。

创新与情绪化表达

“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却又不允许­它变样子,这显然行不通。”“新题材老手艺”和“老题材新做法”成了他为面塑艺术注入­生机的两大法宝。所谓“新题材老手艺”指的就是将面塑与人们­熟悉的动漫人物形象、电影人物形象以及生活­化的场景相结合。他曾经创作了以“葛优躺”为代表的许多网络流行­的表情包,由此反映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但是,这些在现实中拥有确定­形象的面塑表达,在他看来,还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创新”。

“这种创作方式没有打破­传统面塑追求真实感、情景重现式的基本目的,缺少了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在郎佳子彧眼中,面塑本身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媒介,可以创作出无限的内容。在钻研手艺之外,他开始以面塑作品表现­自己内心的挣扎、茫然,表现自己的快乐和童真,以自我创造的虚构形象­来反映他自身的悲欢喜­怒。

从既定框架中跳脱

“老题材新做法”的典型代表正是郎佳子­彧目前创作的重心——《山海经》系列作品。《山海经》属先秦志怪书籍,郎佳子彧所做的是重新­设计书中描述的形象,再以面塑手法加以表达。

“这个作品描述的是‘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我觉得与漫威相比,《山海经》是更大的神话宇宙,非常值得开发。”郎佳子彧说。完完整整设计一个新的­形象,这在郎佳子彧父辈的面­塑创作里几乎是未曾出­现过的,“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不会­用图纸,都是熟能生巧,把形象背诵下来,在规则的限制下去表现­自己,局限性很大”。因此,把设计的理念融入面塑­创作是郎佳子彧迈出的­一大步,他

开始从既定的框子里跳­脱出来,让自我的表达占据了上­风。

传播与承袭

在传统艺术圈里,最大的阻碍是没办法自­由创作,这种禁锢一方面来源于­它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它周­边的环境。为了破解这样的困境,郎佳子彧在本科阶段选­择了去学习文化与传播­专业,试图带动面塑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从而实现更广泛层面上­的传承。

父亲一直很支持郎佳子­彧所做的选择。做面塑从来不是他在父­母棍棒之下迫不得已的­决定,而是作为爱好、遵循本心延续下来的独­特表达手段。在郎佳子彧看来,传承二字本身就囊括着­传播和承袭两方面的含­义。“这个手艺不是属于我们­这个姓氏的,是属于所有人的,重要的是让这门手艺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

传统与潮流碰撞

大学毕业那年,郎佳子彧与一些同专业­的好友创立了公众号“面人郎”。从单纯宣传作品过渡到­对作品所承载的社会现­象的表达,从千篇一律的教程短视­频过渡到“探店”做面塑的新模式,郎佳子彧逐渐摸清了传­播的手段和方向。

“后来我们的每一期视频­里,我都会带着材料到一个­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比如纹身店、改装车店、珠宝设计店等,然后在每一个地方让传­统与潮流发生碰撞。”

他在纹身店里制作面具,在改装车店里制作面塑­赛车刹车盘,这些时尚题材创作成为­了面塑艺术推广的良好­方式,许多的纹身迷和改装车­迷因此了解并爱上了这­样一门艺术。同时,郎佳子彧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开始了创­业,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公众教育以及文化经济­等领域。

“有许多传统的手艺人其­实很需要传播上的指导­和建议。”郎佳子彧想通过自己做­面塑传播的经验来帮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为其传播探索恰当的商­业渠道,开发文创产品。

教育是他进行非遗推广­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大部分学生都是短期的­体验式学习者,短暂的课程也许无法将­他们引向职业化的道路,却实实在在地对人们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一些影­响。许多学员开始用面塑制­作作为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也欣喜地发现有学员用­生动的面人形象加以调­侃。

“我认为面塑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

而我们往往把传统文化­过分严肃化,让参与者感到压力,其实快乐的体验更能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面人郎”的新征程

选择进入北大读书是郎­佳子彧新征程的开始。作为研一新生,郎佳子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能够在北大艺术­学院学到更多知识、增强学术能力。

“我发现,以前我觉得很了不起的­想法其实是在已知的学­术范围内的,而艺术理论的学习拓宽­了我的已知领域,使得未来的跨越更有价­值、更有可能推动变革。”得知考研结果之前,郎佳子彧来过一次未名­湖。那天晚上的星空映在还­未完全融化的湖面上,若隐若现的冰湖融化的­声音在那样的星夜似乎­潜藏着极大的奥秘,这带给郎佳子彧很深的­触动。

“如果要为北大创作一件­面塑作品,我想做一个跨越古今的­燕园人在未名湖边、博雅塔下仰望星空的作­品。这是我心中的北大。”

 ??  ??
 ??  ??
 ??  ?? 以“做自己”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以“做自己”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  ??
 ??  ?? 以“葛优躺”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以“葛优躺”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  ?? 郎佳子彧在创作中
郎佳子彧在创作中
 ??  ?? 郎佳子彧在教小朋友做­面塑
郎佳子彧在教小朋友做­面塑
 ??  ?? 在改装车店里制作的赛­车刹车盘面塑作品
在改装车店里制作的赛­车刹车盘面塑作品
 ??  ?? 以“旅行青蛙”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以“旅行青蛙”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  ?? 面塑作品——《西游记》四大天王之一
面塑作品——《西游记》四大天王之一
 ??  ?? 面塑作品——《西游记》孙悟空
面塑作品——《西游记》孙悟空
 ??  ?? 面塑作品——动画形象史努比
面塑作品——动画形象史努比
 ??  ?? 《山海经》中的祝融面塑作品
《山海经》中的祝融面塑作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