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新媒体孩子”引家长深思

从社会的大环境层面来­看,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时的新媒­体素养相关教育课程;二是提升家长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 /舒华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公共场所,“熊孩子”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打­游戏或看视频,音量很大,家长却视若无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出现­了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孩子的成长,一度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与人际沟通用途,也使其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利器。

作为一个“00后”孩子的母亲,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面临同­样的困扰:孩子以怎样的方式和频­率使用新媒体才是最恰­当的?家长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新媒体?

带着这些问题,陈青文与团队在上海随­机访谈 30 个 3~10岁孩子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家长对孩子使用新媒体­的态度与介入情况,以及孩子对家长介入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议。

从“电视童年”到“新媒体童年”

作为“70后”,陈青文坦言自己就是“看电视长大的”,15年前在复旦大学读­研时,研究的也是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儿童频道。她说,从“电视童年”到“新媒体童年”,其转变速度甚至快于一­代人成长的速度。而这种转变给家长带来­一种困扰:难以参照自身经验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新媒体。或许有人会问,更上一辈人的童年也没­有电视,他们是如何教养下一代­的呢?

“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创造

性,但是没有经过学习与引­导,孩子们很可能只是把新­媒体当作电视或游戏机。”陈青文解释,同时,新媒体无处不在、内容上又无所不包,这与传统的电视等媒体­很不一样,家里可以不放电视,但不能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在现代都市,“便携式”与“永久在线”已成为人们使用新媒体­的共通点。从家长提供给孩子新媒­体设备的那一刻开始,“新媒体孩子”就诞生了。

在 30个被访谈的家庭中,有1/3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另外的 2/3与父母共用,其中许多父母会将自己­淘汰不用的新媒体设备­留给孩子使用。在用途上,多数孩子用来玩游戏,其次是看视频,第三才是完成学校指定­的作业。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时­间较长,尤其在周末,几乎都超过一天2个小­时。在趋势上,幼儿园组已有不少孩子­长时间使用新媒体,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时间­有加长倾向。此外,比起小学组,幼儿园组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新媒体使用呈现­低龄化。

就在今年 3 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7 月 31 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 1.69 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报告称,这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移动流量资费下降的直­接表现,也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密切相关。

别让机器取代家长陪伴

研究团队在访谈中发现,孩子们使用新媒体多是­由于缺乏陪伴,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由于父母忙碌且没有小­伙伴一起玩,孩子只好转向手机与平­板电脑。甚至有些父母主动选择­用新媒体代替自己来陪­伴孩子,在餐厅等公共场所常能­看到小孩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也许只为让父母能够好­好吃一顿饭。“她用这个比较乖,也不去吵,只要她不吵就行。”一位妈妈说。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相对于找朋友玩,越来越多孩子更愿意选­择新媒体;且孩子年龄越大,对自己的新媒体使用时­间似乎越不满足,觉得一天两个小时也不­够。“当父母用新媒体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实际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陈青文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更有可能依赖新媒­体,这时即使父母想要陪伴­他们,他们也可能持续沉浸在­与机器的交流之中难以­自拔。当机器取代父母的陪伴­之后,孩子与机器的关系已经­牢不可破了。”“如果你想要管控未成年­子女使用新媒体,尽量不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设备,只借给他用,也就是说给孩子使用权,而家长保有管控权,至于管控与隐私之间的­拿捏,就需要智慧了”。陈青文给家长们的一些­建议。虽然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何时开始管控孩子使用­新媒体没有定论,但下定决心要管控孩子­的父母要尽早采取行动。“很早就让他知道家长要­管,会比突然要管好得多”。

“权威教养”模式已成过去式

在这场“设备争夺战”中,“孩子哭,家长吼”是常见的场景。研究发现,多数孩子的招数是“哭闹”和“耍赖”,能玩多久就玩多久,直到家长把设备收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新媒体­是否担忧”这个问题上,家长的态度呈现两极化:有 17位表示担忧,13位表示不担忧,要么非常支持,要么非常反对。有的家长认为“这是趋势”“这个东西早晚要接受”,因而完全不担忧。一位妈妈表示 :“谁家都有,反正就是不能落后。她不懂的话就感觉是跟­在人家后面,跟不上一样。”而持相反意见的家长态­度也很明确,他们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怕孩子沉迷;二是担心对视力的危害;三是担心暴力等不当内­容造成负面影响。

这样两个“极端”的态度使得家长管教孩­子的工作陷入困境。“为什么他可以我不行”,这是小孩的常问句。例如孩子会说 :“同学回家都可以用电脑­为什么我不行?”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风格的变化。“权威教养”已经不容易行得通了,过去父母可以回答不行­就是不行,但现在很可能换来孩子­的一顿哭闹并持续要

求,毕竟小孩的精力比大人­好太多了。

家长介入子女使用新媒­体的方式以“限制”为主,且时间限制多于内容限­制。多数家长仅知道孩子在­玩游戏或看视频,却不知道孩子具体玩什­么游戏或看什么视频。有学术研究认为,限制型的指导策略不但­不能有效协助解决儿童­上网可能遇见的问题,还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质量下降或是冲突频生。

对于孩子的不受管教,无论是哭闹、发脾气或是耍赖,家长表示会“让她哭”“不理她”或是“吼他”,也有家长会耐心讲道理,但孩子不听还是会进入­吼骂的轮回。一名9岁男孩的妈妈说,通常会先讲道理,不听就骂他,骂了没用只好加大音量­吼他,再不行就只好处罚了,例如几天不准使用新媒­体或者增加作业数量。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吵­闹都能做到坚持不给他­们继续使用,但是孩子的哭闹或发脾­气等反应还是会持续。

父母的正面介入更有效

“我们只是在上海做了小­范围的访谈。”陈青文表示,“要想给出科学的建议,还需要在全国不同城市、农村

做广泛、长期调查研究。”但在此之前,一些国家比我国更早遭­遇这些问题,他们的学术研究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据介绍,20 世纪 80年代开始,国外就盛行家长介入子­女媒介使用的研究,在家庭政策中强调父母­角色,相关研究更加受到关注。研究指出,父母一直以来主要采取­的两种介入方式主要是“制定规则”和“限制”;而父母的实际行为可分­为亲子讨论等倾向正面­的介入方式和禁止或限­制使用等倾向负向的介­入方式,还有父母采取亲子间共­同收视的模式。

在 2007年英国学者关­于未成年人使用新媒体­的论文中,作者将父母对孩子使用­新媒体的介入策略分成­四类。除了共同使用与限制使­用,父母还会采用“科技限制”,即利用科技软件或设定­限制子女,使其无法使用未经同意­的数字媒体内容;以及用不同方式监看子­女使用网站、信件、游戏等。他们的结论是:当父母采取积极主动如­共用或讨论的方法介入­子女使用新媒体时,可以有效降低子女在新­媒体使用上的负面影响。

国内关于媒介的研究同­样认为,家长的介入可以带来积­极效果。例如,在心理方面,父母正确的干预能减轻­孩子的心理焦虑、帮助建立自信、自尊并影响其心理健康;在学业与降低风险方面,父母对媒介使用的积极­干预能提升青少年的学­习效果、减少媒介中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态度­的形成、减少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恐惧反应,并降低儿童可能遭遇的­某些网络风险。

同时,父母的想法和介入的动­机与方法极为重要。国外研究发现,当家长越希望互联网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并认为互联网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时,他们就会越多地介入孩­子的新媒体使用。国内研究也指出,上网时间越受父母严格­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便越­倾向于娱乐性动机。

用心和孩子沟通

孩子对父母的管制是怎­么看的呢?调查显示,整体上有一半的孩子认­为父母管得合理;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介入管制认同­的比例有所提高。而“规则共同制定”与“说话算话”成为儿童衡量父母管教­是否合理的共通标准。

从社会的大环境层面来­看,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适时的新媒­体素养相关教育课程;二是提升家长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时­间精力去参与或自主学­习,可以从学校教育着手,印发一些原则与建议让­孩子带回去给父母。而家长除了要提升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识,还应该重视亲子间的沟­通,用引导参与的方式陪伴­孩子使用新媒体。尤其是在制定规则的方­法上,家长需要经

常跟孩子聊聊。其实孩子自己有很清楚­的概念,如这个好不好、应该用多久。如果是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或者家长跟他商量同意­的,孩子会比较愿意遵守。

针对“什么时候要给孩子新媒­体设备”“一天的屏幕时间应该多­长”“什么时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介账号”等此类问题,虽然有一些机构会给出­建议标准,例如一天屏幕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一般社交软件建议 14 岁以上,但父母观念不一样,社会情况不一样,家庭情况不一样,还有孩子也不一样,所以可以参考一些有研­究根据的建议,但最终还是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没有绝对的标准。

“根据需求来决定”是最主要的依据,因材施教、见招拆招、用心沟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用心沟通可以增强感情­减少误会,其实是最事半功倍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