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让孩子们跑起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闻之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 文 / 闻之

今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在此次事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此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落实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好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积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座谈会召开的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介绍深化体教融

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分别介绍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李建明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的就是要解决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李建明表示,《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 37项政策措施,其中前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具体体现在: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提出逐步提高

中考体育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等。二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三是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

另外五个方面的实施措­施主要体现在:一是深化体校改革。在推动体校改革、丰富体校功能、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保障体校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举措。二是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给予税收、场地等政策扶持,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三是

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从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体育教师培训和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围绕体育特长学生升学­保障、“一条龙”人才体系建立、场地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五是加强组织实施。从成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建立­联合督导机制等方面,明确工作机制。

据李建明介绍,下一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融合发展开辟青少年­教育新路径,以同频共振开创青少年­体育新局面。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意见》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两大价值:一是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二是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价值。据其介绍,在座谈会召开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已联合印发《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据了解,在各地大中小学校中,目前中考有体育测试,考试成绩影响学生的高­中录取,但高考并没有体育测试。此次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通知》指出,将深化体教融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等。这些要求既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有利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一直是学

校教育的短板,体育教育长期受到忽视­与轻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例如近年来大中学校新­生军训时,许多地方发生的学生晕­倒或死亡事件,皆与学生体质下降有关。此类问题的发生,可以说与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积极推动体育教育“全覆盖”让体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当然,近年来在中央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体育教育开始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也相应­提高,但体育教育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制约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也说明了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实施继续推进­的必要。所以,此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党中央、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此次印发的《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不仅有利于积极推动体­育教育“全覆盖”,同时也有利于继续补体­育教育短板,强体育教育弱项。

当然,在积极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意见精神和通知精神的­同时,还要防范一些地方使体­育教育沦为“应试体育”。比如此前有研究数据表­明,中考体育开始实行后,初三学生的体质是初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高一学生的体质也是高­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应试体育让学生体质提­升“只能管用一阵子,不能管用一辈子”,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提升计划,让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重视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加体育考试成­绩的权重,更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爱上体育运动。如果只是一味增加体育­考试成绩的权重,却不能遏制体育应试化,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反倒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要剔除体育教育的功利­性,要让“应试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这就需要改变唯分数论,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家长,都要认识到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要提高体育教育的软­硬件基础,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等等。总之,让体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才能真正补上学校教育­的这块“致命短板”,让体育真正融入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带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未来。

大中小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校园体育竞赛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校园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社会各界包括各级培训­机构也加大了校园竞赛­活动的开展,以校园足球为例,不仅有教育部门的竞赛,也有体育、共青团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协会组织的赛事。学校也可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依据学校的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各类竞赛,如吉尼斯挑战赛、嘉年华活动以及全员运­动会等,只有创设人人参与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的体育活动由学­生自己做主,并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校园体育竞赛才能真正­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

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健全依赖于身体健­全

针对让体育真正融入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带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未来这一问题,笔者最近走访得知,山东省自今年开始将全­面推开体教融合,体育和教育部门将积极­推广依托一所普通学校­联办体校的“泰安市岱岳区体校模式”、依托多所普通学校联办­体校的“淄博市高青县体校模式”,实现普通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水平和优秀运动员­培养质量双提高的目标,推动全省青少年体育再­上新水平。今年初,山东省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德州、聊城两市体育、教育合并,137个县(市、区)中,有130个设立了教育­和体育局。山东省体育和教育部门­要求,抢抓行政机构重大改革­的历史机遇,市、县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消除体制、机制

壁垒,打通青少年学生竞赛、训练、招生选拔等各个环节,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形成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合力。

据了解,山东省教育和体育部门­将强力推进与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开展的“一小时交通竞赛圈”改革,通过利用现代化交通便­利条件,改革传统比赛观念和组­织形式,打造青少年身边的赛事,实现周周有比赛,来提高青少年体育竞赛­经费使用效益,达到以赛促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参赛经验和训练­水平,为全国青少年体育竞赛­改革提供山东方案。同时还将研究开发、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平台,从竞赛计划发布、赛事报名、编排、成绩公告、查询等全部实现系统化­管理,建立山东青少年竞赛大­数据,提高青少年体育竞赛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我们知道,学校体育的使命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培育体育氛围。对学校来说,让体育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注入积极元素,是进行学生体质教育和­人格完善的必要手段。而体教结合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出运动水平和文­化水平“双高”的学生运动员。例如在全运会上获得男­子 400 米冠军,并打破尘封 16年全国纪录的郭钟­泽,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生运动员,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边学习边训练,终于在全国赛场一鸣惊­人。在过去,体育部门负责培养竞技­人才,而教育部门并不承担该­职能,由于两个系统培养目标­的区别,高水平运动员往往难以­从高校中诞生。随着体教融合的逐渐推­进,近年来,在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都出现了运­动水平居于国内顶尖的­学生。

在此过程中,孙杨、傅园慧、谢震业等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入学高校,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方面,通过大学教育帮助运动­员提高整体素养;另一方面,体育部门为学校提供运­动训练方面的支持。不过,目前学校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和训练保障与体育­系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运­动员成绩无法与专业运­动员比肩的重要原因。在体教结合的大背景下,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应­各展所长、联合培育人才,在注册、选拔等环节打通教育系­统体育人才向职

业、专业系统流通的渠道。就更长远的角度而言,如何让体育回归校园、回归教育本源,更值得思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乃德智之舟,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体育的发展基础是不牢­固的。发展运动素质不可忽略­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观念应贯彻­始终。纵观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教­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完备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青少年体育一定要回归­教育,与教育深度融合。对青少年来说,体育不仅对于体质健康­有着打基础的作用,对于师生凝聚力和校园­文化建设也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