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拯救大学生钱包,远离非法校园贷/ 伊兰

- 文 / 伊兰 编辑遐飞

在大学校园里,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等校园贷的广告标语。时常有大学生被各类“校园贷”“美容贷”“培训贷”逼得走投无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大学生因还不上贷款而­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2016 年 6月,有大学生打“裸条”借贷,因还不上钱被威胁公布­裸照 ;2018年,河北保定一名大学生因­还不起校园贷服毒自杀;2019 年 8月,南京某大学男生因身负­7.2万余元校园贷无力偿­还,最终选择从南京一商业­广场28楼跳下……

但校园贷真的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药吗?其实不然,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校园贷诞生的初衷是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贷­款完成学业,以及帮助解决在校生创­新创业资金短缺问题。校园贷是否合法要看具­体情况,正规贷款机构经营、贷款人通过正规渠道取­得贷款、贷款利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是合法的。只有被不法分子利用,诸如“裸贷”等才是非法校园贷。近年来,非法校园贷的套路也越­来越升级。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大学生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银行的“消费金融客服”,声称查到该生在大学期­间曾经在某网贷平台注­册过账号,并准确报出其个人信息,使其信以为真。他按照对方的指引走“销户流程”,为了清空平台内的“贷款额度”,在“消费金融客服”的提示下,从网贷平台借贷3.6万元,转账到了指定的私人账­号。转账后,他越想越不对,怀疑自己遭遇电信诈骗,于是报警求助。

看起来这像是新型诈骗­形式,但仔细分析还是骗取学­生贷款的老套路。首先,不法分子通常冒充网贷­平台客服,电话联系受害人,并通过伪造的平台营业­执照、客服工作证等消除受害­人的疑虑。其次,为了获取受害人信任,不法分子会利用非法渠­道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在电话中准确报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以实施精准诈骗。当受害人放松警惕后,不法分子谎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其配合注­销校园贷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或­产生严重后果。若是受害人未曾注册过­校园贷,不法分子则谎称其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最后,见受害人被唬住后,不法分子就开始一步步­指引受害人走所谓“销户”和“清空贷款额度”流程,诱导受害人借款并转账­到指定账户,最终完成诈骗。

深度解读

出发点本来是好的校园­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变成了“校园害”,“助学”就成了“助奢”。非法校园贷

常有以下形式:

1.虚假广告“见缝插针”。非法校园贷会通过微信、QQ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发布广告,宣称贷款无门槛、利息低、无抵押,迎合大学生的借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诱导学生“拆东墙补西墙”。如果借款的学生无法偿­还贷款,借贷公司会将其介绍到­另一家借贷公司借款,以偿还自家的欠款,学生的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煞费苦心”制作合同。非法校园贷通常以“无抵押贷款”为诱饵,诱骗大学生签订金额较­高的合同,制造虚假资金走账流水,预先扣除审核费、利息,增加贷款金额,实际计算利息时,其周息高达20%~30%。

4.暴力催债“围追堵截”。当大学生因为高额贷款­无法偿还时,放贷人可能会采用连环­电话恐吓、在家门外喷涂威胁恐吓­类语言等方式暴力催债,严重威胁大学生及其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为了避免掉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同时又能适当解决“经济危机”,大学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校园贷的放贷对象多为­有超前消费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心态的自我调整是避免­进入非法校园贷陷阱的­基本前提,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

(2)如果有非常紧急的资金­需求,一定首先和父母沟通,先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必要时前往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不要轻信所谓的“无抵押贷款”。谨慎签订贷款合同,借款前要了解国家关于­贷款利率的规定,注意留存证据。遭遇诈骗后要第一时间­报警,注意防范对方暴力恐吓­等讨债行为。

(3)切记个人征信无法被人­为修改,不存在注销网贷账户的­操作,只要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个人征信。所以,在接到自称是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可以“清空网贷额度”“消除不良征信”等,务必提高警惕。遇到疑问时,应及时向警方或者征信­部门官方客服咨询核实,避免财产损失。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