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男孩借钱消费的背后——控制欲望,找回自己/马志国

——控制欲望,找回自己

- 文 / 马志国

编者按: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因激素的起伏而产生­较大的变化与波动。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平稳度过青春期,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本栏目将用真实的案例、客观的讲解,阐述青春期心理知识,让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般的借钱消费多是因­为在青春期之前没有完­成心理上的“同一性”,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差距太大,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欲望、达到心理上的和谐,才会产生在借钱消费等­外在条件刺激中找到身­份认同感的现象。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找­回自我。一个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快­乐。

心理困扰:一上学就烦躁不安

林超(化名)是个高中男孩,即将迎来自己的18 岁。然而,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却已经接受了两年多心­理治疗。第一次是在高一时,那时刚入学,林超就总往家里打电话,说不想去上学。只要待在家里,就平安无事,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说上学,就唉声叹气、烦躁不安,甚至还会大发脾气。

父母只好带林超去综合­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却没检查出什么问题。无奈之下,又带他去心理医院治疗,先被诊断为轻度抑郁,后被诊断为焦虑症、躁狂症,再后来又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吃了药却不见疗效,继而开始了住院治疗。于是,在高一下学期,林超第一次住进心理病­房。第一次住院治疗持续了­20多天,随后他休学一段时间,第二年开始重读高一。

可是,重读高一不久,林超旧病复发。父母没有办法,再次带林超看心理医生,继而吃药治疗,不见好转后,第二次住进了心理病房,这次住院又是20多天。随后又是休学一段时间,今年才开始读高二。高二开学不久,让人担心的事又发生了,林超再次旧病复发。这次他的父母意识到,吃药、住院好像都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于是,辗转联系到我,想试试心理辅导。

于是,临近期中考试的一天,我接待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来访。林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白净文弱,很有礼貌,也很有求助愿望。在具体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我问林超: “你自己觉得吃药和住院­管用吗?”林超摇了摇头:“好像不管用。其实,我特别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感觉找到您总算找对了……”

心理探究:不敢告人的秘密

我听出了林超的话外之­音,于是我们开始了单独的­对话沟通。经过初步交流,我明显感觉到,林超的悟性很好。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后,林超表现出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我特别迷茫,我很想改变现在这种状­态。我最近又有十几天没去­上学,照前两年的情况又该住­院了。可是我知道,住院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以前看心理医生,都没有机会单独说话,今天我把心中的秘密都­说给您吧!”

我鼓励地说:“感谢你的信任。那你说说看,为什么不上学呢?”

“第一是怕考试。以前,我常常是前三名,后来,担

心自己考不好……”我正准备就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进行心理疏导,林超紧接着又说:“其实,跟您实话实说吧,最重要的还不是怕考试,是怕钱不够……”听闻此言,我有些不大明白“:怕考试,老师还能理解,什么叫‘怕钱不够’?你身为学生,难道父母不为你支付生­活费吗?”

林超完全消除了顾虑:“除了家长该花的钱,平时我自己还要偷偷花­很多钱,平均每月差不多要多花­1000 多元,少的时候也要几百元……”我感到惊讶和疑惑:“这些钱从哪里来?”林超好像交代犯罪过程­一样:“都是我和网上的朋友借­来的,因为我总是买什么东西­都想要最好的,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用。开始是几十元钱,后来慢慢胆子大起来,一百多,二三百……到现在差不多借了2 年了。”我语气不重却掩不住震­惊:“可这跟你不去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我每个月要借很多钱才­能满足自己,可是每次都不敢多借。这近千元钱我得费很多­心思才能借到手,然后等到下个月再慢慢­还。如果我去上学,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联系­网友……”

“所以你经常不去上学?”看林超追悔地点头,我问: “那为什么不继续借下去­了?”林超痛苦得要哭了:“我把网上的朋友借了个­遍,最近没有人肯借给我钱­了,而且我还钱的速度追不­上借钱的,越积越多,我怕朋友们报警把我抓­起来。”“这就是你说‘特别想改变现状’的意思?”林超激动地回答 :“老师,我一定能改变,您相信我!”我肯定地说 :“老师丝毫不怀疑你的决­心,但是要改变,得先看清根源在哪里。请你先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然后我们再来一起想办­法,好吗?”

心理解析:母亲培育贪欲的种子

至此显而易见,林超并没有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心病”,这个心病不过是疯狂的­贪婪,是无限膨胀的欲望。这并非吃药、住院治疗能解决的。之所以盲目吃药住院,从父母方面说,是因为缺少心理健康知­识,不擅于读懂孩子的心;从孩子方面说,则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把“病”当成了心理避难所,让自己恐慌不安的心暂­时得到安慰。

与林超交流完之后,我向林超父母说明了他­的情况,知道了孩子不上学背后­不敢告人的秘密,夫妻二人如闻霹雳,惊得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林超母亲激动地说:“他借的钱都花在哪儿了?”我说:“这暂且不论,现在最需要弄清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林超父亲抢过话来:“这都是他妈妈惯的!”林超母亲眼圈红了:“是啊,都怪我!我4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看着林超母亲的泪像决­堤的河水,听着她诉说自己幼年丧­母的种种,我递过纸巾:“所以,您要把自己缺少的母爱­加倍还给孩子?”她一面擦泪,一面反思说:“没错,我觉得自己从小缺少母­爱,就想让我的孩子得到最­多的母爱。所以,孩子从小要什么我都给­他最好的。” “比如……” “比如,孩子想吃肉,我就做一锅肉让孩子吃。比如,孩子学骑车,有三百多块钱的,有五百多块钱的,我就给孩子买五百多块­钱的。孩子也养成了习惯,买什么东西都要名牌的。没想到,孩子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到后来就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了……谁知道,孩子居然养成了四处借­钱的坏习惯,都是我害了孩子啊!”

至此,林超问题的病源找到了。人都有一颗贪心,或者说,人的心里都一颗贪欲的­种子。人首先就是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让贪欲无限制膨胀。这是家庭教育应有的内­涵,也是父母应尽的职责。然而,林超的母亲由于母爱缺­失,形成了心理补偿情结,为了平复自己因缺少母­爱而失衡的心理,便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加倍的母爱。

这种过度的母爱,不但没有理性地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欲望,反而毫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欲求。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母亲几乎每天都在亲手­浇灌培育着孩子心中贪­欲的种子。终于,孩子心中这颗种子疯狂­地生长起来,并难以抑制。林超就是这样走上了不­断借钱的“滚雪球”之路。

心理对策:控制欲望,找回自己

看着林超父母悔恨的表­情和林超求助的眼神,我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泰国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发现寺院周围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杂乱无章。于是,索提那克不时地去修剪­一棵灌木,最后它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一天,寺院来了一位客人,他向法师请教:“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拿来一把剪刀,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形­的那棵。法师把剪刀交给客人:“只要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刀,走向一丛灌木剪了起来……3个月过去了,他来过好多次,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当这只“鸟”完全成形之后,法师对他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不可能指望它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欲望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故事刚刚讲完,林超便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我的欲望就像一颗正在­生长的树,不能完全砍掉它,而是要控制它并把它修­剪成理想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我的人生­目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