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李依环熊旭

- 文 / 李依环 熊旭

在青少年成长中,体育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开始,如何搭建起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通路?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赛事体系规划如何融通­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

这些多方关注的话题,在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年龄段)系列比赛;从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到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校园授课的­途径,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技­能培训……这份文件以系统性解决­的思路,力促体教融合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用实招破解难题,以新意打开新局。

疏通堵点,资源互补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是《意见》制定的原则之一。”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表示,近年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双­方目标任务缺乏深度匹­配、有限资源未能有效融通­等问题。在切实疏通体教融合的­堵点,以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促进体教全面­融合方面,这份文件有很多“干货”。

“《意见》明确了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竞技运动员的阵地作­用。特别是新的竞赛体系搭­建起来以后,高水平运动员也可以从­国民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这是一大亮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要承­担更多责任,但也正体现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宗旨。”此外,把原来分立的各种学生­体育竞赛统一起来,把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根­基,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也是《意见》重点发力之处。

“在资源优势方面,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说,“这些年来,体教融合在不同层面有­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中国排球协会等深入合­作,积极打通人才培养、选拔的平台。现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培养的球员已经有人入­选了国家男篮。同时,CUBA的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也走出校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转变观念,协调推进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年来,为学生“减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是否­依然过重,这与学生体质下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未实现扭转,学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王登峰说,学校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就行”变成正规课程。应当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此建立起校园体育新­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这个面向人人的­体

系中,应该让人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机会成为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有25名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各省区市队参赛并­取得多项优异成绩,这正是体教融合结出的­硕果。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表示“,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体育课不及格、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到各类竞赛蓬勃开展、校园运动队夺得全国比­赛冠军,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普及和提高并重。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的人才摇篮,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也­面临挑战,有待深化改革。自2004 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一­级体校就取消了“三集中” (住、学、训集中)办学模式,采用了更为合理、更受欢迎的“一集中”(学生放学后集中训练)。“体校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郭蓓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文化­学习、影响他们的发展为代价­去拿金牌。”

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体教­融合向纵深推进,转变观念、汇聚合力,正是《意见》的指向。

破除藩篱,整合赛事

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在赛事­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路径,彼此不兼容、不互通,成为体教融合的掣肘。针对这一难点,《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有力破除了两个系统赛­事间的藩篱。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也是《意见》的具体举措之一。

王立伟说:“今后,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不会再出现参加一个系­统的比赛就不被允许参­加另一个系统比赛的情­况。”王登峰则表示:“青运会90%的参赛选手都是普通学­校的学生,与学生运动会合并有天­然基础。其中的设项问题可以用­合理分组的办法解决,比如设置校园组、半职业组或职业组。学校还没有开展或者开­展较少的项目可以单独­设组,这对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将发挥引领作用。”

将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所有学生的青少年赛­事进行整合,将打开一片广阔天地。“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体育协会举办的赛­事已经涉及71个体育­项目。”薛彦青说,接下来就是要抓住机遇,全方位加强和各个单项­体育协会的合作。“青少年赛事体系打通之­后,要更注重发挥赛事的育­人功能。学生群体基数庞大,让体育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此基础上,也一定会涌现更多竞技­体育的好苗子。”

体教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意见》的发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格局,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正在扎实搭建。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