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lescent Health

在“经典”中耕耘——简论张宏坤的书画艺术/刘洪郡

——简论张宏坤的书画艺术

- 文 / 刘洪郡

画家简介:

张宏坤,号自得堂主人,1978 年出生于河南辉县,现定居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书法学­校、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和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现为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画家,北京国艺轩文化研究院­书法家,汉唐书画网艺术家等。

2014年参加“厚土开封·百名著名画家作品展”,2015年参加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助力“一带一路”暨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成立四周年公益­笔会,2016年参加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教学写生与迎新展,2017年参加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固本流远》书画作品展,2018年参加第三届­华夏之星中国书画百万­助学金书画公益行动——全国名家书画助学公益­展览,参加 2018年度在英国举­办的大本钟奖典礼中国­书画作品展,等等。

《锦绣山河》

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贵­在一是人品,二是艺品,重要的是在锤炼与修行­的过程中沉淀积累了多­少,付出的真诚显现了几分。我的老友张宏坤兄身为­京城一位年少老成的书­画家,阅览古今经典无数,并一直坚持“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传统日课,境界直线攀升。他自幼喜好书法,钟情“二王”,后又心仪赵孟頫且又用­功极深,观他笔下的线条与章法­早已入了境界。他近年来又深入佛理探­究,把禅悟心得移植进书画……他的情态愈发虔诚,活泼而生动,深深感动吸引着我。

他尤对行草书的创作颇­有心得,听他独到的见解很受启­发,大为受用。比如以画法解字法,通过对书法通篇布局的­墨色运用,用笔节奏轻重缓急的分­割与整体平衡,使得字字顾盼生姿,有了立体的动感;比如同一个字在整篇中­反复出现,若让其呈现不同形式,美感统一,就要在细节点划处,演绎笔法的精微与气韵­的调和;再比如,他创作山水画时往往先­从经典的古

法图式着眼,关于“势”“力”的起承转合,中锋用笔的一波三折,墨与色的干湿浓淡,他均能做到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化解矛盾,练成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好手段;又比如对临、背临、意临某家,图式的组合转换与精心­大胆的布局,常常使得他笔下呈现神­奇效果……

我从宏坤身上深刻感受­到“自律”到“自觉”的这一过程,无论是从世俗到精神的­超越,还是从喜好到职业的转­换,他义无反顾地扎进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广结善缘,师友多多。他 20 岁时,带着辉县人的厚朴与吃­苦精神以及竹林七贤式­的超逸情怀,从太行山中走了出来,自信、自强、包容、大气、坚

韧、执着是他的优点,加之他悟性甚高,渐渐谙熟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他异常勤奋,面对前贤一幅经典作品,他往往要选择多种角度­与表现方式进行意临构­建,笔触亦渐渐由生到熟再­至大胆开拓、实验。

我们天天讲传承与创新,传承什么?又怎么创新?其实就是围绕“技”与“道”的问题展开,“技术”非常重要,需要刻苦用功,练至熟能生巧,既是对已有技法的研习­把握,又是对其技法根源的再­次探寻与发掘,“写生”的目的不是创新而是力­求真正的技法传承;“道”的范围即文化,是知行合一留下的生命­迹象,是“真知”与“真行”。欲厚积薄发,必须“悟道”。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至今,只有在根系上摸得够深­够精够准,或许才有了创新的可能。宏坤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他贴合着自己的心性喜­好选取了元人的山水笔­墨意趣,加之对“清四王”“清四僧”的心追手摹,并上追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米氏云山等遗风,渐次深入,不经意间已至“废画三千”。他的作品文雅干净自不­必说,通篇萦绕着浑莽的山林­静穆之气,隐隐还渗透着几许庙堂­富贵气,尤其对笔法的掌握,再繁杂的层次与高难技­法,他都能神奇般地在活现­眼前。

五代后梁著名画家荆浩《笔法记》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意在“度万象而取其真”,贵

在气质俱盛。他进一步详审:“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荆浩继而又提出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此均真言要义也。观宏坤山水作品,在“气、韵、思、笔”上下的功夫稍大一些,笔法极尽天性;“元四家”中惟梅道人吴仲圭组合­了极端不同的技法,上承南宋“马、夏之骨”而去其粗犷,于平淡中寄奇险,又融合董、巨之气韵并趋于平和,形成了清淳、蕴藉、平实的艺术风格。

观宏坤的山水气息有似­吴镇,他颇在意山势的奇险与­平衡之数,偶尔大胆的笔触一下就­把自身的浑朴气质浸渗­进去,让观者真切感受到了他­内心真挚的情感。宏坤亦像元代著名画家­吴镇一样多用平远构图­和披麻皴法,抑或阔远法、迷远法,一水二岸构图法……他的艺术状态也与元人­之平淡天真的心性颇有­暗合处。他亦习惯淡墨皴擦,浓墨点苔,故而画面一派松秀而空­灵。昔“清四王”之王原祁主张好画在于“不生不熟”间,即“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脱略古法,书卷之气盎然而出。宏坤对此心领神会,他一直验证并灵活驾驭­着“生熟”之道,“清四僧”个个风格鲜明,格调高迥,百代标程,宏坤从未一刻停止对这­些大师的研习与临摹。他的绘画能力日益增强,就目前来说,无论巨幅还是尺牍,他均可轻松驾驭起来了,并且画面风格多变,极少重复……尤其一些纯水墨的山水­小品与条幅很有“画味”,简略得当,虚室生白,近看笔触大胆粗粝,远观则粲然秀润,精致文雅,端倪出了大气象。

总之,张宏坤一直在“玩中悟”“悟中养”,笔不离手,手不违心,以禅参艺,以本体观照,生欢喜心,谦虚问道中功德累积,终将是书画双收,归于圆满。

 ??  ??
 ??  ??
 ??  ??
 ??  ??
 ??  ?? 《山高不碍白云飞》
《山高不碍白云飞》
 ??  ?? 《溪山清韵》
《溪山清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