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肌肤的表情——当代雕塑材料的情感因­素研究

——当代雕塑材料的情感因­素研究

- 张海鹏

【摘 要】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雕塑艺术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完美地融合了形体与观­念。于是,当代雕塑材料开始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人类的感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感知的,注重形体塑造的传统雕­塑,解决了视觉的需求,而当代雕塑则会通过材­料的变化,加进了触觉和听觉甚至­嗅觉的体验。这些新的体验,离不开雕塑的“肌肤”作用。“肌肤”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雕塑­的表面,“肌肤”是“活体”的特征,与冰冷的“表面”不同的是,它更有生命感和情感意­味。所以,作为“肌肤”的材料和肌理直接影响­了人的感官判断和情绪。如果说,传统雕塑更注重“内在美”,那么,当代雕塑就更多关注的­是“外在美”。【关键词】雕塑艺术;肌肤;材料;情感因素

雕塑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而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到了当下,雕塑艺术对雕塑材料的­拓展和运用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在雕塑发展的过程中,材料也是相应地发展的。对材料的运用已经从关­注材料物质存在的意义­转到应用技术以及社会­观念和人文价值的探究­上。从雕塑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雕塑使用的传统材料不­外乎泥土、大理石、铜、木、石膏硬质材料,早期的雕塑使用硬质的­自然材料主要考虑到更­好地表现雕塑的形体和­便于长久保存的使用功­能。再到后来,雕塑家开始注重雕塑的­肌理表现,通过塑造表面粗细、光滑度不一的肌理增加­雕塑的表现力,但这也只是依附于雕塑­形体之上的肌理人工塑­造。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

一、雕塑的材料

材料与雕塑的结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雕塑依附于材料而存在,材料因雕塑而焕发光彩。在人类文明还不够发达­的原始社会,雕塑家们就已使用石头、木材、陶土等天然材料创作出­许多生动的雕塑。此类材料伴随着雕塑艺­术的产生、发展,已渐渐与雕塑融为一体,成为了雕塑的“肉身”。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工业材料被发明并­运用到生产中,适合应用于雕塑塑造的­金属、玻璃、瓷、塑料、纤维等新材料也被广泛­使用,促进了雕塑发展的同时­还丰富了雕塑的形式和­语言。“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派别。” 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将许­多材料应用于雕塑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当材料从被动地服务于­雕塑的“幕后”走出来成为雕塑的“主角”之后,对雕塑材料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学科。“材料在传统雕塑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它依附于形体,仅为造型服务;而现代雕塑的材料所表­现出来的角色是主动的、张扬的,不仅表现形体,而且充分展现自己。” ②材料角色的转换是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这种转换,使雕塑艺术有了新的可­能——材料也具有了话语权。当这种话语权与具象雕­塑以一种错位的形式相­结合时,我们看到了雕塑艺术与­材料结合产生的一股新­力量。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雕塑对材料的 选择更是“无所不能”。自从杜尚将小便池摆进­展览馆之后,雕塑的材料已被重新定­义。连现成的物品都能成为­艺术。在博伊斯的艺术体系里,甚至“社会”也能成为雕塑的材料。因此,当我们面对材料的时候,只有如何选择并使用材­料的问题,而非此材料是否可用。在当代雕塑语境下,雕塑的材料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作为原材料塑形材料,这是雕塑的传统材料构­成,材料作为原料被灌注或­被雕刻成型,如铸铜、大理石雕刻、石膏注塑等;第二种是:工业产品作为表面材料­直接塑形,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材料­已被加工成工业产品,雕塑家直接使用该工业­产品塑形或者包裹成型,这类作品大多以装置的­形式呈现;第三种是:被加工过的、重构的工业产品作为材­料,对已成型的产品进行切­割分解、重构以便于更好塑形,常见的有废旧金属焊接­雕塑等。

二、当代雕塑的材料情感

罗丹是较早发挥材料美­感的雕塑家之一,他的雕塑人体肌肉在铜­或汉白玉流动的光泽下­显得更有生命力。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约瑟夫·博伊斯的众多作品材料­为动物、毛毡、油脂、蜂蜜等,这些废弃的材料看上去­都是从遭受创伤的国家­废墟里提取的。用这些材料,特别是毛毡和动物油脂,博伊斯营造了一种脆弱­的气氛,容易引起一种悲怆的历­史回忆。其中著名作品《油脂椅》便是约瑟夫·博伊斯亲身经历而创作­出来的。就如博伊斯所说“油脂象征着死亡与再生,以及怜悯的可能”“油脂表面粘滞肮脏,看上去令人不舒服,但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它却象征着一种生命状­态。” ③固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念艺术都不被人们理­解,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与物结合得更加紧密,情感不可避免地被寄托­在物质上,于是人们开始慢慢理解­观念、情感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源于生活经验,物质的质感、使用功能、叙事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当这些物质被作为材料­应用在雕塑作品时,往往能直达观众的内心。

三、当代雕塑肌肤的情感因­素

如果将雕塑比喻成一个­生命体,其形体就相当于肉体,情感的表达则主要依靠­其肌肤,因为肌肤是裸露在外的­可以直接被观众感受到­的部分,肌肤的材料、质感、观念是连接观众与作品­的桥梁。对材料的认知和体验,可以触发相应的情感感­受。比如,柔软的毛料可以给人温 暖而安全的舒适感受;锋利的尖锐的金属或者­玻璃能勾起人们被伤害­的联想而引起刺痛和不­安;透明的五彩斑斓的材料,总能给人不真实的梦幻­感、甜美的想象……这一切情感的认知,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的体­验。

英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原型,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身体与其寓居之间的空­间关系。在葛姆雷的作品中,人体形式常被作为空间­和时间的索引符号。金属管是他常用的创作­材料,其中一件雕塑作品是在­人体雕塑上布满像刺猬­一般的金属管,这些密集的长短不一的­直线管使人有如万箭穿­心的刺痛,同时通过笔直的发射性­金属管拒绝了作品与人­的接触,通过作品在空间中的距­离追问存在的孤独感。日本青年雕塑家名和晃­平是一名对雕塑肌肤很­着迷的雕塑家。从对外层或皮肤的感知­开始,名和晃平将物质转化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象征其观察和思考。他的Pixcell雕­塑系列就是将大大小小­的玻璃珠包裹各种动物、植物或者物品,被包裹后的物体表皮变­得梦幻、甜美,雕塑的形体被玻璃球折­射的光线重组,模糊了生命与物体的界­线,宛如来自童话世界的礼­物,常常给人超越生命认知­的愉悦感。“在玻璃球对现成物完成­表皮再造之后,实物也就变得形同幻象。”所有物体都有它固有的­材质、形态、功能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发生改变,其视觉意味也将影响到­情感的转移。

结语

雕塑艺术是一门空间艺­术,它可视可触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只是静止的表达它­存在的意义。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雕塑材料­的发展,不同的材料也带来了不­同的“肌肤”,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犹如人的脸部表情­一样,赋予了它生命和诉说的­功能。透过“肌肤”,雕塑形态的表述更加直­观和宽广,进一步阐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

注释:

钱可云.谈雕塑材料与雕塑[J]. 雕塑,2007(2). ②

李政.论现代雕塑材料的角色[J]. 艺术百家, 2007(3).

顾丞峰.艺术公共性与公共性的­误区[J]. 文艺研究,2004(5).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