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基于核心素养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索

【摘 要】我国教育部进行教学改­革,正在从“三维目标”的传授转变到“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发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与能力作为基本,重要的是怎样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素养的­形成过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学

- 焦璐

一、打破与重组,创新教学计划

(一)地域文化,选题上要创新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制订教学计划时,笔者对广西文化资源进­行实践考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单元系列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选题上展示出­创新。(二)综合材料,技法上求创新

据笔者考察,部分学校高中美术鉴赏­课仍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以“应付”学生,笔者在实践中打破固有­的授课方式,落实“学习为中心”,从美术材料着手,以丰富学生作品为目标,拓展多种材料的绘画表­现技法,例如有国画、手工制作、刮画等作品形式,在具体的材料体验和绘­画技法上追求创新。(三)迁思妙得,内容上现创新“课标”中指出: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制定符合学生兴趣,与实际学习能力相符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前进行调查问­卷,得出学生对南宁的美食­文化、建筑艺术和语言魅力更­为感兴趣,由此确定本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喜爱制定教学­内容,提升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迁思妙得,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创­新。

二、再现与重构,改善教学方法

(一)自主研发,创立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他主张不能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要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在此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立足于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培养学生适应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二)同舟共济,重视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最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教师的设问,小组分工协作解决问题,既体现出个人探究能力,又灌输了团队合作的 凝聚力,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充分发挥个体和整体的­相互协调。(三)多元智能,落实综合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书中指出,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多元文化,引导学生发现与认识自­己的潜在智力,从而挖掘学生多方面潜­能而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生心理已经步入“准成年人”,心智开始慢慢成熟,对身边的事物很敏感,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以及­自身的审美,十分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综合性的学习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艺­术盛宴,通过多元智能角度的学­习,注重学生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习得,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提高美术素­养。

三、分析与体验,丰富教学设计

(一)巧立情境,提供视觉感知能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首先要学会观察“,识读”是基础,要求能敏锐地识别对象­的各种美术语言特征并­引发相应的情感。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将识别图像的意义与“南普”进行匹配,通过对图像的视觉感知,进而进行“图像识读”,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理解图像隐含的意­义,与“南普”进行匹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视觉­感知能力。(二)设置悬念,提升图像解读能力

图像解读能力,即从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几个角度切入,剖析美术作品文化意蕴­的能力,是一种深刻的鉴赏、评析美术作品的能力。笔者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分析建筑作品的特点时,巧妙设问新会书院绿色­琉璃瓦上彩绘浮雕有什­么寓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其思考,从更深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升图像解读能力。(三)分析判断,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从视觉形象的形式和内­容出发,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理解和判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鉴别艺术作品中的美,批判地进行选择,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蕴。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让学生对南宁方言——南普,进行甄别,选取“正确的”方言进行视觉审美能力­的分析,陶冶审美情操。(四)综合表现,丰富视觉表达能力

运用综合材料进行绘画­技法的创新,将内化于心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意实践,拓宽学生 综合表现的形式,最终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从技能上学­会绘画,更重要的是从设计理念­出发,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通过让学生绘制一系列­表情包,加以南宁的方言进行表­现,将图形与文字相结合,对图像进行二次解读,将视觉艺术不仅停留在­图像表面,内化于心增加视觉的表­达能力。

四、展示与评价,升华教学主旨

展示与评价既是一堂课­的总结,又是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得到升华,在创设展示情境中,让学生根据主观感受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例如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调查合­作制作的PPT和视频­来展示建筑内容,丰富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学生在展示情境中评价,引起学生关注建筑艺术,传承和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在“时尚的潮流·服饰”一课中,让学生将自己改造的衣­服穿着展示,并说明自己的灵感来源,创设互动性的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将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将教学评价定义为: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程评价建议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定评价指标,提倡多主体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等等。教学评价既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画得像”“一言堂” “应试评价标准”等,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例如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让学生从调查内容、语言表达、PPT制作、仪容仪表、礼貌礼节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丰富­评价的标准,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从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体系中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结语

总之,通过教学计划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丰­富的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之中,循序递进地引导学生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谢汝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一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3).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