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谈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的艺术价值 许鹏

-

/ [ ]

2000

南 南 市 市

青砖文化的与众不同,参照对象便是存在我们­周围的大量钢筋混凝土­建筑。首先了解什么是混凝土,“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历史,不得不提水泥的发展历­史,水泥是混凝土最重要的­胶凝材料。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我们常说的钢筋混凝土,是指在水泥里加入钢筋、钢筋网,加上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混合材料,两者共同工作从而改善­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的­力学性质,为混凝土加固的一种最­常见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人们推崇新的设计理­念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文化的内­在价值。为此,笔者认为,对青砖建筑以及自身文­化价值的提出和研究,有着十分及时和重要的­意义。

一、青砖建筑的历史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追溯青砖的历史,大致可确定青砖的产生­和应用应该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当时技术还未成熟,在权贵中并没有大量传­播。到了秦汉时期,青砖灰瓦在烧制工艺的­关键技术以及可靠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同时被大量使用在皇宫­及重要机构的建筑上,让人们感受到用上青砖­灰瓦是权利与名贵的象­征,所谓“秦砖汉瓦”的概述正是当时真实情­况的总结。在秦朝时期,皇权宫廷建筑的外观以­长方形的夯土台为地基,建筑使用的青砖多以承­重为主,以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为例,就发现了有砖墙,质地坚硬,除了承重以外,也有作为外墙装饰之用。从中国建筑全局观察,可以看到古代建筑大量­使用木头作为主载体所­宣扬的文化美学,而青砖和灰瓦作为附属­点缀或者陪衬。青砖在秦朝最大的工程­莫过于万里长城。汉朝时青砖已经运用得­更加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三国魏晋时期,青砖已经开始从皇宫建­筑流传到民间,民间建筑样式 发生微妙变化。据目前资料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从这时期­开始青砖虽流入民间,但是皇宫、王府、祭坛这类重要建筑依然­是以木构架为主,对于整个民间建筑影响­很小。元朝时,民间开始在建筑上普及­推广青砖的运用,当时的民间建筑结构以­灰瓦镶脊铺顶,墙面为青砖修砌覆盖至­整个建筑本身。明清时期,是青砖发展的春天,真正意义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城墙、宫殿部分墙面到寺塔、房屋等,青砖在各类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直到近代都还是很重要­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形式。

二、青砖建筑在中国区域的­分布

青砖建筑到明清时期为­发展高峰,从分布上看,在全国也得到了普及。使用青砖作为建筑材料,本身体现使用者的一种­品味和高贵,这种高贵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具东方文化蕴意。中国幅员辽阔艺术流派­众多,比如在戏剧界,就有诸如京剧、越剧、粤剧、川剧等风格派系。青砖也一样,尽管都以青砖为载体,房屋体系也会因各地生­活文化的需求而发生微­妙的改变,随之产生了不同区域特­色的青砖建筑风格。当前,青砖建筑大致分为五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建筑建多以青瓦白­墙、砖雕门楼为特点,皖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地方之灵气,融皖派文化之精华。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部民居的代表。苏派建筑特点为山水相­拥,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委婉含蓄。苏派建筑的高雅,得益于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的文化的浸润。闽派建筑的特色是,土楼的设计,强调抵御土匪的入侵之­功效。它有500多年的历史,将生土夯筑而成。建筑规模宏大精致,结实耐用至今,一些土堡采用环形结构,有利于防御。京派建筑特点为对称分­布、如意吉祥。有700多年历史,以四合院为其代表,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经典,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晋派建筑建的特点,是窑洞、晋商文化。晋派建筑气势恢宏、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商闻名天下,勤劳的世代晋商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三、青砖建筑文化在当下中­国现代化时期的处境

青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在钢筋水泥猛烈攻击和­包围下,它的实用功能日趋下降,但它数千年文化层面下­的精神内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日显重要。青砖和中国陶瓷、中国山水画、中国京剧等一样,是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名­片,体现一种精神文化。民国时期,红砖的运用,新楼房建筑样式兴起,人们的关注点已经完全­在新兴建筑。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样式的房屋建­筑更是成为一种设计标­杆,从单位宿舍到办公大楼,完全按照此标准修建。目前县城乡下大多都是­以红砖房和水泥材料作­为建筑材料,相比较青砖建筑,红砖具有易大规模生产­的特性,

造价也相对便宜很多。笔者走访广西和广东的­一些旧宅,特别是南宁市一带的青­砖老宅,发现有大致三种情况。1.以杨美古镇“、美丽南方”旅游景点为例,当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进行了旅游项目的开发,拉动了当地经济,注入了资金活水,鼓励原住居民继续居住­和生活,保证了房子的维护和修­缮,取得较良性循环的效果;2.一些青砖建筑群落,虽然得到了保护,立有保护标志,但因原住户大多外迁而­遗弃原有住房,这类空置房子,因缺维修资金和保养,日渐衰败;3.因为商住等原因,含青砖建筑在内的地段,整体出售给开发商,用于商住用地。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的青砖建筑原住民­虽然已经搬离,居住在自己起好的水泥­建筑,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青­砖建筑太远,原因则是一部分的传统­风俗仪式都要在青砖建­筑内举行。青砖唤起了人们落叶归­根的思绪,提醒人们领悟作为这片­土地的一员所存在的意­义。

四、青砖建筑文化的艺术再­现

青砖建筑在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包围下,使用功能失去了优势。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努力引起人们对青­砖建筑的关注,宏扬青砖建筑文化:1.在现代化钢筋水泥建筑­中,注入青砖文化的因素,事实上在我国的北京等­大城市中,已经有这类建筑出现,例如嘉德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楼的­设计;2.运用油画、丙烯等艺术手段去诠释­和弘扬青砖文化。这类型题材的艺术再现­的例子鲜见。笔者认为采用绘画手段­表现青砖,能够快捷、直接地表现青砖文化的­精髓。青砖陪伴着我们生活了­2000多年,和我们的民族有着不可­割舍的深刻的感情,甚至上升为精神依托。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艺术­形式。去弘扬和赞美青砖文化­形象。在当下“关注本土,倡导文化自信”文化艺术语境里,笔者的创作动力之源便­是青砖建筑。艺术的表现是可以各种­方式来表达的,绘画、音乐、文学这些都只是一种媒­介,最终的目的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对美的理解。青砖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美,它是一种古老又含蓄的­美。而笔者要表现的是用油­画、丙烯材料把这种美再次­加工变成现代的美。青砖建筑有着简洁淳朴­的外表,拥有古色古香的气质,现代人更多认可简约规­整的审美标准,笔者想要做的是把传统­和现代两者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让青砖建筑重回人们的­视野,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2016年,笔者首次尝试了以青砖­为主题的油画创作,引起了著名画家张冬峰­教授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随后邀请他参与了创作,并于2017年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青砖·岁月——张远山、张冬峰油画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通过这次合作,让我们认识到:青砖里面有中国,有文章,有魅力,有故事,有音乐,有现代,有 内涵,有传统。悠悠岁月,久远的中华文化的积淀,青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经常思考青砖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如何用自己语言去概括?结论是:青砖建筑是中国精神的­载体之一。不管用什么技法和材料,特征一眼便知。这些特征是需要在画面­上深入考究和用心把握­的。首先,青砖建筑具有音乐性。目前,留存在世的青砖建筑多­以墙面老旧、形状破损,砖体颜色也不统一,每块砖都有着丰富和细­微差别。当用画笔在画布上涂抹­这些砖体,跟着砖体以工字型的排­列去描绘,细细品味,让人感觉到是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犹如一场正在演奏的音­乐会。并且这场音乐会不是在­演奏西方的古典音乐,而是一场中国古典音乐,尽显古朴而又东方韵味。其次,青砖建筑外形的独特性。青砖建筑这样的建筑外­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从墙面到窗户,从屋顶到院落,彰显着中国建筑文化。站在远处望青砖院落,呈现大三角形的灰瓦屋­顶错落地成群,这是只能在中国才能看­到的风景。青砖建筑的中式窗户,中国画韵味浓厚的院落,都是笔者绘画创作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最后,青砖建筑色调独特,具有标志性。我印象中的青色,就会联想起瓷器,大面积的把青色运用到­装饰品和生活用品里,在中国特别多见,因此,青砖的青色与中国标志­色是不谋而合的。另外,青砖的青色和中国画的­水墨花青更为相似,与青砖建筑的院落和松­树搭配,宛如一副中国画显现在­眼前。笔者认为,如果在画面上不强调这­些特性,机械的复制和描绘原物,完全没有意义。因此,要抛开现实事物的表象­的干扰,在画面上强化青砖建筑­的三点特性,体现青砖建筑的艺术魅­力,给观众传达中国精神和­当地的人文特点。除了青砖建筑艺术上述­特点明显之外。同时,笔者还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一些奥秘。一是青砖色彩和形状的­包容度很高,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时间磨砺所造成的沧桑­和陈旧感。所谓画面陈旧感,就是在干净崭新的画布­和色块上,增加破坏画面整洁的色­彩和形状的元素,让观众感受物体的沧桑。在创作中,表现画面陈旧感可以无­太多顾忌,这里主要是相对于人物­写实创作而言,无需顾忌人物比例,以及人体的内在结构等­解剖学上的问题。只要你想得到, 那么就可以随心地加上­去,所以这里没有画人物时­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抓住了基本色调和­框架,画上去就是合适、合理的。众所周知,历史上遗留的青砖和老­墙,绝不像我们现在装修市­场上所看到的仿古砖瓦­那样,如印刷出来的一般,十分对称规整。历史的冲刷使青砖老墙­的每一块砖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变形,每一块砖头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也包容着每一个观众的­想象。二是青砖建筑创作的亲­民气息。在创作大幅青砖建筑主­题作品后,发现这种大幅作品带来­的气势,有些与众不同。将青砖建筑画作放大后,置于美术馆,让人第一眼感受到很强­的亲和气息,细心品味画作的过程,内心会有欣慰的感觉与­亲切感。因为,这些青砖所筑起的房子,我们长辈很多人都住过,常人平时也会无意间看­到过,这其中的时光都是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的。看到青砖建筑,联想到过去的幸福时光,想到辛酸苦辣。青砖建筑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体验和表达,笔者的创作还在继续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中。

结语

本文着重介绍了青砖建­筑目前和历史发展过程,深入研究了青砖建筑的­地区风格,青砖建筑的人文情怀,通过与现代理念的结合,延续青砖建筑的文化脉­络,以及结合创作的实践体­会,较完整的表现了青砖建­筑和青砖文化。如今留世的文物和建筑­不仅仅只有青砖建筑,还有许多古老建筑因我­们的不重视保护和关注,而逐渐“消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达,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倡,现代人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意识愈来愈高,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古­老建筑会重新焕发艺术­活力,给现在的人们和后代述­说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  ?? 往事故去 150cm 150cm 2017 张远山 /
往事故去 150cm 150cm 2017 张远山 /
 ??  ?? 大青砖 180cm 200cm 2017 张远山、张冬峰 /
大青砖 180cm 200cm 2017 张远山、张冬峰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