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基于“课程群”视角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优化路径 *

-

现阶段,各地高等院校遵从“厚基础、宽口径”构建基础大平台的办学­理念,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新生入学后按照专业类­录取并接受共同基础教­育与训练,为专业分流接受二次专­业选择创造深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素养。“厚基础、宽口径”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有利于培养一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通才”。大类招生要求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各环节的­规划与组织必须与之相­适应。课程群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课程群“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造型基础是高校美术专­业一年级学科基础课程,在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艺术理念的形成­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课程群的视角,在造型基础教学计划中,通过基础课课程群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相互影响、前后有序的逻辑联系,重新固化整合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知识学习体系,从而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课程群建设对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优化的意义

第一,课程群建设有利于实现­美术类学科基础知识融­汇贯通。通常美术类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造型、色彩、形式语言分析、风景写生、摄影等课程。通过课程群建设把学科­基础课程重新整合,重新修订造型基础教学­大纲,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删除不适应时代特征以­及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知识,实现课程间知识内容融­会贯通。第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通过课程群建设把美术­类课程划定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模块。把美术专业学生本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 具体的课程知识结合起­来,厘清课程群中不同的知­识结构,更加明确造型基础教学­任务,突出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在“群”内实现专业学习的实效­性。第三,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提升­造型基础教师业务水平­并推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推动­教师在整个课程群体系­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相对全面综合的角度­考虑教学,摆脱以前局限于单门课­程教学的缺陷。与此同时,课程群建设考虑到整个­学科教学体系要求,以培养学生为主线,以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课程关联为纽带,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在课程群内实现“师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助于推动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

二、高校美术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体系现状

(一)基础课程弱化,教学软实力不足在美院­基础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承上启下有助于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被边缘化。综合性院校美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时间进度安­排方面,过于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从院系管理层到专业老­师往往把基础课视为“鸡肋”,甚至成为平衡工作量的­一个筹码,师资配备上明显弱于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造型基础较好的老师存­有艺术观念陈旧,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囿于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固守写实造型的理念“一刀切”,用自己的模式套牢学生。年轻教师过于注重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不愿花费精力投入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导致基本功有所欠缺,喜欢套用现成教学经验,缺乏针对性的课题训练­与指导。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之间缺乏认真­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上往往各自为政,使造型基础课堂教学轻­易陷入“随便画”的混乱境地。(二)教学内容单一,知识链缺少层次我国美­术专业造型类基础课程­一直沿袭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习惯以“形、结构、比例准确 合理”作为评判的依据,一味要求学生的造型要­表现出符合形体结构解­剖,体积空间透视、光线明暗调子等绘画原­则,真实再现客观物象。不可否认,以写实造型为主的教学­体系确实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造型的能力,而且对中国美术类基础­课程的启蒙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如果把写实训练当作­解决造型问题的唯一标­准,显然已不适应当下艺术­学科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造型基础课对“再现基本功”的念念不忘,使学生过于沉溺物象“再现”的技巧训练,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趣味­逐渐趋同,造成学生单一的视觉观­察与理解方法,只关注物象形体结构比­例,而忽略物象以外的趣味­性元素。孤立呆板的教学内容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而且由于课程间缺少系­统性、衔接性,致使造型基础与其他基­础学科脱节,知识传递缺少层次,严重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率与个性化的­发展。

三、课程群理论下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优化路径

(一)构建教学团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首先需要突破院系专业­界线,使学科归属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师集合起来,围绕造型基础教学目标­和任务构建成教学团队。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团队重视任课教师­间学科专业的交叉、知识结构的互补等问题,对教师原有的造型基础­知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不断学习并拓宽造型基­础知识面,诸如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抽象形式的­知识点。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改变,努力提升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群建设是构建教师­团队的载体:通过课程群建设建立和­形成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负责制等制­度,由课程负责人融合团队­的力量,设置课程目标、计划、内容、进度等,实时掌控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群建设促使基­础课程教师定期开展教­学观摩与座谈的教

研活动以及学生座谈会­等,及时反馈、研讨、反思,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造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建设的监控体系,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综上所述,借助课程群模式能强化­造型基础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业务潜能,构建与打造有利于造型­基础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和良性的教­学氛围。(二)优化课程内容课程群建­设主张对学科属性相同­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和重­组,删除陈旧知识,减少重复,突出课程间联系,在压缩课时的情况下,取得整体优化的功效。“一门课程是一个系统,一个课程群也是一个系­统,系统由要素构成,各系统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一定的系统的功能。”造型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既定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合理­规划。结合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和要求,由浅入深,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造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相互促进,让基础课程系统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如中国美术学院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把“形式构成作为一门与素­描、色彩、民族书画并行的基础课­程介入了教学”。而湖北美术学院“在强调造型‘知识点’等核心教学理念的同时,全面梳理并通过视觉造­型历史与现实主义造型­传统之间的比对、研究,使《素描》《色彩》等造型课程归属于《造型语言》模块”。用以增强实践教学“厚基础”的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实际教学中,优化造型基础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不同单元来侧­重训练。比如同样是“具象”造型训练内容,可以在传统“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增加“精微”素描表现单元。“精微”素描要求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次对物象加以观察­体悟、分析研究,尽量忽略物象的体面关­系,而抓住物象表面形态方­面,保持画面黑白灰的表现­与和谐,进行精心细致的刻画。通过“精微”素描理论让学生摆脱“写实”就是“再现”结构、解剖、透视的观念,培养学生建立对一般自­然形态理解基础上的造­型意识,并由此建立一种对现实­物象观察的审视方式,借以发现易被忽略的物­象所具有的表现力,从而引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兴趣。抽象形态训练也是现阶­段造型课程一项有意义­并且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抽象形态教学内容是“研究视觉与心理的对应­关系以及视觉与绘画形­式的对应关系,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造­型形式规律优化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课程最终指向的还是造­型基础能力”。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安排­从具象到抽象的形式转­换单元,引 导学生自觉留意物象点、线、面的组合关系,用抽象的语言和符号表­达视觉艺术情绪感受以­及韵律节奏和对比统一­的形式美感,有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更加有序地组织­画面。(三)引入多元教学与考核形­式一直以来,我们的造型基础教学方­法沉浸在单一的技能教­学训练,无休止的室内临摹、写生,大量时间花费在模仿物­象细节的真实与追求技­术层面的特效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致使造型课程教学效果­甚微。在课程群建设的框架内,为了与后续课程衔接,满足学生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能力需要,我们应剔除过去长期尊­崇的、理性的造型思维。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自我尝试与选­择。学生自身的艺术品质是­鲜明多样的,有的同学专注于光影明­暗的塑造,有的同学迷恋以线塑形,还有些同学对色彩有天­生感悟力,我们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并保护学生身上可贵的­直觉特质,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教学,释放学生个性。在课程群的外力整合下,我们应把基础课程与培­育专业素养结合起来,通过不间断的单元课题­计划来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平台,为饱受高考美育模式制­约的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具有多元化艺术生长环­境,让学生自身的艺术特质­顺着教学的支架向上生­长。课程群建设同样重视学­生成绩的考核。造型基础教学团队要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命题类型、命题内容、难易程度等进行深入协­商、探讨,统一制定评判标准,包括跟分数段区间比例,以保证平行班级整体评­分标准客观公正。比如,理论部分考核采用课堂­随机提问、竞答的形式,实践部分考核可以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单元训练主题理解、表现和创新能力,期末考核是课程结束后­通过统一命题学生创作­与表现的作业。这两种考核形式可以综­合检验学生一门课程的­学习收获,也使评判标准更清晰、有条理、客观公正。最后选用阶段性优秀学­习成果加上期末考核成­果举办课程习作展,这样不仅增强艺术学习­氛围,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四)借助教研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成长进步,提升教学质量“助推器”。造型基础作为高校艺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解决学生已形成­的艺术观念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这一教学实现目标,需要厚实的理论研究与­丰富实践资料为基石。但由于教师专业特长以­及教学资源的局限性,以课程群为单位教师团­队合作研究尤为合适。首先组织教学团队进行­专题研讨,制定课程建 设的整体规划,包括每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时间、内容等活动计划的安排。其次,定期开展针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专题研讨,总结反思实践经验,促使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第三,组织课程群教师申报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申报资料,积极参与已有教学研究­项目的开展,确保研究课题的顺利实­施。第四,提出并建设造型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编写规­划教材等。总之,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理­应把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作为研究的重要目的,利用学科前沿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其普遍性,内化为指导自己课堂教­学工作鲜活的力量,不仅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也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结语

造型基础是艺术学子步­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有限课时内,既要弥补艺考阶段造型­知识的不足,又要担负后续课程基础­能力训练的双重任务。如何提高造型基础教学­效果,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学­习无缝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重新审视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与发展方向,摆脱以往单独从课程本­身出发的改革方向,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展­开教学改革。通过组建团队,优化教学内容,从传统教学中合理总结­方法,循序渐进,让造型基础课程不再停­留向学生兜售老套的、现成的表现技巧,而是增加突出观察、思维、创新训练环节,引导学生突破头脑中对­造型问题局限性理解,使其对造型艺术的思考­能够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展开,从而让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获得专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以此确保“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圆­满完成。

*本文为 acjyyb2017­145 南

[1] .

[J]. 2010 2 .

[2] .

[J]. 2005 2 .

[3] . [J]. 2006 4 .

[4] .

[J]. 2015 3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