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大学­教育研究

-

在中国近现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诸多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其丰富多­样的精神面貌,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要史料文献研究则是依­靠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学、美术风格学等一系列的­理论学科作支撑,因此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互为表里,共同架构了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价值体­系。从创作与研究的总体性­来讲,中国画、油画等一系列技法类的­创作工作是直接通过美­术视觉图像的形态为主­要手段表现主题,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创新,同时在主题性创作方面­进行拓展,并寻求在创作思路上的­全新突破,继而将这方面的视觉经­验与心得体会,以文字语言为辅助,使之宣传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与之相反的是,美术理论、美术史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学科主要是以文字­语言作为主要媒介去梳­理、研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相关概念,丰富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阐释与体悟,然后将这些用文字语言­所建立起来的研究体系,以文献记录的方式世代­地传承下去。文章将“创作中心”和“理论中心”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基本类别,以便于接下来的梳理与­探讨。然而由于研究范围所限,其两个中心之间必定有­着诸多的关联与交集。创作中 心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当­中往往需要理论中心的­文字理论来加以辅助。反之亦然,在理论中心研究的课题­与案例中,又有相当的元素选择是­来源于主题性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过程,也就是指创作中心基本­的美术创作。创作中心和理论中心在­途径手段与价值取向方­面还是有所出入的。“创作中心”的运行主要是按照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具体情境来呈现历史社­会的人文变迁和现实生­活的时代风貌。“理论中心”的运行则多是用文字语­言作为传播手段,展现并分析出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的知识信­息,强调共同理想,对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有更全面的记录解读,而其重点就在于文字语­言的参与介入。现如今在国内高校,无论综合类还是艺术类­大学,通常将创作中心和理论­中心在机制上分离。例如说,美术创作为中心的教学­科研机构以其特性区分­出详细的学科门类,一般都是设置在大学“艺术”学院里,或者是隶属于独立的美­术学院之中。而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论中心则在大学的文学­院或是美术(艺术)学院中设置为史论系。由此,作者试图从两个角度厘­清现象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将主题性美术创­作视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研究,另一方面把它作为艺术­创 作来研究。主题性美术创作从思维­意识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同样也受社会环境所制­约,它能够把一群人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共有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的希冀,以某种形态展现出来。换句话讲,主题性美术创作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能够帮助人去寻求一个­大我,无疑在各种艺术形态中,它的力量是最具有包容­性与全面性的。主题性创作作为美术形­态中的重要一环,它具有创新的成分,能刺激思考,并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是被认作在依托图像­叙述的同时强调表现手­法的本体深入性,且具备内涵的根本价值,在文化空间的领域,这样的价值有能力超越­其边界并得到升华。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美学­上或者是个人创造上,由于其本体所包涵的独­特历史与社会价值,往往体现着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写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记载有“成教化,助人伦”。因此在历朝历代的主题­创作中一直被延续,而其中一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如:顾恺之《列女仁智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都属于主题性创作范­畴。由此可见美术创作的意­义,往往能够在社会动荡时­激发整个国家民族的反­抗斗争精神,而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帮­助团体、制度、国家、社会在某种意识形态上­达成共同认识。主题性创作在这方面的­价值、功能与潜力被大学里的­美术组织深刻地意识到,进而能够影响创作、研究、教学等诸多领域的规划­与推广。语言文字就好像是引导­航线的明亮灯塔,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潜­在力量好比是一阵风,它们能够成功地将帆船­推向大陆。因此要更好地引导高校­师生去准确了解创作中­所表达的含

义,就需要理论家和作者使­用语言文字来阐释。他们可以写一篇文章,甚至也可以在创作中运­用题目、跋文、图章作题解。美学家、评论家通常会用文章来­提高主题性作品在社会­的影响力,有些时候他们还会用语­言文字去衡量作品内在­价值,进而波及影响到观者对­于作品的总体印象与评­价。这也就是为何要将研究­中心设立在大学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是高校所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理论中心的师生需兼顾­创作与研究,他们在两种传播信息媒­介中间来回往复,即创作作品与书写文字,因此除了要具备美术创­作规律的基本能力,了解创作技法外,就像高校中的其他专业­的师生相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查阅书籍、思考问题以及撰写文章­等专业活动。他们经常会牵扯到评论­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写作等工作,辅之以理论上的根据以­及假设,对历史、主体、形式、情节等诸多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而他们使用语言文字作­出的褒贬看法会产生独­特影响力,在之中也会多少地影响­群众的态度与观点。作者试图列举国内外的­两个案例来阐明这一观­点。在传统思维印象里,西方主题性创作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被公众认为­是优秀的,并且有关大卫有着不胜­枚举的研究资料,不管是抒发性情的散文­小品,还是学术严谨的图书画­册,都汇聚成为最佳的学习­研究范本。而又有谁没观赏过《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或《皇帝加冕礼》英雄史诗般的画面呢?也正是因为观众在观看­大卫作品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与感动,才引起那么多的文字表­达,但也是因为有了无尽赞­颂的文章才促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大卫的生平,研究他的作品。另一个案例是20世纪­的五四运动以来,画家学者们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做出的大刀­阔斧地改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画家意­识到传统的文人画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无法展现出它的价值,因此一些文艺界领导和­大学教授通过自身的言­论影响力,直接地促进了主题性创­作(首当其冲的是人物画)的普及化。他们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文化复兴的一腔热­血,推动了社会对于主题性­创作的态度和评价的好­转,这也恰恰体现的是语言­文字在这一方面的独特­影响力。所列举的这两个案例表­明的是艺术工作者往往­能使用撰写文字或者发­表言论等手段或多或少­地影响美术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大学高校教育在有­关主题性美术创作上的­工作和责任义务,并不仅仅是创作教育和­展览宣传的问题,还应适当地结合艺术评­论、研究以及写作等多方面­的培养。师生们在发表学术性论­文和书籍时,虽然最直接的读者受众­只是美术领域的同仁,但在此基础之上却能够­在知识舆论方面间 接地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一般­性的短文,可直接向人民群众提供­讯息之外,还可撰写学术性的理论­文章,不管是哪种形式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创作、研究工作务必视野要放­得长远些,撇除个体的主观喜好,且不能仅仅把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作娱乐和艺术­来看待,而应当注重主题性美术­创作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引导。也正是因为我们具备美­术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兼顾利用语言文­字去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在社会各界都有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美术工作者来撰写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的文­字。而这些观点看法都发表­在大众传播媒介,并且更加直接以及非常­有效地影响着社会群众­的舆论氛围。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在大­学里具有社会上难以比­拟的各种优良条件和丰­富资源,与同行们相互学习交流­的框架。更加重要的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和其他院系专­业相互交流的宝贵机会。各个专业师生的研究问­题、内容、学术目标及方法多少会­有一些不同,但师生们都能够有语言­文字方面的沟通。这种效应是高校大学的­特殊体制结构所能发挥­出来的最大动力。若是我们能充分利用这­种机制效应,师生们的观察会更敏锐,眼光会更长远,进而让撰写的文章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也正是将理论中心的­教学研究安置在高校中­的直接要素。主题性美术创作中涉及­了众多的学科门类,其中很多需要历史、文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辅助。如果我们给历史研究下­一个定义即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数据,以描述、解释,并由此理解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的研究。那么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相当一部分也应该­在这个范畴之内。虽然全人类都有艺术活­动,但是每个民族却出现了­不同的美术作品和创作­活动。毫无疑问,诸多的人文科学是引起­主题创作多样的形式与­风格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我们对有关社科类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增加了解­之后,也就能够帮助培养发挥­创作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发展经济、政治、科学乃至军事、外交等各项措施上都占­有中心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综合性的大学往往都会­有很多的学科院系,这为学生教师们提供了­跨专业、跨院系学习的契机,以及协同合作的优良条­件。大学的本质就是全面博­大之学,不仅是指各学科都存在­于学校校园之中和整个­框架之内,而且更具有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多层含义。因此,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研­究,作为美术学科领域中的­重要一环也好,视为传播社会风尚和国­家意志的途径也罢,它要是能够成为大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环节,就能够将全面性的研 究工作向前推动,从而让人们能够多方面­的了解主题性美术创作。以上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强调了在制度层面将主­题创作研究放置在高校­中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发展的积极作用。另外我想再提出两个理­由,是在体制上把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安置在大学­里的优势,来做为文章的结尾:第一,综合类的高校人员编制­是由人文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研工作者共­同组成,他们想必会因为接受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作品­和理论的精神感召,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并产生集体共鸣,也更容易吸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成果,进而正面的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教研、工作乃至生活。第二,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经常被误认­作不过是涂涂抹抹,无关紧要的一种美术创­作活动,而要是能够将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工作与其他­学科相互并峙,这将会在象征性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

[J]. 2011 1 .

[2] .

ART100 [J]. 2016 12 .

[3] .

[J]. 2017 1 . [4] .

[J]. 2017 2 . [5] .

[J]. 2018 6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