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以绘画为志业——青年画家陈志强的水墨­人物创作

- 刘振

十余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地艺术学院和高校的­美术师资日益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近年来,湖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绘画领域输送­了许多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的青年­画家。他们富有理想,醉心创作,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各种展览显露头角,取得了优异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陈志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青年创作者,陈志强从艺伊始便把艺­术作为事业,笃定绘画道路而要开辟­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为此,他广泛地向许多优秀的­前辈学习和请教,反复钻研、思考和分析当代的优秀­作品,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经典­做到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和努力,艺术创作开始步入佳境。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人物画面临西­画的巨大冲击,在观念和创作范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转向。许多优秀的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经验与西方观念之­间找寻新中西艺术的契­合点,试图以更加含蓄的方式­关照当下社会生活。整体来说,中国人物画在创作观念­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传统中求新,以经典范式言说现代精­神,不过分拘泥古典模仿意­义上的再现;另一类则强调融汇中西,以“他山之石”作为革新的因素,不墨守成规,借鉴西画构成方法,强调画面布局,将西方的素描造型手法­和光影效果运用于人物­画创作上,开拓了中国现代人物画­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画家,陈志强选择了前人开拓­的中西融合的创作路径。如同许多优秀的先辈画­家一样,他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情态特征,将西画的素描造型融入­到水墨人物的创作中,注重解剖和透视关系,显示出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同时,在追求人物造型准确的­基础上,他也能够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的特性。他多以淡墨写人物,借助素描手法,用笔准确勾画出人物面­部的解构,略施晕染,显得含蓄

生动。在注重画面的章法布局­的同时,以浓墨、大笔触处理背景,具有酣畅淋漓之感,又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使得画面黑、白、灰色调相得益彰。当然,在人物的手和颈部细节­的处理上,显示出作者能够较为自­然地予以交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状态,陈志强遵循着老一辈艺­术家深入自然和体验社­会的创作传统。为了能够创作出更加真­实的作品,他频繁地深入所要表现­的对象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和观察表现对象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特征。在这个消费文化盛行,艺术市场为王的当下,陈志强能够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以手中之笔表现城市中­的广大劳动者,给予平凡的人以人文关­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具体表现为,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他没有盲目地迎合市场­需求,逃避一个优秀的青年创­作者应有的社会担当,而是敢于用手中画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例如《城市筑梦者》系列以农民工群体为表­现主体,试图通过艺术的途径使­读者在欣赏作品之余,能够关注到这些为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同样,《城市之光》系列以钢铁冶炼行业的­工人为表现对象,紧贴时代精神,歌颂了劳动的伟大。以形写神,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指导原则和鉴赏­标准。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概念,提倡通过形体来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形象特征。这一原则,虽历经千余年,仍然指导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读书期间,在其导师谭崇正的引导­下,陈志

强得以较早地认识到传­统绘画理论对创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理解把这些思­想用于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具体反映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和动作的处理­上,他能够恰当地反映了表­现对象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显示出他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发展潜力。尽管这些努力还有着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人物的情态和画面的效­果仍然具有提升的空间,却呈现出一个青年画家­在孜孜不倦地吸收并转­化前人的优秀思想,渴求创新的意愿。例如,《聚焦点》系列以纪念抗震救灾为­主题,赞颂了面对自然灾害时,各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展现出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毅力。这些作品人物衣着或以­淡墨稍加勾勒,或以浓墨点染而成,用笔苍劲秀润,清新雅致,背景不做过多的刻画,多以浓墨晕染,强调水墨本身的肌理效­果,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水墨­控制能力。总体来看,陈志强作为一名追求创­新,不断进步的青年画家,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尽管其作品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这皆是青年画家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在审视以陈志强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画家­们时,更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肯定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