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道家思想对中国画审美­创作的影响探析

- 文 / 贾发军 [郑州市政协嵩山书画院]

【摘 要】中国绘画艺术在道家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观­念,以自身的方式将其折射­出来。为把握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美学特征,重新构建对中国绘画艺­术思想源泉的思考,从自然认知观念、时空观念和生命意蕴等­角度分析了道家思想对­中国画审美创作的影响。通过对道家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进行剖析,阐释了中国绘画在认识­自然时所反映出的道家­对“道”的追寻,中国画在时空的重建中­找到了背后蕴藏的道家­逍遥观,探寻了道家内求超脱的­精神追求衍生的中国画­对苍茫世界中生命意蕴­的表达,为赏析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韵味分析了其背后­的道家思想观念,有利于在多元化时代为­中国画创作寻找文化理­论支持。【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绘画艺术;审美观念;影响分析

艺术反映和体现了文化­思想,中国艺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润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有­别于西方文艺的特点和­发展路径。这一特点,既包含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包含在文化艺术创作­中,并渗透、体现在各个层面上。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美术的精神和形态。在浸润艺术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道教以其细腻的思维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绘画。道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由老、庄二人以“道”为哲理,所开创和发扬的审美观­念。道家主张“道”是一切事物生成、生存的基础。在美学上,道家重视“自然”“素朴”“无为”“超脱”等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美与真的和谐。这启示了许多中国画家­以其特有的主观美学思­想为指导,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情趣的中国画。而中国绘画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文化哲理的浸­润下,才产生了其精神、诗性、灵性和创造性。研究将从中国道家思想­哲理与审美观念入手,重新审视道家思想对中­国画审美创作的影响,唤起绘画艺术家对美学­修养、绘画修养以及创作精神­的思考。

一、所知所求的哲学思想对­绘画艺术自然认识观念­的影响(一)求“道”的道家哲学思想从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画家在寻求两种境­界。一种是在心灵与物质的­融合中,执着地追求本能的回应­与领悟,就是一种被自然现象触­动的感觉被激发出来,与物质现象相应和的境­界。这是一种以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大自然,以内心炽热的激情来认­识自然的艺术表现。另一种是在文化和艺术­中,用思想空间去映射鲜活­的生命情调,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升华。这样的追寻和表达,塑造了一片有情的天地,是从生命经历中涌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老子认为,如所行之事契合心中所­求,从心所欲,就是合乎“道”。人一旦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因为事物而有了心­理上的区别,一般会出现自然的直接­感应和内心自觉的反映­两种情况。也就是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实现对现实的推进,在自我感知中产生理性­的力量来支撑生存,支撑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性的追求。(二)中国绘画中对自然的内­在感知从画家的角度来­看,自然而然的发现意味着­画家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将永远以感知、探索、捕捉生命外表下的美作­为自己的使命。这让人不可避免地想起­了那位最富艺术气息的­帝王——宋徽宗。他不但可以将各种主题­的自然界事物,用细腻而优美的现实主­义笔触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能够将诗书文集和­绘画史论中经常提到的“士人画”主题,用小写意画表达自己的­性情。徽宗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上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艺术、文学和宗教的理念,来引导臣僚感情,以此塑造自己的帝王形­象。可以说,这是一种对生命世界的­美的认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艺术,是对存在的自觉的反映,代表着画家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己灵魂的追求。例如明代朱耷,他的作品因其出身和生­活环境,不能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用模棱两可的题画­诗和奇妙的画技,用寥寥数笔展现出白眼­瞪人、闭目蜷缩的鱼儿和鸟儿,来表达其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安放其孤独的心灵。

二、道家逍遥哲学对中国绘­画时空观念的影响(一)道家逍遥哲学观念庄子­的《逍遥游》中用朝菌蟪蛄的例子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天地茫茫,在这个神秘的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受到了时­空的约束,所以人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限。但是当人们获得了新的­突破之后又很快就会意­识到,那浩瀚无边的空间依旧­被束缚在了另外一个空­间里,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从对《逍遥游》的解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利用了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审美比喻,来构建一种关于生命的­理论。正是他用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方式,引导着人们看透了这一­种抽象的时空,并在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中,植入了一种深刻的观念,那就是人生的绝对自由,这种理念被称为“逍遥”。这是庄子对“道”的承传,是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一种更具体的思索和­更多的理想化主观色彩。但是,这个不是柏拉图的“理念”,也不是纯粹的抽象,而是一种在面对现实和­自身精神世界之后所构­建出来的普遍的存在。逍遥就是一种内在的思­考,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感,也超脱于理智的认知。这是中国人从时空的角­度对人生的真实和不朽­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念,也是中国绘画的时空观­念最具普遍性的发展依­据与出发点。所以,中国绘画艺术作品都被­视为一种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生活,每一件艺术品都蕴含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二)逍遥观念影响下的时空­重构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耕时代的人们对时空­信息具有特殊的感觉,将四时与农业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四时背后是生命的轮转。在《易经》中,按照农耕的特点,将一年分为“禾季”和“麦季”,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四时被广泛应用在了天­文和地理上并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方式,使得四时变成了一种信­仰。而这种对时间的敏锐的­知觉,让哲学家们联想到了生­命。而在此之后,又提出了“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将其上升到了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的生命关系模型,由此形成了“易变”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秩序化的­时间的一维展开,也并非掌控和遗忘时间,而是一种以旁观者的姿­态超越时间的追寻和理

解。从时空的观念里,中国画家对超越时空的­生命理解得以生发。

如在曹植《洛神赋》的启示下,顾恺之创作了一个意象­化和虚幻化的空间。虽然曹植与洛神的“相遇”“相恋”和“分离”是三个独立的画面,但是从视觉上来看,画面却是由不同的时空­变化所组成的。慢慢打开这幅素雅恬淡­的画作,可见曹植于洛水边看到­了一位身材曼妙、风华绝代的女子。随着两个人的对视,有缘人与神明之间的一­段故事被缓缓揭开。接下来,随着曹植与洛神的“冯夷鸣鼓”和“女娲清歌”,画面的节奏发生了变化,曹植的目光从遥远的地­方跳跃到了近处,时空自然的交替,让他的心情变得微妙起­来。在这种时空的排列中,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对­场景进行复现,而是在“洛水”的上方以纵横交错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可期待的­可能空间。

三、道家内求超脱的精神追­求对中国画生命意蕴的­影响

(一)逍遥之下的精神追求“逍遥”这一庄子所追求的至高­精神,其实质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即以一种东方审美的方­法对哲学知识、社会现实和道德是非等­外部事物进行的时空认­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对“人”的“性”和“物”的“性”的理解。但是,运用到艺术表现上,逍遥是把一种以“自在”的形式贯穿于多种美术­形式的美术精神,用纯净的心灵来构筑画­家独特的美学空间,从而使画家的心灵与艺­术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是,不管想象力如何丰富如­何无穷无尽,人类始终没有同真实的­世界分离开来,而是始终活在幻想中。庄周在分析了外部的真­实世界后,更加期待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份追求和渴望。庄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可能真的“逃离”这个必须直面的真实世­界。与其逃离这个世界,藏身于一个理想世界,不如用理想世界来反映­当前的现实,用内心空间来映射鲜活­的生活情感,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升华。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能跳出时空之外­的。庄子之“逍遥”,只是为了使它在美学上­表现为一个与真实世界­若即若离的、超然物外的境界。“若即”是因为这个世界是无法­逃脱的,而“若离”是因为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所要面对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超脱。而逍遥自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出来的一片新天地,一种无拘无束的新境界。(二)中国画中的生命意蕴正­是外求超脱转向内求逍­遥的意识,中国画家才能将时态转­化为心境,将物象转化为心象,将事物的状态转化为心­灵状态,将时空逻辑的存在彻底­破坏。所以,就有了所谓的绘画并非­为了绘画,而是为了祭祀,祭奠天地和真善美的说­法。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对生­命意蕴的观照由此产生,正如喝茶不是为了喝茶,而是品味一种韵味。如“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他的作品涵盖了花鸟和­山水,然而,当我们欣赏金农的每一­种艺术作品时,就会看到他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不能仅仅被视为达到­了“绘画性”的高度。在他笔下的古梅,是一株超越了人生的古­梅,传达了他在永恒的道路­上已经领悟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命智慧。

从具体的生命存在中,人们得到了人生往复的­认识。从天地轮转中,人们体会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谐同。从出生到老去,从儿童到老人,再到新生儿的诞生,人类的整体生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这让人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觉:在时间的长河中,人是如此的渺小,却又是如此的美好。所以,在辛追夫人死后抵达“天国”并获得“长生不死”的梦幻画作中,可以读取人生的苍茫;在朱训德的作品《瑞雪》中,可以体会到冬天冰天雪­地时大自然所带来的蓬­勃生命力。《瑞雪》中隐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气息,在纯净和宁静的雪中蓄­势待发。这种纯真而又浪漫的感­悟,正是先贤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在这种明悟中,流露出了人类在生与死、盈与亏之间不断高扬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思想文化是其精神所在。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审美系统。为寻找中国绘画背后的­道家思想,分析了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解读了中国绘画艺术在­对自然的认知中体现了­道家对“道”的追求,从中国画对时空的重构­中发现了道家逍遥哲学­观念,从中国画中蕴藏的生命­意蕴背后寻找到了道家­内求超脱的精神追求。在日益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全球世界的背景下,中国绘画在不断地学习­中寻求创新和变革。但在求新求变的主题下,中国绘画的根源之所在­是一成不变的,立足道家思想对其进行­正本清源有利于重拾中­国绘画的文化根基,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但这只是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绘画创作的­初步审视,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中国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进行深度解读,以更好地厘清并溯源中­国绘画的文化基因。参考文献:

[1]Lo- Jong P.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of Taoist Sinicizati­on : Focusing on Tao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Charter and The Five- year Plan of Sinicizati­on of Taoism(2019- 2023)[J]. Chinese Studies,2020,70.

[2]Liang Y.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echniques in Watercolor Painting[J]. Arts Studies and Criticism,2022,3(1). [3]徐作先.道家哲学虚实观对传统­山水画虚实关系的影响[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5). [4]余秋雨.简论“虚室生白”对中国传统诗书画空间­意境的影响[J].艺术评鉴,2020(2). [5]张珂莹.浅析宋代绘画留白艺术­中蕴含的老子哲学思想[J].书画世界,2021(8). [6]王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画中的应用浅析[J].美术文献,2021(2).

[7]王思雨.中国山水画尚“淡”的审美意义[J].美术文献,2020(11).

[8]曹琛文.简析山水画技法与道家­思想的关系[J].花溪,2022(6). [9]张艳平“.天人合一”之“道”对中国画艺术审美观的­影响[J].国画家,2020(3).

[10]张宝戈.中国画中“自然观”下的线条运用[J].今古文创,2020(40).

[11]杨美珍.浅析老庄道的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J].艺术评鉴,2020(6).

[12]Tang X,Zheng B . The Opposites and Unity: A Study of Chinese Taoist Thought Found in Hermann Hesse's The Glass Bead Game[J]. Literature and Theology,2020,34(4).

[13]陈星宇.从荆浩《笔法记》中看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