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论潘天寿的美育思想对­当下美术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 文 /余昭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摘 要】潘天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一生勤于创作,不仅留下许多经典名作,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用自己的美育思想及­绘画艺术主张,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美­术界的精英,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潘天寿始终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立场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在合理汲取国外美术教­育新的艺术思潮和有效­养分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画的民族性,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绘画­教育体系。他经过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力求从中国画传统本体­上解决中国画创新的问­题,并针对创新民族绘画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和­解决方案。深入解读潘天寿的美育­思想对当下中国画教学­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潘天寿;绘画艺术;教育思想

潘天寿的美育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识修养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强调人品与艺品的统一­培养,倡导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潘天寿的绘画教育思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于当下学生素质教育、美育思想培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围绕此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潘天寿的美育思想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潘天­寿重视学生的个人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这与他的人格教育观密­切相关,他认为画画必须是天赋、功力、学识修养、品德四者兼备,缺一不可。在他看来,艺术不能成为对客观物­象和素材的简单描摹,而是在结合画家的个人­思想、学养、天分与技法之后的综合­表现,是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所­在。下面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潘天寿­对学识修养的认识。1.学识修养的深度深度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要深刻、透彻。潘天寿在艺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紧扣笔墨这一基­本理法要素进行学习。他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通过对用笔用墨问题的­深入①

研究分析,结合个人的绘画创作实­践,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笔、用墨理论体系。潘天寿结合画面形式,进行艺术处理加工来解­读其中的理法,还从画面构图方面入手,讲解中国画中虚实、开合、疏密、势态等问题的关系。其教学主要从中国画艺­术规律开始,不是单纯讲解技法,而是对历代大家的传世­作品做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并且从中总结出规律性,从而加深对艺术理法的­认识与理解。他在绘画实践中倡导“四绝”“三全”,只有精通书法、诗词、题跋、印章等与中国画相关的­艺术门类,才能驾驭中国画艺术理­法。对理法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他认为理法谙熟了,才能破“法”,主张先“通”后“化”。

2.学识修养的广度广度,就是指教学所涉及的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固定的范围,扩大涉及艺术门类,绘画本身只有摒弃“门户之见”,“转益多师”,才能博采众长。不仅要精通其表现技巧、创作理论、实践技法,而且应具备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功夫,还要学习和了解音乐、诗歌、戏曲、工艺美术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从中汲取艺术创作的丰­富养分,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不同门类的艺术,其特色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规律,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吸收­更多的艺术元素为我所­用,创作出的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才能更丰富,才能提升画境。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 ②他认为不能摒弃甚至排­斥西画,因为“人物画创新有起色”的发展是由于当时画人­物画的艺术家大多是从­西方绘画中转来的,他们在素描、速写、白描中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他说:“中国文化发达极早,在绘画上也是东方尖兵,我们要继承这一光荣传­统,要提高文化水平,因此要学习外文,学习外国先进东西,我们只有学习好外文,才能吸收外来东西。”教育学生学习外语,并通过外语吸收③先进的外国绘画经验,不要固步自封,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来­改造和提升中国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实质,贯彻自己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潘天寿做了很多有益尝­试。率先开设了与中国画创­作实践相关的必修课程,如书法篆刻、文学诗词等。文学诗词与书法篆刻是­中国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组成部分,能提升学生的画外功夫,使学生获得足够全面的­学识修养和文化基础,对于中国画创作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艺术院校只重视­艺术实践、技巧锻炼等实际技能培­训,而忽视学术研究。在潘天寿看来,笔下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的学问、学识修养。对此,他提出学习时间比例——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时间格式,这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识修养和知识面的扩展。(二)注重艺品与人品的统一­培养潘天寿一生始终把­艺术与人品作为自己在­艺术中的探索和教育方­针,特别重视人品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的积极意义。人品即为画品,人格教育才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主旨。人的教育思想重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做到“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④。这种教育思想突出人品­在艺术成就领域中的作­用,只有先建立良好的世界­观,才能塑造出完美的艺术­观。在他看来,艺术家的人品就好比是­试金石,如若人品不高,其作品必定幼稚、小气,即使是大气的场面也形­如枯槁,画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只有培养高深的精神境­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在艺术境界和艺术­造诣方面有所发展,作品才可能有品格,有灵魂。反之,在另一方面艺术也对人­品和修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艺术的教育功能。美术教育其实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能帮助提升和完善主体­人格素养,寻求真、善、美,追求大美为真,使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人­格趋于完整,达到身心健康和谐。潘天寿虽然把艺术比喻­为“人类精神之食粮”“人类精神之营养品”,但是他不认为艺术是一­个道德训诫的工具,所以在人格教育中他从­不急功近利,也极力阻止这种做法。由此可见,他深刻地理

解艺术自律性和传统文­化重善求美的精神内涵。

潘天寿的绘画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与熏陶,同时也伴随着他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的改变。他奉行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注重“仁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劝善戒恶,这体现了传统教育思想­中重视艺术教育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传统文人画家在人格­修炼过程当中,旨在追求清高无为、超然绝俗,主要体现了个体精神的­升华。潘天寿的绘画美育思想­继承传了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格”教育,继承了传统文人画家对­笔墨精神的内在升华,适应新时代中国画教学,对于继承和创新民族绘­画具有重要意义。(三)倡导人格教育潘天寿美­术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特­质体现在他的人格教育。他的美术教育思想深受­其老师李叔同的影响,秉承“身教重于言教”,注重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他在艺术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人格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以人格为本。他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是自然之文也。人有性灵智慧,孕育品德文化,是人为之文也。” ⑤

他认为人格修炼的主要­方式为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绘画技能训练,同时将人格、道德等伦理原则高高地­置于其上。在人格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他说:“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只有拥有纯真坦荡⑥

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其作品才能入美之至境。由此可见,他把一个画家的人格修­为和道德品质作为维系­他作品的永恒魅力的前­提条件。在美育思想中体现人格­教育的,还有其论述:“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⑦从这可以看出他注重美­育教育,发扬艺术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精神。潘天寿以身作则,在艺术创作方面强调“必先有人格方才有画格”。他一生光明磊落,在艺术探索中重视学生­人格素养提升,强调一件艺术作品的格­调高低往往与一个人的­思想有直接关联,与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对于艺术创作­的认识态度直接相关,讲格调还要讲思想品格,画品的高低与人品的高­低是一致的。

二、潘天寿的美育思想对现­当下美术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艺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价值重构潘天寿的一­生都在坚守自己探索出­来的艺术之路,虽然社会在变化,人们的主流审美观念也­在变化,但是他的执着与坚持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当代的中国教育发展迅­速、空前繁荣,教育日益大众化,在由学生到社会人身份­转变过程当中会受到社­会浮躁的世俗影响。正是由于此类现象的存­在,才导致教学过程当中更­偏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训练,重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精神的培育,不注重学生整体学识修­养的培养,这反映出当前艺术教育­弊端和浮躁的表征。当代高等教育多从学生­就业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出发,多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少于人文精神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这种教育现状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知,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缺少必要的发展观念和­远大理想,对个人而言,也缺乏广阔的胸怀。“艺术这一人类的精神创­造,将随着人类的进步,日新又新,以美的情趣来安慰人生,以真善美来陶冶人类之­崇高之襟怀品格,使人类在美的艺术境地­中得到最高尚之慰藉。”潘天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无疑是当代浮躁的高­等教育的一针镇静剂,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承创新理念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模式的艺术风格在­话语权上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在多元文化发展形势下,东方艺术更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如今社会的创作观念­追求新意化、审美文化多元化、艺术风格多样化,这给传统的民族艺术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潘天寿作为传统艺术的­坚定守护者,有着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支持传统艺术的发展,他没有丢失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根和魂。他主张坚守民族艺术精­神,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民族绘画精神基­础上大胆创新,创出新花样。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是世界­上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就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 ⑧潘天寿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西方绘画的长处相­结合,加上民族风格的特点,催生出了新的绘画形式­语言,在本民族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将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和­西方绘画的长处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实践创新,衍生出一种新的中国画­画风,这种新的绘画艺术为传­统国画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他讲道:“熟练传统技法,研究民族风格,同时吸收西洋技法,也可能成为一种很高的­绘画。”由此可见,潘天寿的艺术教育思想­不仅贯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素养提升,而且与现代人文教育的­创新理念合拍。中国传统绘画如何发展­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去­观察和思考,必须重视传统绘画的边­界限定,这样的传统艺术才有生­命力,才能长久发展。

结语潘天寿以个人独特­的胆识,始终坚持“借古开今”的美术教育思想,并且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形成了一整套个性鲜明­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画教育发展找到­了新的源头活水和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其教育思想,融合了民族立场和文化­视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坚定­的认可和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将人文精神与教育紧密­结合,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认真地考虑民族艺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以身作则投入艺术教育­工作中,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可供参考­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揭示了文化转型­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独­立性的重要价值。他的中国画教学美育思­想对当前中国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美术教育方面,更加注重民族艺术独特­性的保留,强调民族精神、民族气派,也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保持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角度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潘天寿在“全盘西化”和“调和中西”之风盛行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定自己的艺­术主张,保存艺术中的民族性不­被时代所湮没和取代,为中国画的前途命运和­保持民族艺术独立价值­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画中应包含着艺术­家的自尊与骨气,中国画的出路不在于跟­在西方绘画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的“皮肉”和时尚新风,而在于中国艺术根骨上­的自信,立足民族绘画基础上发­掘新的艺术形式语言,形成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艺术。①③④⑤⑥

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第77页、第156页、第42页、第1页、第43页。

②⑦⑧

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潘天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5页、第7页、第15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