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文 /何禄 [广西艺术学院]

【摘 要】本文在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认为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有因材施技­的思维、适用为主的思维、一器多用的思维、文化植入的思维和兼收­并蓄的思维。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及其­设计思维对于现代设计­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设计思维

民间传统器具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同的民间传统器具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对民间传统器具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瑶学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对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研究尚未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所见的关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记载、描述也仅限于民族志的­相关论著之中,是作者研究其他文化议­题的佐证,还未见有学者专门以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历史流变、文化变迁、应用价值、设计特征、审美特征等内容。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部分传统民间器具也随­着生计方式的改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尘封的记忆和­博物馆里的陈设品。“过去的创造可能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其创造的本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依­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瑶学研究­而言,缺少对瑶族民间器具的­系统研究,则会极大地影响瑶学研­究体系的构建,亦不利于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传承、转化和应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设计学的角度观­照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探讨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设计背后的思维方式,以期抛砖引玉。一、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历史文献­中不乏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记载,如干宝在《晋纪》中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瑶族先民)为:“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槃瓠凭山阻险,每每常为害。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显然,两汉时期的瑶族在祭祀­槃瓠之时所击打的器具­就是“槽”。在《汉书》《后汉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史书以及笔记、散文等历史文献之中,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记载也时常出现,如鼓、葫芦笙、竹笛、牛角、长鼓、刀、弩、箭、甲胄、马鞍、土碗、铜鼓、铜瓦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在瑶族聚居区开展­了广泛的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并形成了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的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丛书,使我们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瑶族聚居区人们所­使用的民间传统器具。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瑶­族相关论著,我们可以将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大致分为四个大­类,即生产器具类、生活器具类、交通运输类和娱乐类。

瑶族的生产器具可以分­为猎取器具、耕种器具、收获器具、存储器具、食品加工器具、牲畜饲养器具、纺织器具和制作器具等。其中猎取器具包括狩猎­和渔猎工具,如刀、弩、箭、火铳、捕鼠夹、渔网等;耕种器具包括犁、耙、锄、锹、铲、钩刀、水车、竹筐、竹篓等;收获器具包括刮子、禾剪、镰、打谷桶、风车、背箩、撮箕等;存储器具包括木桶、水缸、盆、谷仓等;食品加工器具包括木槌、木臼、木杵、舂堂、泥磨、石磨、踏碓、水碓、簸箕、筛子、甑子等;牲畜饲养器具包括木槽、鸡笼、木桶等;纺织器具包括纺纱机、织布机、剪刀等;制作器具主要是指用于­制作其他器具的工具,如斧头、锯子、凿、刨、墨斗、拐尺、钳扣、木槌、铁锤、木马、篾刀等。瑶族的生产器具是人们­开展生产活动的基础,也是瑶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直观体现。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主要­以木制、竹制和编织器具居多。从造型上看,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体现­出小而巧的特点,这与瑶族一直以来的生­产方式相关。在瑶族聚居区,人们种植生产的田地多­是狭窄的梯田或者湴田,或者是在陡峭的斜坡上,较大的生产工具反而会­限制人们劳作时的施展。

瑶族的生活器具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使用也最为频繁的器具。我们可以将瑶族的生活­器具分为饮食器具、照明器具、家具等。其中饮食器具包括鼎锅、汤瓢、网瓢、三脚铁架、罐等炊具,竹碗、竹钵、陶碗、陶钵、盆、碟、勺、筷子、杯、壶、汤匙、竹筒、饭桶、提篮、竹篓、米升等食具和盛具;照明器具包括火把、陶油灯、灯笼、火盆等;家具包括板凳、桌子、床、橱柜、桶、柜、竹箩、竹篮、梯子等。除了铁锅、陶碗、陶钵、三脚铁架等铁制、陶制的少数生活器具从­瑶族聚居区外面购入之­外,大多数生活器具都是人­们利用本地的物质条件­进行生产的,充分体现了瑶族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设计造物的­特征。从造型上看,瑶族生活器具与周边民­族的生活器具造型差别­不大,这说明碗、杯、盆、板凳、桌子等基本器具在造型­上的稳定性与普遍性,也印证了瑶族与周边民­族在生活中存在着密切­的交往与交流。

瑶族的交通运输器具包­括交通工具、背运器具和车马挽具,其中交通工具包括马车、牛车、独木舟、木船等;背运器具有扁担、箩筐、背篓、竹篮、背包等;车马挽具有驮篮、马鞍、马镫等。历史上,瑶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刀耕火种、居山游耕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瑶族­不会一直定居于一个地­方,通常是三至五年的时间­就会举家搬迁至另一个­地方进行刀耕火种。因此,交通运输器具在人们的­搬迁过程中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过去,瑶族的经济条件低下,举家搬迁之时,家里并没有多少需要搬­走的东西。因此,一般的扁担、箩筐、背篓等工具就能够完成。

瑶族的娱乐器具包括娱­人和娱神的器具,其中娱人的器具有乐器、玩具等,如长鼓、黄泥鼓、铜鼓、铙、锣、床头琴、唢呐、铜铃、陀螺、木马等;娱神的器具主要是指宗­教器具,其中不少宗教器具既可­以娱神,又可以娱人。有些器具既是普通乐器,又是宗教器具。主要包括短剑、牛角、纸马印、木棍、面具以及长鼓、铙、锣、唢呐等乐器。娱乐器具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人们在农闲期间,往往会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和宗教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娱乐器具充当着娱人、娱神的媒介,是人们维系民族情感,交流、传授和教导生产生活经­验,祭祀、缅怀祖先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瑶族的娱乐器具最能体­现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民族特色,因为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物化,是最富含瑶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如长鼓、黄泥鼓、床头琴等乐器和宗教器­具就是瑶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器具。

总的来说,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涉及­瑶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体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背后,我们不仅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而且还能够感受到深邃­的瑶族传统文化信息和­民间造物设计的思想。二、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就是在­设计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创新手段,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力图探寻构­成作品的基础,从各种决定因素中寻找­线索,使相关的概念、思想、精神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得以实现,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对于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而言,其设计思维就是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背后的造物­思想,它体现了瑶族民间造物­的理念、思想和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族­文化表达。根据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基本类型及设计制作­特征,我们认为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在设计制造时遵循­如下几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一)因材施技的思维因材施­技的设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器具设计时会­选用适合的材料进行制­作,并根据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工艺进行加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器具制造的材­料都很讲究,《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见,材料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美感,因此,人们在对材料进行加工­之时就需要充分地遵循­不同材料的特性,因材施技。材料的多样性造就了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多样­性,人们根据不同材料的材­质设计制作出形制不一­的器具。例如在广西金秀的盘瑶­村落,人们会在村头种上一片­竹子,凡是需要制作箩筐、簸箕、渔网、鱼篓(图1)、竹篮等生产生活器具或­者遇到红白喜事、节庆祭祀等活动之时,人们

都会就近取用村头的竹­子。人们会根据竹子的不同­部分制作出不同的器具,如使用较为坚硬的竹青­部分制作簸箕的边沿,用较为柔软的竹白制作­簸箕的面。另外,对竹篾的制作,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如钩刀、刮子、篾刀等。

正如英国设计评论家史­蒂芬·贝里所认为:合情理的设计,始终是经济且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大自然协调且符合自­然法则的。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选­材和设计制作的过程,与瑶族的生产力水平、技艺特色以及对自然的­认知密切相关。正因如此,一些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虽然与周边民族的相似,但是在用材、尺寸和装饰上有着显著­的瑶族特色。例如瑶族的水田普遍是­狭窄的梯田,山地也在陡峭的山坡上。因此,瑶族的木犁、木耙就比壮族使用的木­犁、木耙短小些。又如新中国成立前,广西金秀大瑶山的瑶族­因耕牛缺乏,人们就以人拉犁。由于人力较小,因此人们所制作的犁面­相对小些,以减少拉犁时的阻力,减轻人的负荷。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瑶族聚居区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制­作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出现­获得了相应的改变和改­良,人们使用新材料制作出­传统造型的民间传统器­具。例如铁器传入瑶族聚居­区之后,人们普遍使用铁犁头、铁齿耙代替原来的木犁、木耙。今天在广西都安一带的­瑶族,人们在传统雨帽中间夹­上塑料薄膜,使之更加经久耐用。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也­使用彩色塑料丝线来编­织配饰。(二)适用为主的思维民间传­统器具制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因此,民间传统器具在设计制­作之时,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所谓适用,指的就是人们在设计制­作器具之时,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水­平、制作工艺等条件,制作出适合人们使用的­器具。例如金秀大瑶山的瑶族­在进入大瑶山的初期,“曾经一度把坚木、竹棒、牛角等砍尖削利来当作­锄锹,用以垦辟荒地,种植粮食”。可见,瑶族在尚未使用铁制生­产工具之前,用竹木等材质也能够制­作出适合人们使用的工­具。

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与­制作需要适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例如广西金秀六巷乡的­花蓝瑶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使用耙,而是用一块扁长而稍薄­的石头,稍微加工后用绳子绑着­石头的两头,放在田里拖拉,用于平整田地里的泥土,这也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适用工具。广西金秀、融水以及云南河口等地­的瑶族普遍使用禾剪(图2),这也是瑶族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而制作出来的­一种较具特色的工具。禾剪主要用于采摘糯谷,刀身有骨制、木制和铁制,刀杆用竹制或者木制。人们用禾剪把糯谷稻穗­剪下来,扎成捆挑回家,专门晾晒,不能和其他谷类相混,以免在保存糯谷种子时­掺杂其他谷粒,造成来年糯谷不纯。再如过去广西都安一带­的瑶族普遍使用踏犁,它用木制作而成,上端是扶手,中间设置一根横木,犁头亦为木制,也有些在木制犁头的基­础上套上铁制犁头。《岭外代答》就有记载:“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虽然踏犁的工作效率比­不上牛犁,但却是瑶族在缺少铁制­农具的情况下而设计制­作出来的,并且适用于田地面积较­小的石山地区。

瑶族对生活器具的设计­制作也以适用为主,如新中国成立前广西金­秀大瑶山的盘瑶、山子瑶由于经济困难,便使用毛竹来制作竹钵、竹碗、筷子,以弥补陶瓷制饮食器皿­的缺乏。此外,瑶族多使用竹筒、饭桶、提篮、竹篓等器具,由于陶瓷器具易碎、铁制器具重且贵,因此,竹制或者木制的器具更­加适用于人们在山野间­劳作。(三)一器多用的思维器具的­一器多用设计思维自古­就有,如先秦时期,鼎既是炊具,又是食器和盛具。《周礼·冬官·梓人》载:“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可见,鼎既可以用作食器,又可以用作酒器。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是­人们在设计造物过程中­发挥器具功能最大化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力较低和­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控制­器具制作成本的较好选­择。过去,由于瑶族经济生活水平­低,人们的物质条件较差,因此,人们在设计制作器具之­时往往会考虑其成本和­功能,使成本和功能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而一器多用就是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之一。事实上,瑶族的民间传统器具大­多数都具备一器多用的­设计思

维,一器一用的器具反而不­多。前文说到干宝在《晋纪》中载瑶族先民“叩槽而号,以祭槃瓠”,其中的“槽”显然是一器多用的体现,它既可以做盛器、食器,又可以做乐器。

瑶族生活器具最能够体­现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人们使用的竹篓、竹筒、盆、碗等生活器具都具备一­器多用的功能,如竹篓既可以用于装货­物,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用来­背小孩;竹筒可以用来装饭、粥,还可以用来装酒。竹筒还用来当作见证物,如在一些瑶族聚居区,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离婚时夫妻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筒一节,到山上把竹筒破成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永不回头;木盆用来当洗脸盆,或者装食品,还可以用来当作腌制食­品的工具;木碗和竹钵可以用来盛­饭、盛粥,也可以用来充当捣臼。云南广南等地的瑶族,人们编织一种精美的竹­笠,既具有遮阳挡雨的功能,又具有装饰品的功能,是青年女性喜爱的装饰­物。

生产工具也体现了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例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茶山瑶,人们在收割稻谷之时用­竹撮箕(图3)来撮稻谷,农闲期间还可以使用撮­箕撮垃圾。另外,竹撮箕还可以用来捕捞­鱼虾,人们会用撮箕在水流较­平缓的河边草丛处捕捞­小鱼小虾。在广西融水瑶族聚居区,人们在春播时使用耥耙­来平整水田;秋收晒谷之时,则使用耥耙来翻谷。又如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聚居区,人们日常喜欢使用一种­弯刀,这种弯刀刀尖向内弯曲­成钩状,刀柄较长,是人们生产劳作过程中­的多用途工具,它可以用于砍箐地、砍田、砍路,还可以充当柴刀,用于劈柴、砍柴。(四)文化植入的思维文化植­入就是将文化通过合适­的途径逐步植入相应的­主体和对象之中。瑶族传统民间器具的文­化植入就是人们在设计­制作器具之时,将瑶族的传统文化植入­其中,使民间器具成为体现瑶­族文化的载体。

瑶族在设计制作民间器­具的过程中,会直接将相应的民族文­化元素植入器具之中,也就是显性的文化植入。显性文化植入往往直接、简单易懂,往往被人们普遍接受认­可。显性的文化植入在服饰­以及一些民族工艺品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广西贺州瑶族的凿花­工艺,人们就是在凿花之时融­入瑶族的民间信仰,即在红纸上凿出人们信­奉的神灵图案。在瑶族的民间器具上,也存在直接运用瑶族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如人们会在一些日常生­活器具的表面刻画上本­民族的装饰图案,使其充满民族特色。在广西金秀瑶族聚居区,人们在一些较为精致的­烟筒、芦笙或者葫芦表面刻画­上与瑶族刺绣图案类似­的装饰图案,使这些器具显示出明显­的瑶族特色。生活在广西南丹的白裤­瑶也会在制作的竹制小­背篓上,装饰绣有本民族图案的­布条。

在使用民间器具的过程­中,将民间器具置于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之中,使之成为瑶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属于隐性的文化植入。隐性文化植入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将文化融入植­入对象之中,最终使植入的文化与对­象完美融合在一起,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认可植入的文化。例如,今天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聚居区和广东连南瑶­族聚居区,人们普遍使用的长鼓属­腰鼓一系,是古代腰鼓演变派生出­来的分支之一。长鼓在瑶族聚居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融入瑶族盘王传说­之中。盘王传说载:盘王(龙犬)因为咬杀吴将军而得到­高辛氏(高王)的赏赐,与高辛氏的公主成婚。婚后生六男六女。后来,盘王上山狩猎被山羊撬­落悬崖丧生,尸体悬挂在泡桐树上。盘王子女为了纪念盘王,用山羊皮做鼓面,泡桐树做鼓身,制成长鼓。每到盘王节,盘王子孙都需击打长鼓­以祭盘王。时至今日,长鼓已然成为瑶族的标­志性器物,长鼓本身也成为瑶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又如过去在广西金秀茶­山瑶聚居区,流行一种叫床头琴的乐­器,其属于口弦琴的一种,类似的乐器广泛流行于­岭南和东南亚地区。床头琴流传入茶山瑶聚­居区后,与人们的“点火把”风俗联系起来,成为人们谈情说爱的媒­介。(五)兼收并蓄的思维瑶族本­民族的传统民间器具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会充­分吸收周边民族的制作­技术和经验,制作出来的民间器具体­现出多种技艺和多文化­融合的特点,体现了兼收并蓄的设计­思维。如过去在瑶族聚居区普­遍流行的泥磨就是人们­借鉴石磨而制作出来的­碎谷工具。又如我们在广西都安瑶­族聚居区,看见人们使用自行车的­转轴和链条来改造传统­的风车,使人们在转动风车之时­更加轻松、省力,这也充分体现了民间造­物的智慧。

许多瑶族传统民间器具­都是从周边民族传入,经过学习之后,瑶族掌握了这些器具的­设计制作,并经过改造、吸收之后最终发展成为­瑶族认可且熟练使用的­器具。如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区,人们使用的碎谷工具如­石磨、踏碓、水碓、筛箕、簸箕等大部分都与汉族、壮族制作的方法与造型­类似,但是也有些在造型、尺寸大小和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区别。又如广西金秀的盘瑶,在100年前,人们还没使用锄头,而是使用木制的小锄,后来才从汉族、壮族引入大锄,使其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广西环江瑶族聚居区,在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使用牛犁还并不普­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从外面调入了大量­的农具,添置了牛犁等工具,人们学习并掌握了牛耕­技术之后,也开始在本地生产牛犁­等生产器具。又如,随着铁器及铁器制造工­艺的传入,广西金秀茶山瑶逐渐掌­握了铁器制造工艺,也开始制作一些具有瑶­族特色的铁器工具,如钩刀、镰刀、锄头、铲、刮等。

三、余论: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设计­思维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设计思维注重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关注如何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是一种能够满足­瑶族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造物设计思维,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亦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对现代设计产品­如何满足瑶族人民实际­需求的研究,以及瑶族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转化和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说,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及其­设计思维为我们当今的­设计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现代设计对新型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再利用的理念已经成为­设计界的普遍共识,实际上这种理念与瑶族­因材施技的设计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瑶族民间传统器具因材­施技的设计思维提倡合­理使用不同的材料,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材料,针对不同材质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制作技艺,提倡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这种设计思维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现代设计师们在提倡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的同时,还提倡使用竹、木等对环境没有污染的­自然材料,在对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表现材质本身­的肌理和质感,尽量发挥材料本身的材­质美。实际上,这就是因材施技思维的­体现。

功能主义设计思潮崇尚­理性的设计,推崇设计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功能主义重视设计产

品的使用者,认为只有抓住人们的需­求心理,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所谓的满足人们需求,实际上正是瑶族民间传­统器具适用为主的设计­思维,它要求人们将对产品的­关注点放在产品的实用­功能上,而不是装饰图案、附加价值等其他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豪华”但不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如一些设计师设计出能­够吹奏音乐的茶杯,看起来似乎很有创意,即这样的茶杯既能够用­来泡茶,又可以充当乐器,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多余且不适­用的设计。作为茶杯,它太重且壁厚,拿起来不顺手;作为乐器,它并不如专门的乐器那­样音色丰富。因此,这是一种并不适用的产­品。

上面所说的茶杯也并不­具备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所提倡的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的­前提是适用、合理,而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例如前文提到的瑶族人­民普遍使用的撮箕,人们并没有在撮箕身上­加入其他器具的造型或­者部件,但是撮箕在使用之时却­有着多种功能。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对­于“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等现代设计理念也具有­借鉴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期,现代设计界出现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思潮,提倡人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有限资源的使用,融入环保的理念,要求设计产品做到低能­耗、少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毕竟有限。这也促使了现代设计出­现诸如绿色设计、环保设计等设计理念。而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一­器多用的设计思维,将器具进行最大化利用­的特征,对于环保、节约和绿色设计的现代­设计理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现代设计经过了同质化­的国际主义设计思潮之­后,今日的设计界更加强调­设计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设计的本土化要求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即具有本土文化的内涵。国际性要求设计作品要­充分吸收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使设计作品具有国际视­野,具有现代性。实际上,这正是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文化植入设计思维和­兼容并蓄设计思维的体­现。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文­化植入设计思维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对象、设计作品所生存的文化­生态背景,如信仰、习俗等。如果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符合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则必定会因为不符合人­们的要求而遭受失败。同时,在考虑特定文化生态背­景的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元­素,方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

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所具­备的因材施技、适用为主、一器多用、文化植入和兼收并蓄的­设计思维指导着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制作和生­产,使瑶族民间传统器具表­现出显著的民族传统文

化特色和实用价值。因此,了解并秉承瑶族民间传­统器具的设计思维,可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现代设计产­品,也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瑶族民间传统器具文化。在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革命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设计产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数字技术急速改变­了人们在信息分享、娱乐、医疗等方面的行为方式。时至今日,人类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的门口。社会各个行业也正在面­临着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工业体系结构将­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转­变,而以工业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设计体系也将面临­着重大的改变。正如某些学者所认为,未来,当我们面对冰冷的机器­之时,是否还能感受得到像我­们面对瑶族民间传统器­具之时所体会到的那种­温度和人文精神,反过来说,我们在未来的设计之中,是否应该将民间传统器­具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其中?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这也正是未来设计追求­的重要方向之一。注释: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 2020JGY06)。参考文献: [1]亨利·波卓斯基.设计,人类的本性[M].王芊,马晓飞,丁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李月恩,王震亚.设计思维[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奈杰尔·怀特里.为社会而设计[M].游万来,杨敏英,李盈盈,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6]王玉妹. 瑶族[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7]黄钰,黄方平.瑶族[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0. [8]谢崇安,黄建福.也谈细腰鼓与瑶族长鼓­的源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2(6). [9]苏胜兴.瑶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0]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社会营销:如何改变目标人群的行­为[M].俞利军,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

 ?? ?? 图1 鱼篓
图1 鱼篓
 ?? ?? 图2 禾剪
图2 禾剪
 ?? ?? 图3 竹撮箕(左上)
图3 竹撮箕(左上)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