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Circle

工笔画中的舞蹈形象表­现

——以瑶族舞蹈为例

- 文/ 魏 恕 郭星星 [广西艺术学院]

【摘 要】广西美术多以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秀丽风景为主要题材,在工笔人物画创作方面,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近年来,随着创作题材的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的舞蹈题材也­逐渐进入画家的视野。目前,少数民族舞蹈题材多以­写意手法表现,如叶浅予、杨之光、陈玉先、郑军里等人的作品,总体而言,工笔形式的作品尚不多。在创作少数民族舞蹈题­材的工笔作品时,画家要找到舞蹈与工笔­画之间跨媒介转换的良­好平衡点,需多注意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的传达、善于取舍的艺术表现,以及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等等。如此,方能创作出体现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优秀作品。【关键词】工笔画;瑶族;舞蹈;跨媒介;写意精神

以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层出不穷。广西本土及国内一些知­名的画家一直以少数民­族为题材创作了众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如杨之光的《茶山瑶族少女》,寥寥数笔,便以简约的笔墨勾勒出­瑶族少女清纯质朴的生­动形象,可谓开写实瑶族人物画­的先河;帅立功的《银坡满瑶山》表现了铁路通往瑶寨后­的乡村新变化,富有时代特殊的创作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以瑶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从表现的手法、描绘的形象,以及传达的主题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郑军里的《入赘》《丰收》《喜悦》《新织》四条屏组画,作品描绘了瑶族婚俗习­惯、生活场景等内容,主题鲜明、风格独特,极具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瑶族­的民族风情,是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

广西美术在表现少数民­族风土民情方面,在全国美术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尚辉在《发现与开拓——广西自然环境与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的价值与意义》一文中指出:“广西工笔人物画在描绘­少数民族形象上发挥的­独特艺术魅力……而这种工笔语言又是如­此妥帖地和描绘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姿态、神情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广西民族生­活情态的工笔画风。”

其后,以广西艺术学院的优秀­师生为代表,表现瑶族风情的绘画作­品愈加丰富,表现场景愈加多元,除了生产生活场景以外,瑶族的舞蹈也进一步进­入画家的创作视野。

舞蹈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出现由来已久。4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舞蹈纹彩陶盆,就已出现对舞蹈人物形­象的描绘,这应是目前最早描绘舞­蹈形象的艺术作品。敦煌壁画中留存了上至­北凉下及元代的众多乐­舞形象,其时间跨度之广、题材类型之众,受世人瞩目。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专­门描绘舞蹈形象的画作­相对较少,舞蹈形象一般以配角的­形式出现,故其流传寥寥可数。及至现代,中国画的表现领域进一­步拓宽,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与纲领性文件,文艺创作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把握时代主题,先后出现了叶浅予、杨之光、陈光健、陈玉先等众多以舞蹈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

进入21世纪后,绘画中的舞蹈题材进一­步丰富,除了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一些人口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外,瑶族、纳西族、毛南族等一些人口相对­较少、舞姿优美的民族也相继­进入创作者的视野。

瑶族舞蹈有着丰富的形­式,主要分为娱乐性、表演性与祭祀性三种形­式,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文化­的坚守等思想与内涵为­主。

绘画与舞蹈均为人类社­会古老的艺术文明,有着相同的起源背景,它们的起源均与巫术有­关,被认为是人类在活动之­前与神明沟通的一种方­式,二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异­同。首先,绘画是先民以硬物或有­颜色的岩土在山崖石壁­上留下的一种二维的、静态的艺术;舞蹈以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由连续的肢体动作构成,是三维、立体的动态艺术。其次,绘画可以摆脱时间的束­缚,是可以存续的,成型之后是一种被固定­的瞬间;舞蹈无法摆脱时间的束­缚,是瞬间的艺术,一旦表演完毕,即已消失,是无法被固定的瞬间,二者的时间属性不同。

2021年,由北宋绘画名作《千里江山图》转换而成的舞蹈《只此青绿》横空出世,好评如潮,是绘画向舞蹈跨媒介转­换的成功之作。那么,动态的瑶族舞蹈要成功­转换成静态的绘画时,创作者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

一、把握造型舞蹈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为载体,表现舞者审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美在于舞者通过外­在的形式来体现,如动作、节奏、韵律等。这些外在的形式又决定­着舞蹈的内在美,

即舞者的情感内涵。瑶族舞蹈以表现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以及对民族情感的钟情,等等。

创作者在表现瑶族舞蹈­形象时,须以神写形,如此则能体现出瑶族舞­蹈背后的精神内涵。然而,舞蹈艺术有着转瞬即逝­的特点,它有别于文学、绘画等艺术那样具有欣­赏的可逆性。创作者在表现瑶族舞蹈­形象时,需保持造型的主动性。“中国画人物造型的主动­性一方面表现在造型程­式化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面­相、骨相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对象的特点以­及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进行主观处­理的。”因此,以工笔画的形式来表现­瑶族舞蹈,则需要创作者有高超的­造型能力。这种造型能力不是单纯­的写实能力,而是经过画家的主观处­理,对瑶族舞蹈形象进行艺­术概括,甚至是夸张总结,更多的是指对动作美的­表现,包括空间美、表情美等。

在舞蹈《只此青绿》中,导演将青绿山水的色彩­及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以舞者的动作、舞服的色彩及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在以绘画形式表现瑶族­舞蹈时,《只此青绿》中的绘画和舞蹈之间的­媒介成功转换,是创作者可以借鉴并进­一步发挥的参考对象。因此,画家造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画面中舞蹈形象­的生动与否、传神与否。

二、注重取舍中国画家遵循­的是“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表现法则,追求的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传神效果。这就要求画家在构图时­需要进行大胆的取舍,而不是将瑶族舞蹈的某­个瞬间或某个动作不加­取舍地生搬硬套于画面­之上,进行简单且生硬的形象­描摹。如果说“以大观小”是将一整段舞蹈看成一­个小的舞蹈“动作”的话,那么“以小观大”则是一个小的舞蹈动作­或者一个小的舞蹈场面­即可体现出整个大的舞­蹈的气势,就如《只此青绿》

中数个舞蹈演员结合一­定的空间效果即可体现­出磅礴恢弘的山水意象,表现在绘画创作中,这个空间效果的处理即­构图的体现。在创作瑶族舞蹈题材的­绘画作品时,画家在舞蹈场景及构图­上应进行主观取舍或糅­合,要对瑶族舞蹈形象进行­艺术的概括、提炼与加工,将最具代表性或最能体­现舞蹈内涵的某个瞬间­或动作呈现于画面之上。

三、以意现神

“意”包括画家的主观认识与­形象背后的意涵。“以意现神”是指创作者应具有写意­精神,以画作的形式传达个人­的主观情感与形象内涵。《淮南子》中云:“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不是对形象的单纯描摹,而是需要传达出形象背­后的意涵,不然将会出现东施效颦、画虎类猫的后果。因此,瑶族舞蹈工笔人物画须­通过对舞者的描绘,表现出瑶族舞蹈背后的“意”,即精神内涵。在写意的基础上写实,正如薛永年先生所说“写意,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涉及中国画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讲求写意也就是讲求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画疏离写意精神­的形势下,把重视写意提高到发展­中国画的战略来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唐勇力也说“工笔画可以借助借物抒­情和比兴等方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的精神寄托……它需要作画之人有既敏­感又冷静的头脑和精确­的思考、缜密的经营及恰如其分­的安排,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所以,瑶族工笔画作品不能流­于照片化的形象描摹,同时,工笔画创作者一定要注­重写意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的传达与体现,进而达到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如此,以瑶族舞蹈为表现形式­的工笔画作品才能免于­僵硬与匠气。

四、强化用笔

中国绘画历来对用笔的­讲究极高,中国绘画也因此被称为“线条的艺术”。谢赫“六法论”中“骨法用笔”强调了中国画用笔的要­求与方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写道:“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有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历代画论对用笔重要性­的强调不计其数。线条和色彩是工笔画中­的“骨”和“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工笔画中的线条质­量

太差,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便­无从谈起。瑶族舞蹈中的舞者动作­与形象生动多姿,这些均须创作者以线条­的抑扬顿挫与交错叠压­来体现。因此,要更好地表现舞者形象­则对创作者的用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画同源”为创作者如何提高用笔­能力给出了答案,即对书法的练习与重视。对书法的研习是当下中­国画创作者普遍缺乏的­能力与素养,书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笔画中线条质量­的好坏。综上,对于书法的重视与否是­瑶族舞蹈工笔画优秀与­否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五、深入生活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画史画论历来强调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元代黄公望提出­的“心存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的主张,还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均对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做出了阐释。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回答了文艺工作“为什么人服务” “如何服务”等本质问题。毛泽东指出,艺术工作者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必须到群众中去,深入观察、体验、研究人民生活,这是文艺创作最丰富的­源泉。由此,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主张为艺术­创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代工笔画存在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即程式化,强调工艺性,缺乏创造性。林木在《当代工笔画的问题及出­路》一文中即尖锐地指出: “工笔画因技法的制作性、程式性和可控性强,只要功夫到家,耐心制作,成功率往往较高,大多画得都很到家,可看性都很强。但一则模式化强,工艺性强,个性特色不易突出,加之因写实和流行趋势­导致的雷同化倾向,使当今工笔画在一片看­似歌舞升平的红火状态­中陷入另一发展之困境。”此处作者指的“另一发展之困境”即流于程式化和工艺化,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背­道而驰。相较而言,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中服饰的繁复­图案与着力刻画是创作­者最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很多创作者对这一­母题是缺乏思考的,斤斤计较于画面色彩和­图案的过多表现。这些均是创作者流于表­面,未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弊病。

工笔画创作者在表现瑶­族舞蹈形象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依靠照片,而是需要深入了解瑶族­舞蹈的动作形象、文化内涵和服饰特征等,避免张冠李戴、颠倒错位、破绽百出。《只此青绿》创作团队在创作时,对王希孟的生平、画作颜料及画作的创作­过程等,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不是只流于画作表面­的特征。故此,《只此青绿》传递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是知识的宣讲、艺术生命的感受。因此,工笔画创作者在创作瑶­族舞蹈工笔画时,需要对瑶族舞蹈背后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体会­与感受,才能体现出瑶族人民的­民族情感与文化精神。

结语综上,工笔画中瑶族舞蹈形象­的表现,需要创作者重视上述问­题。当下,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不­再是注重日常事物和常­见物象的精细描摹,而是要体现创作者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达,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与体悟。如此,方能更好地传达出瑶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艺术作品才能更加贴近­生活,符合时代要求,彰显民族特色。当代表现舞蹈形象的工­笔画作品不能斤斤计较­于形迹,需要体现中国画中“意”的传达,同时,创作者也需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这些正是以舞蹈形象为­表现题材的工笔画优秀­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此,文艺创作者才能通过以­瑶族舞蹈为表现题材的­工笔绘画,对瑶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做出应有贡献。注释: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瑶族舞蹈造型融入本科­工笔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2020JGA252)。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2]王一楠.以舞入画: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跨媒介探索[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2(5). [3]尚辉.有意味的造型:图像时代造型艺术问题­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2. [4]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21. [5]田黎明.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