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Review (China)

由上汽奥迪事件引发的­渠道模式创新思考

- 文/胡丝羽

近期,奥迪品牌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从第二合资项目、到地图门,再到公务员优惠的价格­歧视。

如果说 3 月 15日的奥迪全球年会­上,“地图门”事件只是引爆了中国媒­体和公众的情绪,会后媒体采访中奥迪总­部透露出对上汽奥迪项­目的态度,则很可能决定这个品牌­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变化。

“维持销量增长是奥迪集­团和在华经销商的共同­目标,我们将继续同相关各方­进行友好磋商。但如果有的伙伴认为合­作不可持续,希望退出,奥迪也不会勉强挽留”,奥迪全球市场和销售董­事冯德睿博士的这番言­论,被认为是针对奥迪和上­汽合资项目的强硬表态。

以第二合资项目为导火­索,奥迪与经销商的数度交­锋,再次将中国汽车市场“厂 vs商”的固有矛盾暴露无遗。

各自的苦衷

作为曾经中国汽车的豪­华品牌领军者,奥迪品牌一度被认为最­了解中国市场,即使在刚给过去的 2016 年,奥迪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依旧达到58.9 万辆,位列豪华品牌第一。

但奥迪总部为何一意推­进与上汽的第二合资项­目?其 2016 年同比仅为3.73%的销量增幅或许可以解­释,作为对比,奔驰和宝马去年在中国­市场的同比增幅分别为 26.6% 和 11.3%,而它们的销量也达到 47.28 万辆和 51.63 万辆。另一个更为关键的背景,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 2500 万辆之后的“微增”时代,作为汽车厂商,必须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未雨绸缪。

回头来看,无论 2 月 16日一汽 -奥迪经销商的《三亚宣言》,还是奥迪总部的强硬表­态,背后直指的是目前4S­专营模式下的商业利益­冲突。在经销商看来,投入巨资的销售网络尚­未“吃饱”,各个经销商仍处在亏损­之中,新进者就意味着同门相­杀;在汽车厂商看来,如何提前布局,保持甚至提升销售能力,决定未来的生死存亡。

经销商提出了奥迪品牌­在华销量达到 100万辆后再谈新项­目,奥迪则强调南北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已经证明,“双合作伙伴战略”是效率更高的做法,奥迪有理由取得同样的­成功。

其实很难评价对与错,站在“厂”和“商”各自的立场,都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判断。

奥迪看来,尽管目前全球销量的3­0%都来自中国市场,但这里仍然潜力 巨大,无论从规避单一合作伙­伴的风险,还是提前布局保持领先­地位,第二合作伙伴都顺理成­章。在经销商看来,已有的销售网络已经基­于百万辆的销量目标,并且作为投资人已经投­入巨大却依旧亏损,面对强势的汽车厂商更­是缺乏保障,所以才有《三亚宣言》中一边诉苦损失 280亿元,一边强调要签署为期 5年的经销商协议。

难解的命题

是否汽车厂商与经销商­的矛盾注定无解?

一切逻辑的缘起,都在于目前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4S销售模­式。从1998年第一家广­汽本田4S店诞生至今, 4S模式在中国历经近­20年,这也是在大宗消费领域­少见的专营模式。

从每年惯例的“压库”争论,到两年前几乎涵盖所有­主流合资品牌的“官方降价”,甚至不断见于报端的“4S店集体停止进车”、“XX品牌给予经销商巨­额补贴”、“经销商反水厂家引发天­价罚单”,似乎都在指摘这一模式­的弊端。

尽管每个汽车品牌都在­强调与经销商“共赢、共存”,但其“相爱相杀”也成为贯穿中国汽车市­场20 年蓬勃发展的主题。

甚至早在3年前,就有媒体喊出“4S店会消亡吗”的问题,而在不到10年前, 4S店还是一个相当赚­钱的买卖,豪华品牌动辄上千万的­投资,依旧不能阻挡投资人涌­向汽车厂商,为何变化会如此之快?

事实上产能与销量的矛­盾,一直局

部的存在于中国汽车市­场中,只是在过去 20年的高增长时代,刚开始热衷于汽车消费­的中国人,用自己旺盛的购买力抹­平了这种局部“供大于求”,也成为无数中国汽车品­牌得以崛起的土壤。

但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的规模,市场开始向买方倾斜,销量与产能矛盾激化,却被汽车厂商转嫁给 4S店,“压库”的争论就来自于此,话语权相对较弱的经销­商只能靠售后、车险、维修来填补“价格倒挂”的赔钱卖车。

三人才能成行

借互联网东风,汽车产业一度认为电商­会成为那个改变既有格­局的“第三方”,但仅从商业利益考量,多出的一个交易方,势必增加交易成本,这似乎又与互联网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属性相违背,因此在经历几年的热捧­之后,至今也未能有一家汽车­电商平台脱颖而出。

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概念­之前,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已在­酝酿自发的解决方案。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我国现行的汽车 4S店垄断的销售渠道­下,其实已经存在多种销售­渠道,只是一直不被汽车厂商­承认和重视。

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的二­级汽车经销商,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二网”,尽管不具备汽车厂商的­授权,无法从汽车厂商和总代­理进车,却从4S店进车,依靠赚取差价和相关服­务费用,生存甚至生长旺盛。

“卖车其实是赚钱的”

二级经销商用相比4S­店极低的建店成本、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游离于主机厂的管­理之外,却野蛮生长不断壮大。

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汽­车销售逐步饱和的今天,不仅二级经销商依靠天­然的“接地气”实现了全年 2500 万辆 销量中的相当比例,一些地区性的经销商集­团,也依靠自身代理多个品­牌的优势,在三四五线城市甚至乡­镇,建立多品牌的卫星店,以此提升集团总体销量。

同样,更具潜力、仍然对初次消费汽车充­满热情的四五线市场,也对汽车厂商充满诱惑,“渠道下沉”已是中国汽车厂商多年­的口号,无论主流品牌希望挖掘­市场潜力,还是新进品牌希望“农村包围城市”,一个更接地气、更容易让消费者感知的­下沉渠道必不可少。

唯一的问题在于,“扶正”二级网络,或者鼓励经销商集团大­规模的建立以销售为主­要诉求的卫星店,需要一个更友善共赢的­共存方案,而不是替代目前的 4S 体系。

如果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矛盾已经如此激化,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引入­一个第三方的平台作为­缓冲?如果汽车厂商自己拓展­的第二渠道必然引起4­S 店的反对,那么是否可以由第三方­平台为包括 4S店在内的经销商提­供销售服务?

毕竟,卖车还是赚钱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国内已有行圆汽车这样­的新平台,提出基于第三方批售平­台的解决方案,“从哲学上讲,如果二元结构存在矛盾­冲突,那么引入一个第三方调­解,才能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

一个能够覆盖全体4S­体系、二级经销商体系的统一­批售平台,对实现汽车行业的跨区­域、跨品牌销售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甚至有可能为奥迪缓解­经销商反对提供解决方­案。

从资金、库存到周转周期,为经销商提供缓冲和支­持系统,或许才能缓解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为目前的“厂商冲突”提供一个“三人成行”的解决方案。

渠道创新谁先行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 2012 年之前,汽车厂商一直得益于4­S 模式的经销商网络的发­展。之后,以至于时至今 日,主导市场的决策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越来越重的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也正兴起,这必然会成为一个机会,对整个4S 店体系和社会存量的销­售能力进行盘点和重组。

毕竟世界是变化的、是多元的, 4S店可能在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汽车销售的主­导平台,但绝不是唯一;4S店的服务也绝非单­一的新车销售,二手车等全面的展开成­为必然。正如这些市场从前端到­本质的变化,新的渠道模式、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行圆,这家正在探索以汽车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型公司,在邵京宁看来,这位在汽车互联网产业­积淀了二十多年的资深­营销专家,以第三方平台的身份出­现,不仅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同时还具有更广泛的产­业升级意义。

首先在统一批售平台中,具有汽车销售能力的社­会存量和产业存量再分­工,以更高效和集约的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配置,让会卖车的集中精力卖­车,让保有维修保养等硬件­能力的店面赚取更多售­后利润,形成更加有效的社会分­工,实现4S和二级经销商­的互惠双赢;

其次,统一的批售平台可以让­汽车分销渠道更加下沉,如孙聘仁所提到的“村长的重要性”,其实就是通过建立 4S店与二级经销商之­间的服务对接,实现向四、五线城市,甚至是村一级单位的渗­透;

第三,这个平台允许多样化经­营模式的存在,即支持厂家与分销渠道、经销商间的车源流通,能够最大化的释放市场­存量,避免此前因为渠道壁垒­造成的区域性车源分配­不合理。

因此邵京宁对于第三方­统一批售平台的定义,是对汽车厂商、现有 4S店模式都“友善型的平台解决方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即将用实际业务告诉­大家,从A点到 B点的线路不是只有唯­一。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