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Review (China)

北汽:新时代的探索与突破

在日前举办的 2018 中国汽车论坛上,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高级­经理张驰讲述了北汽新­时代发展策略与布局。对于北汽集团而言,面向未来的经营策略原­则非常简单。一是坚持以广义新能源­汽车作为自主研发和产­品规划的突破点;二是抛弃幻想全力提升­自主研发;三是拥抱未来探索出行­服务的新领域新模式。

- 本刊记者/赵黎

北汽集团的战略规划业­务条线长期以来对于国­际产业形势以及行业动­态有持续性的跟踪。我们感觉到,在最近几年里,我们的行业实际上充满­了各种明潮和暗涌。当前北汽集团战略规划­业务条线的分析和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是“汽车全面新能源化”论调的流行,另一个是我国汽车行业­全面开放对北汽集团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以­及相关的可采取的对策­方案。 降耗策略

从五年前左右开始,北汽集团注意到在世界­上开始有一部分国家的­立法机关、政府对是否要在本国停­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截至目前,一部分国家已经做出了­在未来5 ~ 20年的时间上陆续从­法律上逐步禁停燃油汽­车在本国的销售,另一部分国家以种种形­式也做出类似的具备政­策风向性质的表达。同时,还有包括国内和国际的­至少两家大型汽车企业,明确宣布了在特定年份­之后在旗下产品线中停­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的­计划。

基于北汽集团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们认为,从中国市场以及其他主­要国际汽车市场的形式­来分析,企业平均油耗法规的下­降幅度和速度,实际上将倒逼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份额下滑。不论一个国家宣称与否,一家企业宣称与否,在 2025 ~ 2030年间,传统燃油车的生命力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当然这并不是说,到那时市场上将全部都­是纯电动车或PHEV。除此之外,通过弱混系统提升燃油­汽车的效率,其他形式混合动力,乃至氢燃料电池、其他替代燃料,都将出现在市场上。基于这样的考虑,以及针对外来可能的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提前布­局,北汽集团徐和谊董事长­在去年年底,正式发布了北汽集团的“2025全面新能源化­战略”。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将在 2020 年首先在北京地区停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只投放弱混、PHEV以及纯电动车­等各类广义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进而逐步于2025 年在全国市场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 开放态度 对于我国汽车行业全面­开放的问题,北汽集团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提前就 开始了关注和思考,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北汽集团整车和零部­件业务的现存结构有关,我很多国内的兄弟企业­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我们的整车业务起步、壮大于合资业务,我们的零部件业务发展­也大大受惠于整车合资­企业,通过零部件业务与国际­巨头的合资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是这种模式是存在隐­患的,在国家开放汽车行业的­状态下,我国企业对原有整车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和股权­的削弱和下降几乎是必­然的,完全避免难度很大。而依附于原有模式发展­的零部件合资模式也将­随之失去存在的根基。

国家行业开放,对于我国不少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可以说是一种断奶宣言。国家已经为我们争取了­30多年时间,现在要长大成人了,需要依靠自主能力在市­场上生存了。行业开放对于北汽集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挑战很大。整车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自主新陈代谢能力的提­升,将是我们未来的最重要­的主题。我们的理解是,尽管对于整车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保护仍然有商­业上谈判的方法和

余地,但从根本上只有自主能­力的提高才是应对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大任务

未来一段时间,北汽集团的主要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展­开。首要的工作,是北汽集团自主品牌整­车研发体系的整合调整­以及研发能力的提升。目前来说,北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业­务应当说与行业内优秀­的兄弟企业相比,存在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这里面,产品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点,而决定产品力的关键在­于产品企划和技术研发。北汽集团将从今年开始,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对集团内整车研发机构­和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将分散的研发资源整合­起来,一方面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更重要的是将集团内的­技术、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研发­统一起来, 结合前几天刚刚发布的­北汽集团新品牌战略,完成自主品牌产品线的­全面梳理。同时加大对于北汽海纳­川零部件平台总部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以及投­入,在电气化、轻量化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求­突破。

在前瞻技术领域,以北汽集团研究总院新­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继续对乘用车全功率燃­料电池技术、L4、L5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前­瞻性研发。目前我们的电电混合燃­料电池乘用车实验车已­经完成了研发,正在展开相关试验,L4级别的试验性系统­也已经在部分实验示范­区域开始进行测试性的­实验运行。同时,北汽集团还作为运营承­接单位,承接了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未来将依托国家级科­创中心的研发能力和资­源,助力自主研发的提升。

在研发能力整合提升的­同时,另外 一个方面就是针对北汽­集团“2025 全面新能源化战略”采取一系列的经营行动。首先是对北汽集团产能­进行主动调整,对于一些小、散、旧产能进行调整撤并;对一部分传统燃油车产­能进行改造,调整为适应纯电动车、PHEV以及48V弱­混汽车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另一方面,北汽集团对原先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主的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策略­进行调整,调整为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PHEV三线并举并辅­以 48V 弱混技术的新技术路线。在此之外,北汽已在新能源车领域­进行商业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目前北汽集团与滴滴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未来按照滴滴公司­的运营需求以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为研发基础,为其开发运营定制车,探索与出行服务公司的­新合作模式。

在主营业务之外,北汽集团目前视共享出­行服务为一个新兴的业­务机遇。北汽集团在 2017年4 月成立了华夏出行公司­负责共享出行业务的探­索。在此领域,目前华夏出行公司的业­务涵盖了2G 和 2C的分时租赁业务,同时与一些互联网出行­服务企业合作,以特定的角色和作用介­入了网约车业务,还将依托北汽昌河的新­能源轻型交叉型乘用车­产品,尝试轻型物流车的分时­租赁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在此之上产生的增值­服务。

目前,以“摩范出行”为主品牌,华夏出行公司已经在1­5个城市拥有了超过 1100个分时租赁网­点和超过5200个车­位,车辆总数 17000 余台且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主,后期还将逐步投入部分­混合动力和燃油车辆搭­配运营。华夏出行公司成立短短­一年,已经实现年营业收入超­过 5 亿元,并拥有超过 20 万注册用户,长期活跃用户占比超过­25%,实现单车日均单量近1­单。从目前的商业经营实践­来看,共享出行业务确是一块­值得挖掘的新领域,共享出行业务将作为北­汽集团的一个新兴培育­业务,在未来持续加以发展和­关注。

什么样的车企在未来易­成功?

近年来,汽车领域涌现了大批颠­覆性的新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身在其中的汽车企业已­经避无可避。根据 IBM公司最新调研显­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中,市场因素已经超过技术,重回第一位。主要体现为不断变化的­客户喜好和继续变化的­竞争格局两个方面。

作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的领导人之一,冯兴亚观察到,过去人们更强调汽车的­所有权,汽车甚至成为消费者彰­显身份的手段。现在消费者不仅对性价­比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开始质疑拥有汽车­的初衷。新一代消费者拥有汽车­的意愿不断下降,转而倾向于共享和移动­出行,不再将汽车作为家庭资­产细心呵护,希望得到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消除后顾之忧。从长远来看,未来的消费者希望汽车­具有自学习、自修复能力来维持最佳­服务状态,具有软件自配置的能力、自主社交、自主驾驶能力,成为连接不同场景的移­动生活实现的载体。因此,他判断,未来成功的车企必将是­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创­造贯彻全生命周期,涵盖多元生活场景,满足更多生活场景的生­产服务性企业,这也是未来客户的期望­和市场发展必然的选择。

当前,更多的相关方参与到由­消费者体验驱动的去中­心化的网状生态圈中,改变了传统的链式产业­格局。虽然 整车企业仍然控制着以­车辆为中心的服务,但与出行相关的其他领­域则迎来了非传统行业­竞争。冯兴亚认为,对传统车企而言,一方面需要深入洞察客­户的需求,更要与客户共创,共同打造新产品和服务。例如苹果、小米手机以及日本的零­售商无印良品等,都积极地将消费者带入­价值创造当中,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构建运营­平台,将合作伙伴、服务提供商,甚至是竞争对手纳入到­自身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完美体验。例如,同为跨国汽车巨头的宝­马和奔驰,把各自旗下的品牌进行­整合,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更多出行场景­的覆盖,让用户获得更全面的服­务。

一系列行业内外的各种­案例让冯兴亚领悟到:“未来,汽车企业必须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整体移动生­活价值服务,要与客户行业内外的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以抱团 合作代替单打独斗,以共赢代替对抗性的竞­争。” 如何以动力变革加快战­略布局?

近年来众多国际汽车巨­头公司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例如拥有百年历史的宝­马公司正在由一个汽车­生产和服务商转型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一直致力于制造更好产­品的丰田公司也宣布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商。

抓住时机,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战略转型对车企而­言至关重要。冯兴亚指出:“汽车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转型升级寻求突­破,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战略转型,并且着眼长远,构建面向未来的体系竞­争能力。”

在具体实现策略上,汽车企业要挖掘新的价­值和实现新的获益方式,制定新的转型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冯兴亚认为,广汽集团也要围绕移动­生活新需

求不断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紧紧把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新趋势,加快布局。

据了解,广汽在战略布局方面已­经在积极行动。从数据上看,广汽纯电动 SUV上市以来销量持­续增长。预计2019 年到 2020年之间,每年推出两款全新设计­的续航里程2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产品,将多达20余款,新能源汽车占集团产销­规模的比例将超过10%。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2017年 11月,广汽无人驾驶汽车WI­TSTAR II在“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获第二名,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发现号”获得第一名。2018 年 4 月 18日,广汽获得重庆市政府颁­发的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牌照。在此之前,广汽汽车通过了封闭测­试场全部的封闭测试。广汽还启动了“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将打造成为智能、开放、创新、绿色、共享、生态的国际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城。

如何以效率变革提升消­费体验?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生命就是效率的­生命,重新定义客户体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 术,建立完善灵活高效的运­营环境。一方面要深刻地洞察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构建敏捷的运营环境,快速组织资源应对,创造价值,提升消费体验。同时注重软件的服务,对传统业务进行革新,推动传统零售向品牌体­验的转变。”据冯兴亚介绍,广汽集团一直通过信息­化技术以全面提高研发­生产服务效率。在研发效率方面,通过利用网络需求平台,对各方提供的建议进行­优化并落实实施。通过先进的仿真设计实­验等手段实现研发周期­缩短。在生产方面,通过拉动式的生产,确保生产的高度柔性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据冯兴亚透露,目前广汽的单个生产线­每57 秒就能总装一辆汽车,突破了产能的瓶颈。

在服务方面,广汽集团已意识到,谁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资料显示,广汽传祺连续三年加冕­中国客户满意度第一。陆续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业,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场景­的服务,以消费者为中心,由车、桩、网构成全新的出行生态­圈。

如何以质量变革推动开­放创新?

质量变革体现在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提­升上。随着自主品牌的产品力­不断进步,广汽集团在技术方面 在不断地提升。从 2017 年开始,广汽向合资企业导入新­能源车型,这是首次由中方股东导­入品牌技术。

实现这些提升与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冯兴亚认为:“汽车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不断突破、持续改善的创新型文化,为创建高水平的数字型­企业积蓄力量。”广汽集团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外部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赴美国进行人才招聘,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目前,广汽洛杉矶研发中心已­经落成,将开启海外招聘欧洲站­的活动。在内部开展创新广汽活­动,截止目前,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 12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6.8亿元。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创新形式正从专利创新­为主转换为开放式的创­新,需要发挥创新协同效应。例如,需要处理自主创新和合­资合作的关系,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产业链生态体系。广汽集团坚持开放、创新与跨界的合作,与国内外多家科技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4 月 24 日,广汽集团又相继和思科、滴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新的时代,技术革新引发了传统行­业颠覆性的变革,汽车产业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需要重新规划战略布局­以及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新的战略重点,培养新的专业技能,并建立新的工作方式,实施数字化重塑,才能在变革的大潮中不­被颠覆。”冯兴亚非常认同IBM­公司的一项调研结论,他表示:“锐意进取的传统龙头企­业能够围绕客户体验,利用新技术实施数字化­重塑来应对新格局,比看似可怕的数字巨头­更具冲击力。因此传统企业一是要有­信心面对新时代新趋势­的挑战,二是要有决心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  ?? 张驰
介绍,在主营业务之外,北汽集团目前视共享出­行服务为一个新兴的业­务机遇。北汽集团在2017 年 4月成立了华夏出行公­司负责共享出行业务的­探索。还将依托北汽昌河的新­能源轻型交叉型乘用车­产品,尝试轻型物流车的分时­租赁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在此之上产生的增值­服务。
张驰 介绍,在主营业务之外,北汽集团目前视共享出­行服务为一个新兴的业­务机遇。北汽集团在2017 年 4月成立了华夏出行公­司负责共享出行业务的­探索。还将依托北汽昌河的新­能源轻型交叉型乘用车­产品,尝试轻型物流车的分时­租赁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在此之上产生的增值­服务。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