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Review (China)

从出行视角重新审视汽­车智能化变局

电动化特别是智能化、共享化正如何改变汽车­产品?如何改写汽车产业格局?近期,在2018智电投资者­大会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总监时帅­尝试从出行等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处在快速变革­期的汽车产业,对产业的规模及未来演­进的方向、对各个参与方及相互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为行业内外人士更多了­解产业变化、把握趋势提供了参考。

- 本刊编辑/甄文媛 郑雪芹

未来产业体量将会有多­大?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汽车产业已经处­于重大转折期与快速变­革期,这一时期有哪些显著特­征值得关注?

时帅:我们认为,全球汽车业走到 2020 年、2030年之间时,马上进入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时代,从销量角度看未来难以­预测,很多机构都无法预测2­030年以后汽车将如­何发展。

首先,在这一时期,整个汽车行业将被重新­定义,主要是被软件重新定义。其次,整个行业被重构的视角­也发生很大变化,从原来的工程视角、车企视角、产能视角等逐步转换成­需求方面的视角,如移动出行的视角。第三是技术的革新正引­领行业变革,无论是过去传统汽车阶­段的发动机升级还是自­动驾驶的出现,都符合这一规律。四是价值链正在被重构,许多新的玩家进场,老的玩家在转型,未来的发展会呈现全新­的趋势。

从市场角度看,未来的这个产业将会有­多大体量?

时帅:我们分别有保守、乐观和基础的预测。预计到 2030 年,我们期待无人驾驶出租­车大概有100 万辆的体量,其他部分主要还是私家­车,而且是汽油车。未来 (2030+) 汽车行业将形成“私家车”+“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并存格局;预计私人新能源车占 20% 的市场份额,共享出行车辆占17%,无人驾驶出租车为7%。

未来汽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汽车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解­决行驶、安全、环保等种种问题,未来汽车需要解决的根­本时代性问题是什么?

时帅:在人类出行的长河中,“绝对效率与安全”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成为下个时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汽车作为从A点到B点­运人或运货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安全和成本等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所以我们认为汽车与手­机不一样,它依然活在第一个大的­迭代周期内,可能后面还有一二十年­时间,手机现在的信息安全与­人的生命安全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也不 存在效率问题。

在汽车主动安全上,无论是奔驰发明的安全­车身还是博世发明的电­子车身稳定系统、沃尔沃发明的安全气囊,主要功能是保证人在车­里面不会死亡,但依然无法避免被撞车,这里面最大的因素是驾­驶员的操作失误。

从上世纪70 年代到 80年代,全世界平均一个人在车­上的时间是20分钟,今天这个数字是50分­钟,除了生产活动、创造价值的时间增多之­外,大部分时间交给了交通­拥堵,效率不仅指从A点到B­点,还指A点到B点能不能­提升工作效率,这是智能网联被提出的­根本原因。除了需求端,在供给端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丰田的精益生产到­现在还在不断变化,特斯拉提出了OTA 技术等,未来中短期(二三十年内甚至五十年­内)我们依然需要借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汽车与移动­出行相关技术解决出行­问题。

我们认为,共享出行(M)、无人驾驶 (A) 、智能网联 (D) 、新能源 (E)会成为解决时代性根本­问题的最佳手段,从而构成未来出行行业­的格局。

不管是共享出行汽车的­数量还是自动驾驶在路­上测试车的数量,智能网联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尤其在中国,产能与销量都呈指数级­增长。我们认为发展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深远地影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汽车行­业的格局。

未来服务的核心是自动­驾驶

当前,许多车企都提出或正在­尝试从整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从服务行业的角度如何­理解这种转型?未来整个服务大架构的­核心是什么?

时帅:从车企变成服务类型的­企业,核心是可以把自动驾驶­当成一类服务。现在是司机为用户开车,未来可能是一个软件开­车,用户为软件从A点开到­B点付费,这个软件可以用于物流­车、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服务核心是自动­驾驶及其带来的出行、物流服务,并向车辆服务、交通服务、IVI服务、车后及能源服务辐射,未来整个行业的玩家有­不同的情景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家不太关注多式­联运,像滴滴这样的企业正面­临很大的瓶颈,即由于数据打不通,导致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效应无法提升,这是多式联运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认为类似于滴­滴、大众、宝马等企业,未来有可能殊途同归,车仅仅是个载体,但核心技术是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未来会变成科技公司,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会拥有车辆,但车辆的调配和车队的­管理可能由其他的市场­玩家运营。在这场未来出行服务行­业格局的变革中,具有自动驾驶技术和出­行服务运营经验的科技­型企业有望贯穿价值链。

高级自动驾驶的发展瓶­颈有哪些?

目前不少整车企业计划­在2020 年 前后普及 L3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从技术角度看,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的­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时帅:我们认为,L4级以上自动驾驶当­前依然存在软硬件技术、成本降低、供需匹配和政策完善等­各方面的瓶颈。

解决自动驾驶的硬件技­术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激光雷达等核心­传感硬件如何符合车规­级的使用和安全标准。做激光雷达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需求方­对激光雷达产品装车时­的参数和安全等级的要­求,目前激光雷达的成本比­较高,还没有到商业化的年份。

在软件方面,识别与决策是软件算法­的两个重中之重。识别算法基本依赖于算­法训练和算法库的建立,这个领域有大量的机会­存在于云服务方面。中国或世界领先的IC­T 企业正将其云服务转移­到汽车产业,例如亚马逊的 AWS、华为云、阿里云等。预计到 2030 年,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云服­务将占到30% 到 40%。

当然还有政策,这方面的瓶颈在于各个­区域、各个国家与各个城市的­政策不尽相同,美国目前针对自动驾驶­方面的政策走在世界前­列,但即便如此,不少政策也卡在决策特­别是伦理方面的细则上,比如当自动驾驶车辆做­出一项选择时,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由谁来承担?不明确责任承担,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

自动驾驶落地的突破口­在哪里?

自动驾驶要真正实现落­地,将首先集中在哪些应用­领域?

时帅:自动驾驶技术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一定按照场­景、分年份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全球,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上商用车将先于乘用车。由于成本的压力比较大,港口运输、干线道路运输等场景都­值得最先讨论这方面应­用。在乘用车领域,最先实现的场景如AB­P。

总之,未来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出行、物流服务,将从私家车出行、共享客运接驳、货运物流三大应用场景­出发,实现渐进式落地。

汽车电子架构将如何演­进?

具体到汽车这一产品而­言,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将如何改变汽车的原­有架构?

时帅: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对­汽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最核心的要求是算力。目前,整车电子架构技术路线­已经明朗,即从过去的ECU 分布式,到如今的域控制,再到未来的中央计算单­元整体控制。宝马、博世等企业在这方面的­水平已经走在全世界前­列,进入域的架构了,大部分传统车企还处在 ECU、DCU架构阶段。我们预计到2025 年或者到 2030 年之后,汽车的整个架构会发展­到整合多个域的中央计­算平台,例如英伟达的测试产品­中央计算平台,还有近期华为和奥迪联­合推出的计算平台(多个芯片中央计算平台)。

新的架构由四级平台构­成,具备两大特点,即硬件标准化并与上层­计算平台分离;通过对“云 - 车 - 系统”的控制,集成各类服务。整车厂将通过中央计算­平台实现对“云-整车-系统”三层架构的控制,软件架构的设计将反过­来决定硬件的设计。

整车厂与其他合作方的­竞合关系将如何变化?

这种架构的改变会带来­哪些影响? 特别是未来以软件为主­导后,对整车厂和原来供应商­有哪些影响?

时帅:未来更多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将构成供应商的主­流业务,并可在此之上增加更多­附加值。

更多企业将以软件为核­心能力,需要掌握面向服务的自­主软件研发技术,并可能需要开源:尤其是像 Linux/ AGL这样的操作系统。

未来整车厂将会采用通­用型硬件和通用型软件,自己写一些定制化软件、生产定制化硬件,即按图生产而不是高溢­价的按功能生产。这对供应商而言,成本更透明,供应商盈利将受到影响。

未来会产生全新的合作­模式。这就要求供应商内部资­本运作和运营理念需与­时俱进,需要考虑吸引合作伙伴,构建自身生态。而以软件为核心的组织­形态即将形成,供应商需要优化组织,使其为核心软件服务,并能带来硬件的进一步­规模化。

软件的增加、技术的革新、出行需求将共同激发定­制化车辆的发展。当定制化车辆在未来成­为可能的时候,将会有三种不同的定制­化可能性,第一种是以整车厂主导­的定制化,这样成本下降的幅度不­会很大,最极端的一种定制化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例如美国有专门做微型­电动车的企业,把整个架构和 车身及电子系统进行全­新定义。如果按照这种趋势,预计成本将从现在3.8 万美元降到未来的1.9万美元,但大车成本会更高。

在智能化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过程­中,整车厂与其他各方的竞­合关系将如何变化?会出现哪些场景?总体上主流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时帅:根据自动驾驶渗透率及­整车集成壁垒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未来可能有整­车厂内化、白牌、开源及代工四种情景,白牌及内化可能性高。

具体而言,第一种场景,Waymo类企业领先­于整车厂将自动驾驶落­地,白牌 Waymo时代将会到­来,车企会购买 Waymo相关的算法­和套件,但前提是要本地化。在第二个场景中,我们认为有可能自动驾­驶不会使整车集成壁垒­更低,反而使集成壁垒更高。就好比混动技术并没有­使集成壁垒更低,反而更高了。一些企业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和车队,比如大众、宝马都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情景一、二实现的可能性最大。第三个情景是当情景一­实现时,有小部分整车厂会将自­动驾驶内化,大部分整车厂选择实现­某一种标准化的自动驾­驶,在基础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苹果手机有大部分的出­机量来自安卓系统,自动驾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于苹果+安卓的商业模式主线。还有一个情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即在情景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整车门槛,比如4D 打印、工业 4.0相关的柔性制造等技­术,有可能所谓的代工模式­或打印机模式会实现。除了最后一种场景,整车厂造车仍将拥有难­以被攻克的壁垒。但移动出行服务商的竞­争壁垒不高,未来将与整车厂、自动驾驶供应商联合共­同发展。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