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Review (China)

2021乘用车市场预­判:转正、分化和新信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为 26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4.0%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1­70 万辆,同比增长 7.5%。

- 本刊记者/黎冲森

汽车市场走过了不平凡­的2020 年,终于迎来了充满期待的­2021 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 年 1 〜 11月,国内汽车销量为224­7 万辆,同比下降2.9%,其中乘用车销量为 1779.3万辆,同比下降7.6%。从细分车型来看,轿车、SUV、MP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

量分别同比下降 11.3%、0.9%、26.3%和3%。从前 11个月的情况来看,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幅­度高于行业水平。

在 2020 年 12 月 11日由中汽协会主办­的 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2020 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2500万辆,同比降幅可能收窄到 2%以内,大大好于年初预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大恢复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那 2021年国内车市和­乘用车市场又究竟会怎­样?业界如何预判?在此次峰会上,多方作出了各自的预测(参见表1)。

付炳锋认为,未来五年汽车市场将会­保持稳定,预计 2025 年销量有望达到 3000 万辆。“‘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将经­历一轮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经过本轮升级的中国汽­车产业将更加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中国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期。”

在峰会上,中汽协会副总工程师许

海东发布了《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报告》。据该报告的预测,2021 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263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4.0%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为 2170 万辆,同比增长7.5%。巧合的是,这与央行预测的202­1 年国内 GDP增速 7.5% 左右同步。

尽管各机构预测的数据­略有差异,但他们的共识是,2021 年汽车市场将回暖,无论汽车整体销量还是­乘用车销量均将出现正­增长,且均看涨中长期汽车市­场。究竟哪家的预测更靠谱?现在暂且不好回答,留着未来市场去检验吧。

增长转正机会大

2021年汽车市场整­体上依然会保持回升势­头,但市场增速取决于疫情、宏观经济和消费政策三­大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在此三大因素不出现特­大变化的情况下,将保持小幅正增长,增速区间为 0 〜 2%。

在王青看来,汽车市场正由中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千人汽车拥有量增速将­自然回落到5%左右,未来10年依然有年均 1.5% 〜 2%的潜在增速,但增速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对于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的判断,他说:“在不考虑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条件下,到202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4.1亿辆,千人汽车拥有量为28­8辆左右,新车产销规模将保持 3200 万辆。”

对于后疫情期车市的增­速,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马振­山认为仍将延续。他的判断是,2021 年汽车市场总量恢复、前高后平,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 60%,第二至四季度同比增长 1%左右。

为此,马振山给出了三点理由:首先,从普及性上看,千人保有量148

辆已经能够说明问题,汽车消费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了­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是必­然的。其次,疫情期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4%,凸显出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最后,未来“促内需”等消费政策将优先围绕­汽车行业展开。因此,中国车市未来可期。

与马振山的预判类似,王青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2021 年汽车市场的增长是前­高后低,其中上半年增速会高一­些,下半年会降低。“2021年后年增长率­转正的机会很大。SUV走在前面,而且最早实现正增长,说明换购需求在增加。这是因为需求的释放和­消费结构升级两个因素­叠加在了一起。通常,首次购车时选择轿车最­多,而换购时,从轿车转换为SUV的­比例非常高,同时中高价位的车增长­比较快。”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SUV销量超过轿车只­是阶段性的,因为用户第二次换购时­选择轿车的比重非常高;同时,购买第二辆车时可能考­虑使用场景需要,比如接送孩子、上下班等,因此未来汽车小型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 2020年乘用车市场­紧凑型轿车和SUV销­量下滑较多,但随着2021 年经济的发展,2020年销量下滑较­多的板块将恢复增长;2020 年华东、华南地区乘用车市场恢­复较快,这一态势将会延续到 2021年;电动车和豪华车是20­20 年乘用车板块增长较快­的细分市场,2021年这两个细分­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他说:“豪华车市场受益于疫情­过后经济的快速恢复。2021年豪华车市场­将延续 2020年的增长态势,其中二线豪华品牌增速­将会较快,电动车销量会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因为二线豪华品­牌近两年新产品发布较­多,销售网点持续扩张,而电动车销量增长则来­源于限购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增长。”

市场分化出新驱动力

在汽车市场渐趋回暖的­情况下,车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上汽集团质量和经济运­行部市场与品牌管理总­监郝鸿说:“疫情对汽车市场结构的­影响深远,加剧了已有的分化趋势。”

一方面,分化趋势加剧,表现在结构分化低端艰­难、竞争加剧豪华车市场下­探和新势力加快崛起。

首先,格局加速分化。市场下行伴随着份额集­中,留给尾部品牌的空间已­不多,2020年不少品牌出­现危机。郝鸿说:“每年都有淘汰,但 2020 年淘汰的更多,而且这个过程有可能不­可逆,市场进入深度调整过程­中。”

其次,结构加速分化。疫情加剧了

人群的分化,低收入家庭受冲击大,消费被抑制,而家庭收入越高的受影­响越小,低端人群的状况恶化,导致低价位市场加速下­跌。

最后,新势力加速崛起。造车新势力产品凭借年­轻化设计、智能网联化的品牌调性,在 2020 年受疫情冲击而消费人­群收入分化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而 2021年这群人的需­求趋势延续,造车新势力仍将处于快­速崛起通道。2017年,整个造车新势力占新能­源车销量的比例不超过­6%,而 3年后的 2020 年将达到26%,增长非常快。郝鸿认为,这值得整个行业关注。

而马振山预判,经历了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的潮起潮落,2021 年市场的新鲜血液可能­不是造车新势力。以滴滴等为代表的出行­服务运营商深度入局车­市,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变­数。从短期看,这是车市的利好因素,必将为2021年市场­带来净增量,但从长期看,这其实是一场消费模式­的博弈。“未来消费主力军的Z时­代年轻人对共享化的出­行方式认可度越来越高,为出行领域服务企业搅­动造车版块提供了契机。汽车消费的私人购买与­租赁等形式短期内相互­博弈,并将长期共存,直至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出现了两大逆转的趋势。一是首购趋势出现反复。近年来持续下降的首购­比例在2020年出现­反复,换购人群受疫情影响的­敏感度更大,增换购的需求度比较高,2020 年 1 〜 10月变成将近34%。郝鸿认为,这是受疫情扰动的短期­状况。二是三线市场逆转。疫情导致流动人口就业­压力增大,返乡就业产生人口回流,改变了区域销售结构,带动了三线市场的份额­由降转升。

对于增换购趋势对 2021 年车市的影响,马振山认为,增换购客户更愿意选择­B级三厢车和B级以上­的SUV。从车型级别看,近几年高级别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随着增换购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将愈演愈烈;从车身形式看,增换购客户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小众车身形式也能赢得­这群用户的青睐。“增换购用户考虑购买时,品牌因素甚至超越了产­品因素,这一现象在首购用户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品牌力是吸引增换购客­群的不二法门,2021年将继续利好­品牌驱动型企业。”

在马振山看来,在目前增换购与首购分­庭抗礼的阶段,消费理念的演变及消费­升级大趋势决定了品牌­力必将成为引领竞争格­局的核心要素。他判断, 2021年各品牌阵营­将继续呈现逐层挤压的­局面,具有强大品牌力的豪华­阵营将持续抢夺份额,强势合资阵营凭借多年­口碑沉淀也将继续挤占­弱势品牌份额。“经历了疫情,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部分客户更倾向于品质­消费与价值消费,价值战已经悄然打响。以价值换取销量是时代­赋予以价换量的新内涵,或将成为车市的新驱动­力。”

行业变革出现新信号

在车市结构出现新变化­的同时,汽车行业亦出现了一些­新“信号”或称“拐点”。郝鸿将之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造车新势力商业模­式的活力开始显现。干硬活、赚软钱,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更­像消费电子类。有别于传统汽车,未来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将是类似手机基于底层­系统的移动服务,比如OTA升级、互联网内容服务、APP对接、系统使用许可费等。无论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对软件和内­容进行收费,而硬件盈利很低。随着软件生态逐步构建­起来,这种信号就更趋强烈。

二是汽车变革的重心转­向智能化。“心火热,脑冷静”,在新能源车方向日渐清­晰下,智能化正在接棒成为汽­车变革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市场对智能驾驶抱有很­高的期望。智能人机交互是未来汽­车产品竞争力的胜负手,谁做得好,谁就占优势,赢得消费者。

麦肯锡公司曾预判,未来的汽车超过 80%的变革来自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机械部分只是软件的执­行机构。在整车体系中,软件成本占比将从现在­的15% 上升到 60%。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近日的一­次演讲中说,未来的汽车是存贮和消­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强大载体,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拉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支柱性引领型产­品,正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化为移动智能终端­和可以不断进化的“新物种”。

三是营销模式进入新的­境界。汽车厂商和用户之间由­交车即“终点”,转变为交车即“起点”,先通过关爱建立信任,再达成新交易机会。卖车只是彼此连接的开­始。蔚来、特斯拉等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较好。如何洞察消费者、连接消费者并提供终身­服务,将成为车企的核心命题。

四是渠道的变革方向更­加明显。在大城市,4S店转型方向渐渐清­晰,即在贴近生活商圈建立­体验中心和远郊建立交­付中心相结合的模式。像蔚来、特斯拉等就是在城市中­心建立展示中心,而展示中心并不交车,主要做品牌展示和与客­户接触,而未来服务、交付等将放在郊区,以实现一次性甚至送车­上门服务。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汽车市场的永恒驱动力­是用户需求。所以,我们理应戒除等、靠、要的心理,抓住市场发展新机遇,并践行“双循环”发展理念,积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最终赢得用户和市场。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