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Review (China)

雷军如何打赢“最后一战”

智能电动汽车的风口已­然打开,第二批次“造车新势力”纷纷加入“战场”,而最近小米“新军”的入局,更是引起了汽车产业圈­的轰动。

- 文/本刊记者刘通

在几度辟谣后,小米终于在其春季发布­会上公开承认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雷军本人也将“赌上自己所积累的荣誉”,开启他的“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小米要造车的消息一经­传出,业内一片哗然。在汽车行业新旧势力交­锋激烈之际,小米为何选择此时入局?雷军打赢“最后一战”要面对哪些挑战,又有什么优势呢?

产业大环境利好

资本涉足汽车产业,无疑看中的是未来电动­智能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及丰厚回报,小米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10 万亿元,汽车产品终端销售额超­过3 万亿元,汽车产业创造的就业、税收和商品零售总额超­过全国

经济总量的10%。从全球市场来看,全球汽车和移动市场有­近 10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相对于智能手机每年5­000 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汽车产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营收空间。

逐利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而小米的入局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在国际社会提倡环保、我国宣布力争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车的政策­扶持力度。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136.7 万辆,占比 5.4%,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 530万辆,占比20%左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工信部明确了我国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作为典型的机械制造行­业,传统汽车对机械技术、工艺精度、核心零部件材料等有着­极高要求,其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领先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企业中,技术壁垒较高。然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于成熟。部分企业核心的三电技­术已赶上甚至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电动汽车切入汽车产业,绕过了传统汽车的技术­壁垒,入局门槛大大降低。

另外,对于新入局的企业来讲,特别是像小米、华为、苹果、大疆等科技公司来说,在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他们拥有“先天” 优势。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经过

数年的研发与应用后,在与汽车深度融合时,更是驾轻就熟。

汽车向电动智能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别是车载电池技术趋­于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技术­早已有积累沉淀……从以上几方面来看,小米选择此时进入汽车­市场可能是最好的时间­点。

造车没那么简单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然而,我们无法忽略那些在进­军新能源途中折戟沉沙­的企业,如赛麟、拜腾、博郡以及早前的乐视汽­车。站在风口上的小米汽车­要成功“起飞”,需要面对重重挑战。

汽车行业本身带有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属性,并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特点。另外,虽然电动车绕过了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壁垒,但对车身、底盘以及制动、转向等功能的要求却没­有降低。这就要求小米汽车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储备、专业的汽车技术研发团­队以及配套的装配生产­线,后两者是小米汽车目前­极为欠缺的。

在产品流通方面,小米汽车需要面临终端­销售、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挑战。以销售为例,

小米之前产品主要依赖­于网络销售,而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汽车这种大件商品。如果小米汽车完全从零­开始建立销售渠道,将会耗费大量资金、时间和人力,如果依赖其他品牌经销­商又无法凸显小米汽车­的品牌价值。所以,在未来进行销售和服务­渠道建设时,小米汽车势必要做一番­考量和努力。

除了以上几点,小米进军电动智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来源于同行业的竞­争。一方面要面对同为科技­巨头的科技软件公司;另一方面要面对起步更­早、正处蓬勃发展时期的造­车新势力;再者就是在汽车行业奋­斗了百年,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市­场的传统车企。除此之外,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霸主”特斯拉,在国内建厂后,其售价随着本土化及量­产规模的提升一直在降­低,未来或将成为小米汽车­要直面的对手。

小米造车优势明显

汽车市场的竞争远比手­机市场严峻得多,小米高层领导及智囊团­队肯定对此认识更深,但小米造车的优势同样­得天独厚。

资金雄厚

众所周知,造车是场烧钱的游戏,有钱不一定成功,但没钱是万万成功不了­的,这也有史为鉴:蔚来第一款量产车诞生­用了200亿美元;小鹏“消费”了 100 亿美元;理想只用了 10亿美元。从趋势上看,造车的资金门槛似乎正­在降低。然而,前文提到的赛麟、拜腾、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博郡、乐视都倒在了资金短缺­面前。

反观小米汽车,手握 1080亿现金,还有小米的造血能力及­持续的现金流。小米集团 2020 年营收 2458 亿,税后净利润 203 亿;港股上市,近6500亿市值,稳定的业务增长,让其在股市无论是定增­融资还是发债,募集资金那是手到擒来。也正因此,雷军放出了“我们亏的起”的豪言。

多年技术、经验积累

资金,只是小米造车的基本,在此之上小米早已提前­布局汽车领域,并拥有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百余项汽车技术专利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小米拥有1万多名工程­师研发团队,今年预计还会增加50­00人。”雷军介绍到,“过去 7、8 年,小米投资了10家左右­的电动汽车企业,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积­累,有几百项在汽车领域的­专利。”

雷军此言自然不是空穴­来风。在专利方面,小米汽车拥有专利 834 项,专利价值 1 亿美元,超过蔚来的1834万­美元,低于特斯拉的2 亿美元;投资布局方面,雷军个人、小米、顺为共投资了约40家­汽车相关企业,包括蔚来、小鹏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企业博泰、凯立

德、智行者,生态链企业9号机器人、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同时,小米还跟许多车企联合­布局推出多款车辆系统­或车型,如奔驰 MBUX人机交互系统,威马 EX5 车型、一汽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等。

小米生态已成型

用户永远喜欢简单、一致、超低学习成本的体验。贾跃亭当年提出从零起­步同时打造七个领域的“七大生态”设想,以至于步子迈的太大,最后“累劈叉”。但如今小米以手机为基­础,逐步完善了生活、大屏、手机的智能生态体系。小米将此体系嵌入到造­车产业链之中,不仅可以满足广阔而真­实的汽车市场需求,还能进一步拓宽小米生­态版图。

2020 年, 小 米 IoT 连 接设备数达到 3.25 亿,同比增长38.0%。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 IoT平台的设备的用­户数达到620 万,同比增长 52.9%。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了­小米给一位米粉改装的­案例,这不仅体现出小米的客­户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小米­造车的技术方向,即以小米生态为汽车赋­能,将汽车与生活的圈层打­通,创造高品质智能生活。

用户核心竞争力

从 2011 年第一款小米产品推出,小米已经营了十年。小米拥有的用户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客户群体庞大、客户运营能力强。

数据显示,2020 年,小米集团实现智能手机­出货1.46 亿台,同比增长 17.5%。2020 年,小米在国内定价超过 3000 元或境外定价超过30­0 欧元的手机,销量达到了 1000 万台,这1000万台高端机­背后的用户,就是小米汽车早期最精­准的种子客户群。当然,小米的用户也在不断成­长。如今一两千买小米手机­的消费者,两三年后其消费眼光及­消费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而小米的客户运营能力,已从小米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品牌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点,所谓“火车跑的快,全看车头带”,第二轮造车运动已经公­开的“玩家”中,没有一个是大老板亲自­撸起袖子下场的。“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亲自下场,将造车提升为企业战略­层面,团队执行力更加坚决。

雷军能否打赢“最后一战”?我们对此抱有信心。但最终结果,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