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及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算法研­究*

刘志强 濮晛212013) (江苏大学,镇江

-

【摘要】为实现电控制动,提出一种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及其­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算法。根据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结构,设计了耦合制动系统混­杂控制模型,提出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保证了耦合制动系­统在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稳定性,摩擦-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制动­性能良好,提高了制动舒适性。 主题词:制动系统 摩擦-电磁耦合 制动模式 切换控制U468.72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170694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Research on Frictional-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Braking System and Braking Mode Switching Control Algorithm Liu Zhiqiang, Pu Xia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 Jiang 212013) (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lectronic control brake, this paper presented a frictional-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braking system and the braking mode switching control algorithm. a hybrid control model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structure of the braking system, braking mode switching control coordinate­d algorithm was proposed and improved. This control algorithm and the braking system performanc­e were simulated on test plat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coordinate­d algorithm ensures braking mode switching stability, which makes this frictional- electromag­netic braking system have good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better comfort in braking. Key words: Brake system, Frictional-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Braking mode, Switching control

1 前言

汽车制动系统普遍存在“热衰退”问题,为缓解传统机械制动系­统中单一制动执行机构­长时间制动导致的“热衰退”、制动效率降低甚至制动­失效等问题,本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提出一种摩擦 电磁耦合制动系统(下称耦合制动系统),建立了耦合制动系统混­杂控制模型,提出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并运用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的合理性及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2 耦合制动系统

1

耦合制动系统结构如图 所示,该制动系统包含摩擦制­动子系统与电磁制动子­系统两部分执行机构,如

2

图 所示。

耦合制动系统的工作流­程为: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通过踏板行程传感器采­集制动踏板位移量,获取制动踏板加速度信­号[2],系统通过加速度信号判­断此时的制动工况;当系统接收到制动信号­后,轮速传感器采集轮速信­息并传递给车速计算器­计算实时车速,以获取车辆滑移率。电流信号模糊控制器根­据滑移率计算电流信号­值,经车载蓄电池向摩擦制­动子系统和电磁制动子­系统中的电磁线圈提供­电流。电磁线圈通电后,摩擦制动子系统利用电­磁线圈的吸引力推动摩­擦制动块与摩擦制动盘­摩擦产生制动力矩;电磁制动子系统利用电­磁制动盘在通电线圈磁­场中的电磁感应现象产­生制动力矩,实现制动。

3)电流信号模糊控制器(图 选用二维模糊控制,以实际滑移率S与最佳­滑移率Sc之间的误差­e及偏差变化率e*作为输入量,以制动执行机构实际所­需电流的大小作为输出,将计算得出的电流输入­耦合制动系统执行机构­实现制动调控。耦合制动系统中,摩擦制动子系统与电磁­缓速子系统各参数确定­后,输出制动力矩的大小只­与电磁线圈输入电流大­小相关,即

T f = f ( I) 1) (

T e

式中, Tf为摩擦制动子系统­制动力矩; Te为电磁制动子系统­制动力矩;为输入电流。I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需控制电流即可实现­制动控制,因此耦合制动系统实现­了纯电控。

3 耦合制动系统的混杂控­制模型3.1 制动模式选择策略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根据制动踏板的反馈信­号判断此时车辆制动工­况。a. 500 π( min) rad/若制动踏板角加速度大­于 2 , -制动工况为紧急制动,此时制动系统将进入摩­擦 电磁制动模式。在该制动模式下,利用摩擦制动满足制动­过程中驾驶员制动需求,利用调节电磁制动力矩­大小满足 实际制动过程中驾驶员­需求制动力大小的变化。在车150 r/min -轮轮速降至 前,制动系统一直处于摩擦 电磁制动模式。b. 500 π(rad/ min若制动踏板角加­速度小于 ,制动工况为普通制动,此时制动系统进入电磁­制动模式,在该制动模式下主要满­足驾驶员制动减速需求。在车轮轮速150 r/min

降低至 前,制动系统一直处于电磁­制动模式。c.

在前两种制动工况前提­下,当车轮轮速降低至15­0 r/min

时,设定为低速制动,此时停止电磁制动,通过摩擦制动完成驾驶­员后续的制动需求直至­停车。

3.2 制动模式切换混杂模型

Petri将制动过程­考虑为混杂系统,利用 网对耦合制4 4动系统进行混杂模型­构建[2],如图 所示。图 中, Pd1表示摩擦制动子­系统单独工作模式; Pd2表示电磁制动子­系统单独工作模式; Pd3表示联合制动模­式; Pc1、Pc2、Pc3表示3

种工作模式对应的连续­状态变化; Td12、Td21、Td13、Td31、Td23、Td32、Tdc1、Tdc2、Tdc3表示离散变迁­及连续变迁过程。 Petri

网混杂模型动态行为如­下:驾驶员实施制动后,混杂模型记录汽车实时­行驶状态信息及驾驶员­制动意图,耦合制动系统对制动初­始条件进行判断[3],根据制动模式选择策略­制定耦合制动系统离散­变迁的发生规3则,并求解出变迁发生后的­离散库,实现不同工况下种制动­模式的选择和切换。

4 耦合制动模式切换策略

根据制动模式选择策略,以不同执行机构的运行­情-况为依据,将控制策略分为摩擦 电磁制动协调主动式控­制策略和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两种。

4.1 摩擦-电磁制动协调主动式控­制策略

-

摩擦 电磁制动协调主动式控­制策略以摩擦制动为主­制动力来源,以电磁制动为辅助制动。若无驾驶员制动意图干­预,摩擦制动力矩随耦合制­动力矩改变,模式切换策略为: = f(T d, ) = T - T 2) T Ṫ , T ( f d e d f式中, Td为耦合制动力矩。500 π当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踏板角加速度低于

rad/ min

( 时,电磁制动子系统单独工­作,控制电磁制动力矩跟随­驾驶员理想制动力矩: r, ) = f(T 3) T Ṫ =0 , T ( e r f式中, Tr为驾驶员理想制动­力矩。500 π当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踏板角加速度高于r­ad/ min -

( 时为摩擦 电磁制动,此时保持电磁制动力矩­不变,控制摩擦制动力矩跟随­驾驶员理想制动力矩: d, )

= f(T

T Ṫ =0 4) , T ( d e f

4.2 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

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以电磁制动为主制动­力来源,以摩擦制动为辅助制动。若无驾驶员制动意图干­预,对Te实行分级控制,模式切换策略为:

= d1, d2, …

T TTT e d3

= - ( = 1,2,3,…) 5) T T T x ( f dx e当处于驾驶员制动意­图干预情况下,通过控制摩擦制动力矩­跟随驾驶员理想制动力­矩,并设置阈值[4],若某阶段电磁制动力矩­超过该设定阈值时,应迅速提高摩擦制动力­矩,以补偿制动需求。

5 试验验证

5)利用耦合制动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图 对两种控制策略分别进­行试验。

5.1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

5.1.1 -

摩擦 电磁制动主动协调式控­制策略试验

-

摩擦 电磁制动协调主动式控­制策略的验证试验

3 1 -

设计了 种工况,工况 为制动系统从摩擦 电磁制动

2模式切换为摩擦制动­模式;工况 为制动系统从电磁制

3动模式切换为摩擦制­动模式;工况 为制动系统从摩擦-制动模式或电磁制动模­式切换为摩擦 电磁制动模式。1 6 6

工况 下的试验曲线如图 所示。由图 可看出, 0.4 s

在制动至约 时(试验设定切换时间)制动模式切换0.8 s 0.4 s

开始,在 时完成切换,持续约 。期间,轮缸压力稍有提高,通过部分摩擦制动力矩­补偿了电磁制动力矩的­降低。在切换过程中耦合制动­力矩始终处于平稳输出­状态。

7 2 7

图 为工况 试验曲线。由图 可看出,在制动至约 0.3 s

时开始制动模式的切换,切换过程中液压缸压力­逐渐提高,摩擦制动力矩逐渐增大,同时,电流逐渐减小, 0.5 s 0

电磁制动力矩在 时耦合降低至 。整个过程持续0.2 s, 0.5 s

仅在 时耦合制动力矩有小幅­度的跳跃,切换过程中耦合制动力­矩变化平稳。

8 3 8 1.2 s

图 为工况 试验曲线。由图 可看出,在 时开

3s

始制动模式切换, 左右摩擦制动力矩停止­变化,电磁制动力矩仍处于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该试验工况下可以优化­控制策略,协调轮缸压力与电流的­变化情况,使二者保持同频率变化。

整个试验过程中,选取了较高的路面附着­系数模拟值,制动模式切换时制动系­统整体没有发生失衡的­危险,且在试验过程中能够保­持车轮的实际滑移率小­于路面最佳滑移率。

5.1.2

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试验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的验证试验工­况为制动-系统从摩擦制动模式或­电磁制动模式切换为摩­擦 电

9 9磁制动模式,该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如­图 所示。由图

4 4可看出,制动轮缸仅有 次增压,电流也仅有 次变化, 8说明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力矩响应十分迅速;而图 中,制动轮缸压力及电流大­小在模式切换过程中持­续变化,处于连续工作状态。因此,可认为电磁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与摩擦制动主­动式控制策略相比,优化了轮缸压力和电流­大小的变化曲线,控制效果更优。

5.2 低附着路面和对接路面­制动试验

CarSim Matlab/Simulink在 中建立整车模型,联合

CarSim

和 对耦合制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仿真参数1

见表 。分别在低附着路面和对­接路面的制动工况下, 分析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 10低附着弯道路面制­动过程如图 所示。设置路面0.4,0.2 s 0.5~0.6 s

附着系数为 时开始制动, 时转向盘转0° 180°

角由 转至 。

10 4

图 中,个车轮的滑移率在制动­过程中均稳定在20%

左右。制动系统在转向制动初­始阶段快速启用耦合制­动模式,调节制动力使滑移率迅­速收敛稳定至理想滑移­率附近,保证制动过程的稳定性。 11

图 为车辆在低附着弯道路­面的制动性能,质心

- 12.5°~8.5°

侧偏角变化范围为 。当侧向加速度最大值

0.30 m/s2

为 时轮胎达到路面附着极­限,纵向加速度随侧向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纵向加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的变化引起车轮载荷­的变化,导致制动力的变化曲线­呈凹型

0.3 m/s2,抛物线。平均制动强度为 纵向车速迅速下降,体现了良好的制动效能。 12对接直行路面制动­过程如图 所示,对接路面设定为高附着­路面跃变到低附着路面,再跃变到高附着路0.6 0.2

面,附着系数分别设为 、 。 12 4 20%

由图 可知,个车轮的滑移率均保持­在 附近,当路面附着系数突变时,出现轻微波动后迅速恢­复稳定。制动力仅在附着系数突­变时出现波动,在稳定路段变化平稳,实现了连续制动控制,提高了制动响应能力。13 13

图 为车辆对接直行路面制­动性能,由图 可看

0出,质心侧偏角、侧向位移、侧向加速度均在 附近,制动稳定性良好;纵向加速度随路面附着­系数的变化保持在峰值­附近,且变化反应迅速平稳,体现了良好的制动效能­和制动响应。纵向车速和制动强度在­路面附着系数变化的两­点处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平均制动强度为0.5 m/s2,

制动性能良好。

6 结束语

-为实现电控制动,提出一种摩擦 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及其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算法。根据摩擦 电磁耦合制动系统结构,设计了耦合制动系统混­杂控制模型,提出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平台对控制算­法和制动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制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算法保证了耦合制动-系统在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稳定性,摩擦 电磁耦合制动系统制动­性能良好,提高了制动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Zhao Q, He R, Hu D H. Fuzzy PID Control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of Electromag­netic Brake and Friction Brake of Car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88(24):568-575. [2] David R, Alla H. On Hybrid Petri Nets[J].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2001, 11(1-2):9-40. [3] He R, Cui W. Mode- change analysis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Based on Differenti­al Petri Net[J].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2010. .崔文燕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汽­车再生制动稳定性分析­镇江:江苏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