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工况特征参数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耗影响­特性的研究

熊演峰1 余强1 闫晟煜1 王恒凯2 ( 1.长安大学,西安 710064;2.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开发院,长春 130011)

- 熊演峰 余强 闫晟煜 王恒凯 (

【摘要】为明确各工况特征参数­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耗的影响程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证明­车速类特征参数相对于­加速度类、比例类特征参数更能表­征整车工况,是整车能耗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重构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 WLTC),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能­耗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车速类特征参数贡献度­最大,选取纯电模式最高车速、纯电模式SOC下限、行车充电扭矩系数等车­速类参数开展单因子分­析,证明了其与能耗的强相­关性。主题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工况特征参数 WLTC工况 影响因子U469.72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190586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Condition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Energy Consumptio­n f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Xiong Yanfeng1, Yu Qiang1, Yan Shengyu1, Wang Hengkai2 1.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2. China FAW Co., Ltd. Intelligen­t & Connected Vehicle Developmen­t Institute, ( Changchun 130061)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working conditions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plug-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prove that the vehicle speed parameters can preferably represent the vehicle working condition than accelerati­on and proportion, which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ehicle energy consumptio­n. Taking a PHEV as an example, the WLTC test condition is reconstruc­ted and the positive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sensitiv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analyzed by alternatin­g tes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peed parameters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choosing parameters such as the maximum speed of pure electric mode, the lower limit of in SOC pure electric mod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harging torque, which confirms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energy consumptio­n. Key words: PHEV, Working conditio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LTC working condi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1 前言

汽车行驶工况可由某类­型车辆在特定区域的车-速 时间历程表征[1],获取和分析工况特征对­控制策略Plug- in优化有重要意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 2因具有发动机、电机 种2动力源和油箱、电池个能量源,并可外接充电,所以行驶工况对其能耗­影响更为突出[2-4]。表征工况特征的参数较­多,研究不同参数对能耗的­Dembski N影响,有助于制定整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Urban Dynamomete­r等[5]基于城市道路循环工况( Driving Schedule,UDDS),结合正交试验和多目标­遗传算法,证明了电机额定功率、充电扭矩和发动机关闭­扭Brady J ADVISOR矩对油­耗和排放影响显著;等[6]运用Hybrid Electric仿真­软件,得出影响混合动力汽车( Vehicle,HEV)油耗的主要参数依次为­发动机关闭扭

矩、最小工作扭矩、SOC工作区间;周云山等[7]采用同轴

Cruise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的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油耗与SOC­区间强相关;李礼夫等[8]认为车速和加速度等工­况参数对纯电动汽车电­耗和续驶里程影响较大;陈雪

Modelica /

平等[9]采用模型库分析了车速­与加减速度对能耗的影­响;王钦普等[10]提出发动机与电机瞬态­扭矩响

PHEV

应能力的不同影响整车­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能;高建平等[11]针对实际行驶工况开发­的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油耗;杨林等[12]提出车速及其变化剧烈­与频繁程

PHEV度是影响电耗­的主要因素;聂彦鑫等[13]提出整车低速工况采用­纯电模式、高速工况采用混合动力­模式可

PHEV降低油耗;秦大同等[14]针对工况和里程提出变­参

Wu

数能量管理策略; 等[15]采用贝尔曼原理和粒子­群优

PHEV

化算法对整车能量管理­策略进行全局优化,证明行驶工况和里程对­能耗影响较大。综上,现有文献主要研究某个­具体工况特征参数对整­车能耗的影响,未对工况参数进行系统­梳理,对不同工况参数与能耗­的影响贡献度关系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各类工况特征参数­对

Worldwide

工况的表征程度,在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

Light- duty Test Cycle,WLTC)

基础上重构测试工况,基

AVL- Cruise PHEV

于 软件开展性能仿真,依托某车型开展不同类­型参数的单因子正交试­验,分析各因子能耗灵敏度,选取典型特征参数研究­其对能耗的影响,以期为能量管理策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 理论分析2.1 测试工况分析

我国采用的乘用车测试­工况主要有新欧洲驾驶­循

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 WLTC,

环( 和 其中

NEDC WLTC

属于模态工况,而 属于瞬态工况,更贴近

1实际,测试和评价可信度更高,如图 所示[16-17]。

WLTC

包含低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段,其主要特1

征参数如表 所示,其中平均速度由运行距­离、运行时间决定,平均行驶速度由运行距­离和除怠速外的运行时­间决定。

2.2 参数影响因子分析

行驶工况参数可表征拟­合工况对实际工况的代­表性,参数越多,近似程度越高,但会增加运算量。同时,各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18],为识别各工况参数的影­响因子,引入多元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19]。

主成分分析法是指通过­构造原变量(即工况参数)的一系列线性组合,使各线性组合在相互独­立的前提下,以较少的变量数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变量信息。具体流程为: a. 1

原始数据处理,由表 可得到原始数据 标准化后构建标准矩阵

式中, n为样本数。

b.

求解相关系数矩阵Rp­p:

- Σ n æ Xki Xkj ö = , = 1, 2, …, 2)

Rpp n j P (

k =1式中, P为新变量个数, Xki、Xkj为标准矩阵中的­元素。

c.

矩阵Rpp非负特征值­及对应特征向量可用雅­克

SPSS

比迭代法求解;工程中常采用 软件开展主成分分

2

析,得到主成分方差和方差­贡献率,如表 所示。

d.

选取矩阵Rpp的P个­主成分, P的取值取决于保

2

留的方差贡献率之和是­否满足期望,按照表 绘制碎石

2 4

图如图 所示,前 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工况­的绝大部分信息。

3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与模­式划分3.1 仿真模型搭建

PHEV P2 3

本文研究的 采用 构型,如图 所示。整车

1 400 kg, 1 775 kg, 1L

整备质量为 满载质量为 搭载 汽

5 Automated

油发动 机 、 挡 机 械 式 自 动 变 速 器(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 3.94,

主减速比为 电机

140 N·m, 20 kW,

峰值扭矩为 峰值功率为 动力电池容量

35 A·h, 300 V

为 标称电压 。

AVL-Cruise 4在 中搭建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3.2 整车模式划分

PHEV HEV

较 的电池电量大,可外接充电。处于电

Charge Depleting,CD)

量消耗模式( 时,整车纯电驱动; SOC下降到电池放电­下限时,整车处于电量保持模式

Charge Sustaining,CS), HEV

( 策略与 类似,模式划分如

3

表 所示。

模式识别模块根据油门­踏板或制动踏板开度、车速等信号识别当前状­态,将整车划分成相应主模­式和子模

5

式,驱动主模式划分如图 所示。行车发电模式下,为实现较好的经济性,令发动机工作于经济区­下限,多余功率对电池充电。

4 工况特征参数影响因子­分析4.1 整车性能仿真

WLTC

中超高速段、高速段、中速段、低速段分别对应高速、市郊、干路和支路工况,考虑到单个循环时间过

17

短,通过多个相同工况叠加­的方式构建 个高速工况、

12 13 10 3

个市郊工况、 个干路工况、 个支路工况和 个

WLTC

工况。

60%

仿真条件:电池初始 SOC 为 ,放电下限为

35%,CS 35%~40%,

模式SOC区间为 纯电行驶最高车速

70 km/h 4 1L

为 。仿真结果如表 所示,其中 汽油按

2.19 kW·h ΔSOC

电量折合[20], 为仿真前、后SOC变化值。

4.2 特征参数灵敏度分析

4

由表 可知,燃油消耗量、折合燃油消耗量总体上­与车速正相关,整车在低速工况下倾向­于纯电驱动以应对加、减速工况,中高速工况下倾向于起­动发动机以满足整车大­功率需求。车速对模式切换影响最­大,因此控制策略常以车速­作为模式切换条件,车速越高,发动机参与驱动的时间­和油耗响应的灵敏度相­应增加。

6不同工况下SOC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 所示:干

2 800 s CS

路工况SOC下降最快,第 附近进入 模式,在

37% CD

处波动;支路工况行驶距离较短,整车处于 模式,行程终了时SOC达到­放电下限附近;市郊工况车速较高, SOC下降较慢,行程结束时电量未充分­利用;高速工况整车进入行车­充电模式,行程结束时SOC上升­导致油耗较高。4 6

结合表 和图 可知:电耗量与平均车速成反­比,车速提高后,发动机参与驱动时间较­长,同时为电池充电时间增­加,电机驱动整车时间减少,电耗量相应减少。

ΔSOC

干路工况 最大,但燃油消耗量并非最低,主要原

2 800 s CS

因是整车在第 后进入 模式。考虑到行驶中不能外接­充电,电量增加源自发动机充­电和制动能量回收,因此行程终了时SOC­能否下降至

PHEV

放电下限对 燃油消耗量影响较大,而整车用电或

ΔSOC

用油倾向又与车速强相­关,因此车速可通过 间接影响油耗。

7

加速度可表征驾驶员驾­驶意图,如图 所示。前期为满足整车加速功­率和动力电池充电功率­需求,燃油消耗量上升,中期动力电池参与驱动,燃油消耗量降低,后期因电池容量有限,能耗随加速度增大而持­续上升;平均减速度绝对值与燃­油消耗量关系类似。由平均加速度、平均减速度绝对值与燃­油消耗量响应曲线的非­单调关系可知,加速度与燃油消耗量响­应关系不敏感,另外加速度也受速度间­接影响。

行停比指行车时间与怠­速时间的比值,属于比例类参数,以行停比为例,开展比例类参数与能耗­响应关系

8 8 9

分析,结果如图所示。由图 可知:当行停比小于

14

时,燃油消耗量增加较快;当行停比大于 时,燃油消耗量增加相对平­缓,主要因为前期怠速时间­较长,整车倾向于纯电驱动且­电量消耗不大,燃油消耗量也较低;

9~14

当行停比介于 时,怠速时间变短,虽然纯电驱动但

14,

电耗急剧增加,油耗也相应增加;当行停比大于 整车进入高速或城郊工­况,怠速时间迅速减少,随着车速快速提高,进入行车发电模式,电量减少较少甚至增加,但燃油消耗量持续增加。因行停比与车速和油耗­相耦合且强相关,但与电耗量成非线性关­系,弱相关,因此灵敏度低于车速类­参数。

综上,因低速工况在电量允许­的前提下倾向于纯电驱­动模式,高速工况倾向于混合动­力模式,所以模式识

 ??  ??
 ??  ?? 图1 WLTC、NEDC工况对比
图1 WLTC、NEDC工况对比
 ??  ??
 ??  ??
 ??  ??
 ??  ?? 图 驱动主模式划分
图 驱动主模式划分
 ??  ?? 图 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轴并联构型
图 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轴并联构型
 ??  ?? 表 不同循环工况能耗
表 不同循环工况能耗
 ??  ?? 图 行停比 能耗响应曲线
图 行停比 能耗响应曲线
 ??  ?? 6图 不同工况SOC随时间­变化曲线
6图 不同工况SOC随时间­变化曲线
 ??  ?? 图 加速度 能耗响应曲线
图 加速度 能耗响应曲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