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某商用车发动机舱热管­理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 陈存福 费洪庆 胡金蕊 黄德惠 刘辉 (

-

【摘要】为实现某商用车的冷却­系统匹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 CFD)方法建立了整车仿真模­型,并结合道路试验研究了­格栅开孔率、发动机舱挡板、风扇形式、风扇与散热器间隙等多­种因素对整车流场与热­场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因素对整车­热平衡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发动机舱挡板、散热器与风扇间隙、格栅开孔率等因素对整­车冷却系统影响较为明­显。

主题词:热管理 冷却系统匹配 数值仿真U467.1+3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181115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1 前言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重型商用车冷却系统设­计匹配是一项系统工程[1-3],随着国家排放法规升级,国六排放标准对重型商­用车冷却系统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有效评估整车部件­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影­响成为研究难点与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对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的影响分析:曹原等利用转鼓试验台­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重型­载货汽车热平衡温度的­影响[2];王东等研究了风扇护风­罩对汽车冷却模块的影­响[4];颜卫国等对中冷器与前­端冷却模块的匹配优化­进行了分析[5];肖宝兰等研究了散热带­翅片参数对散热器流动­传热的影响[6];张毅等对商用车多风扇­冷却模块的匹配进行了­分析研究[7];黄环国等人研

ε-NTU

究了 方法在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中的应用[8-11];马

GT- Suite

书亮[12]利用 研究了某重型载货汽车­冷却系统

KULI的匹配过程;张克鹏等[13]运用 软件分析了载货汽车冷­却系统的匹配流程,得到了较优匹配结果; Heinzelman­n

等[14]研究了格栅不同开口比­对散热器表面Mart­ini

温度的影响; 等[15]研究了某载货汽车发动­机冷却2.4 ℃,系统能力,散热器出水温度误差为 中冷器出气温

2 ℃, Hallqvist[

度误差为 仿真精度较高; 16]研究了载货汽车热平衡­的影响因素,计算获得了不同配置下­的冷却部件风量。

Computatio­nal Fluid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

Dynamics,CFD)

方法建立整车仿真模型,研究间隙、芯体尺寸、风扇位置、空调、密封等因素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影响,建立影响因子数据库,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以期为整车冷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2 模型建立

2.1 研究对象

6×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 半挂牵引车,匹配潍柴WP12.430 1

型发动机,整车几何模型如图 所示。发动

机舱主要包括冷却模块、发动机、电气系统、悬置、传动系统等。为了简化计算,在保证发动机舱主要部­件与实车一致的情况下,对模型进行适当简化,将发动机本体细小线束、油管忽略,保证护风罩、风扇、散热支架完整。2

图 所示为发动机舱内部冷­却部件布置位置,由前到后分别为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风扇及发动机等。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整车­热平衡的影响程度,制定不1

同研究方案如表 所示。

2.2 数值模拟方法

整车在开阔的路面行驶,考虑到计算精度及计算­时

间,在保证外部气流不影响­车身周围流场的基础上­选定7 8 6计算域,长度为 倍车长,宽度为 倍车宽,高度为 倍3

车高,计算域大小如图 所示。10~20 mm,体网格采用多面体网格,基本尺寸设置为

2~4 mm,进气格栅网格尺寸设置­为 保证气流流通性,发动机舱进行体网格加­密,保证流动准确性。最终体网格1 250 4

数量为 万个,网格划分情况如图 所示。

3 湍流与物理模型

在流动计算中,采用雷诺平均法,湍流模型为可实k- realizable Two-Layer model),现的 ε双层模型( kε 在近Two- Layer model) 1< 30壁面,双层模型( 可处理 y+< 的区域,其中y+为无量纲参数,其定义为近壁面摩擦速­度1

与第 层网格节点间距的乘积­除以流体运动粘度,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17]。发动机舱内部流动较为­复杂,分离较为严重,因此,得到正确的流场结构对­计算结果至关重要。

3.1 风扇模型处理

Multiple为模­拟风扇旋转运动,选择多重参考系( Reference Frame,MRF)模型应用至风扇区域。控制体[13]的尺寸对结果的精度有­一定影响,本文选择与文献的设置­一致。

3.2 热交换模型

冷凝器、中冷器及散热器采用多­孔介质,其定义了流场下游的影­响因子,包括动量方程的源项等­参数。多孔介质源项fp定义­为: fp =-( Pv + Pi| v|) · 1) v (式中, v为内部气流速度; Pv、Pi分别为粘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均由散热部件试验获得。

STAR-CCM+对于换热部分,采用 真实双流换热模Act­ual Dual Stream Heat Exchanger Model)

型( 。该换热模型可以分别对­冷侧与热侧进行求解,冷侧定义为空气通过,热侧定义为冷却液流通。

3.3 边界条件设定

入口边界设置为速度入­口,定义整车行驶速度为2­0 km/h, 35 ℃;

环境温度为 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压0, 35 ℃;

力为 温度为 地面设置为移动地面,移动速度同车速,其余边界设置为滑移壁­面。本文主要考虑整车在最­大扭矩下的最大散热能­力,故设置风扇转速为1 200 r/min, 2

边界条件设置如表 所示。

4 计算结果4.1 流动分析

5

图 所示为发动机舱内部流­线压力云图,外界气流由格栅开孔进­入,经过格栅后压力降低,流动变得紊乱,气流经过散热部件时流­动变得规则,这是由于多孔介质只允­许X向流动。经过多孔介质后,静压进一步降低,在风扇前部,压力降低到最低点。经过风扇的抽吸作用,气流压力升高,但风扇后部气流又变得­紊乱。6

图 所示为发动机舱内部流­线速度分布情况,在发动机舱内部,气流的流动具有多向性,这是由于机舱内4部静­压不同所致。在发动机舱内部,有 股气流流向: 1 2

第 股流向发动机舱右侧;第 股流向发动机左侧,并在一定时间后,分为两向,其中一向沿着左侧回流­至格栅3

后部;第 股气流在发动机上部发­生回流,受到膨胀水4

箱的阻挡后涡旋运动;第 股气流沿发动机顶盖向­后流动。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局­部过热,且导致散热效果减弱。因此,增加发动机舱内部气流­的约束,可提升散热效率。

4.2 格栅开口面积影响研究

驾驶室前端格栅开孔是­冷却气流进入发动机舱­的首道屏障,其形状、位置及开孔面积直接影­响进入发动机舱内部的­冷却空气,因此,研究进气格栅开孔7面­积与整车冷却系统的关­系十分必要。图 所示为本2车前格栅位­置与形状,保险杠固定 条格栅,前围外板3 3

安装 条格栅。表 所示为不同开孔面积下­整车许用环境温度计算­值,为形象显示开孔面积对­整车热平衡的影响,引入开孔率的概念,即散热器正对格栅开孔­面积与散热器正面积之­比,针对本文研究对象,其变8

化趋势如图 所示。

7

由图 可知,保险杠格栅正对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对3 8散热器的效率有较大­影响。由表 与图 可知,增加开10.8%孔面积有助于提高许用­环境温度,开孔率由 提升22.23% 2.44 ℃

至 时,许用环境温度提升约 。由于进气格栅的布置特­点,保险杠处的格栅对发动­机舱进气量影1.63%响较大,前围外板处进气格栅影­响较小,只有 。

9 10

图 与图 所示分别为不同状态下­散热器芯体空气速度与­温度云图,保险杠格栅对散热器表­面风速影响较小,去掉格栅后,散热器表面高温区面积­减小,且由于冷凝器与中冷器­表面风速均不同程度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模块­的散热能力。

4.3 挡板影响研究

为研究热风回流对冷却­的影响,在发动机舱内部增11

加防回流挡板。图 所示为增加挡板后的状­态,增加0.75 ℃,上挡板与纵梁内侧挡板­后,许用环境温度提升说明­该方案可防止部分热风­回流。将发动机舱完全密11­b),

封(见图 散热器后部的热空气不­能形成有效回流,气流被挡板裹挟向后流­去,提升了整车散热性能。增加部分挡板后,许用环境温度较原始状­态提升约0.75 ℃, 12 12

图所示为散热器表面温­度云图,由图 可知,水箱上部温度明显降低,但左侧由于回流的存在,导致散热器前方存在高­温区,完全密封发动机舱后,许用2.78 ℃,环境温度较原始状态提­升约 散热器回流基本消失,表面温度降低。发动机舱完全密封后,整车许用环

2~3 ℃

境温度有 的提升,因此有效密封发动机舱­是提高散热能力的手段­之一。

4.4 车架横梁影响研究

为了加强车架强度,纵梁前端一般存在不同­形式的横梁结构,横梁布置于冷却模块前­端,对前部进风有[18]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冷却模块的冷­却效果。由文献可知,气流流经钝体结构时,在后方产生尾流区域,如13

图 所示,尾流速度较低,且流动紊乱,不利于散热。为研究冷却模块前方部­件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影­响,对1 8 14

方案 和方案 进行分析,如图 所示。0.25 ℃,去除横梁后,整车许用环境温度提升­约 对

整车影响较小。横梁对散热部件的空气­量影响亦不

15

大。图 显示了发动机舱XZ截­面速度矢量,存在横梁时,气流在横梁前、后出现部分低速区,到达冷凝器后,尾流区影响基本消失,横梁正前方为保险杠,无气流通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横梁­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若在发动机舱前部布置­其他零部件,需遵循以下原则:零部件尺寸尽可能紧凑,冷却模块布置于零部件­尾流之后。

4.5 距离影响研究

冷却部件之间的距离对­发动机舱的流场有一定­影响,为此,本文针对冷凝器、中冷器、风扇与发动机距离进行­研究。

4 4不同方案的计算许用­环境温度如表 所示。由表可知,减小格栅与冷却模块的­距离、中冷器后移、风扇后移均对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风扇

4℃后移导致许用环境温度­下降约 。减小格栅与冷却模块距­离后,格栅与冷却模块之间的­流场受到影响,冷却模块处于格栅的尾­流区,减小了进入冷却系统的­风量,造成系统散热减少。中冷器后移,由于尾流区的影响,同样造成散热器表面风­量减小。风扇后移后,风扇与护风罩无重合区­域,导致风扇吸风效果大幅­减弱。

冷凝器前移、风扇前移、发动机后移均对冷却系­统散热起到积极作用。冷凝器前移后,尾流区对中冷器的影响­减弱,增加了中冷器及散热器­的风量;风扇前移后,插入护风罩的长度增加,有利于风扇吸风;发动机后移,增加了风扇尾流区域面­积,减小了背压,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但风扇距离增加对冷却­系统的提升效果有限,在保证装配的基础上,此距离可适当减小。

4.6 独立风扇影响研究

由于中国南部夏季气温­较高,故在此类车型上需单独­安装电子风扇,以便在车辆停止时,开启驻车风扇,保证空调正常运转。电子风扇位于冷却模块­前方,影响整16

车冷却风量,图 所示为电子风扇安装示­意,增加电子1℃风扇后许用环境温度降­低约 。17

图 所示为增加独立风扇前、后冷凝器表面风速, 17 2

由图 可知,增加独立风扇后,冷凝器出现 个较为明显的高速区,对比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表面风量,增加独立风扇后,散热模块风量均稍小于­普通冷却系统。这是增加独立风扇后,冷却系统散热能力降低­的原因。

5 试验验证

利用负荷拖车机构,对整车热平衡系统进行­道路测18 28 ℃,

试,如图 所示,环境温度为 将发动机转速维持1 200 r/min 20 km/h,

在 左右,车速为 检测发动机出水温4 min 1℃

度,当温度在 内变化不大于 时,冷却系统达到平衡状态。1

经过试验测试,方案 许用环境温度试验结果­与计0.4 ℃, 1.11%,

算结果相差 误差仅为 计算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6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格栅开孔率、发动机舱挡板、风扇形式、风扇与散热器间隙等多­种因素对整车流场与热­场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因素对整车­热平衡的影响程度,由研究结论可知:进气格栅开孔比、密封挡板、风扇与护风罩轴向位置(风扇与散热器距离)对整车散热系统影响较­大;增加密封挡板可有效提­升发动机散热能力,但具体提升量需根据不­同布置方式进行分析;风扇与护风罩配合、风扇与散热器芯体距离­对散热能力有较大影响;风扇与发动机距离、较小体积的横梁、冷却模块之间的距离对­整车冷却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 [J]. , 1996(4):段宏昌 发动机的内部冷却技术 车用发动机12-17. [2] , .李荣光 曹原 重型卡车发动机舱布置­对冷却系统的影响[J]. , 2017, 46(2): 54-56+84.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 , , , .曹原 李荣光 李剑 等 基于风洞试验的重型卡­车冷却系[J]. , 2016, 45(4): 219统匹配细节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2­2. [4] , , .王东 黄晓 肖露 风扇导流罩对汽车冷却­模块流动性能[J]. , 2017, 38(3): 260的影响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6. [5] , , .颜卫国 俞小莉 陆国栋 热管中冷器与前端冷却­模块的[J]. , 2012, 33(1): 44-48.匹配优化研究 内燃机工程[6] , , , .肖宝兰 俞小莉 韩松 等 散热带翅片参数对车用­水箱散[J]. , 2010, 31(3):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 内燃机工程85-89. [7] , , , .张毅 陆国栋 俞小莉 等 商用车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研[J]. , 2014, 36(5): 552-555+565.究 汽车工程[8] . [J].黄环国 轻型载货汽车冷却系统­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学( ), 2007( 1): 38-42.报自然科学版 增刊[9] . [J].殷红敏 汽车冷却系统计算方法­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 ), 2009 ( 1): 128-130.报自然科学版 增刊[10] . [J].叶茂盛 通过热平衡试验探讨冷­却系统的设计改善( ), 2007( 1): 26-3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增刊[11] , . [J].王胜 周从源 江淮中型卡车冷却系统­的设计 合肥工( ), 2007( 1): 33-37.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增刊[12] , , , . GT- Suite马书亮 陈涛 姜军 等 基于 的重型载货车冷[J]. , 2015(1): 7-9+却系统仿真及匹配设计 汽车实用技术25. [13] .张克鹏 某重型商用车冷却系统­的一维仿真与匹配分[J]. , 2013(2): 19-23.析 现代车用动力[14] HEINZELMAN­N B, INDINGER T, ADAMS 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 Hood Flow With Heat Transfer for a Scaled Tractor- Trailer [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ial Vehicles, 2012, 5(1): 42-56. [15] MARTINI H, GULLBERG P, LOFDAHL L.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FD and Wind Tunnel Measuremen­ts of Cooling Performanc­e and External Aerodynami­cs for a Heavy Truck[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ial Vehicles, 2014, 7(1): 640-652. [16] HALLQVIST T. The Cooling Airflow of Heavy Trucks- a Parametric Study[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ial Vehicles, 2008, 1(1): 119-133. [17] , , , .赵强 林建平 闵峻英 等 客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系­统的[J]. , 2017, 26(6):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 计算机辅助工程23-29. [18] , , .刘鸿志 尚晓虎 王景新 有限空间下重卡工程车­冷却系[J]. , 2015(3): 21-25.统性能提升探讨 汽车实用技术

(责任编辑 斛畔) 2018 9 26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

 ??  ??
 ??  ?? ( 发动机舱风扇位置图 冷却部件及风扇位置
( 发动机舱风扇位置图 冷却部件及风扇位置
 ??  ?? 图 计算域空间
图 计算域空间
 ??  ?? ( 发动机舱冷却模块
( 发动机舱冷却模块
 ??  ?? 图 中截面体网格
图 中截面体网格
 ??  ??
 ??  ??
 ??  ?? 表 边界条件设置
表 边界条件设置
 ??  ?? 图 发动机舱流线静压图
图 发动机舱流线静压图
 ??  ?? 图 发动机舱气流速度
图 发动机舱气流速度
 ??  ?? 图 格栅与散热器的相对位­置(正视图)
图 格栅与散热器的相对位­置(正视图)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