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四驱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潘公宇 施雁云 (

- 潘公宇 施雁云

【摘要】为提高四驱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量和避免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根据车辆动力学理论和­ECE法规得到车辆再­生制动系统安全再生制­动区域并分析其限制作­用,结合双电机特性设计了­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MATLAB/Simulink 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相较于并联­控制策略可将回收能量­提高10%,并基于dSPACE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实时性。主题词:四驱电动汽车 安全再生制动区域 双电机工作特性 控制策略TH16;U463.52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191179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1 前言

再生制动可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利用率,增加续驶里程[1]。但由于制动能量只在驱­动轴上回收,因此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需同时考虑车辆驱动情­况及制动系统电液制动­比例的可调性。并联制动的再生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的比例为­固定值[2- 3];串联制动的再生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可协调分­配[4- 5],合理的分配比例有利于­改善整车制动稳定性及­制动效能。在设计再生制动力串联­分配策略时,以往的研究中

ECE多数仅考虑电机­特性、制动强度、 法规、附着系数限

Ⅰ ECE

制和 曲线中的某些部分。刘威[4]等考虑了 法规对前驱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的限制作用,将制动强度划

4

分为 个制动区域,并采取了不同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初亮[6]等虽考虑了电机特性,但是液压制动力依旧按­比

ECE例分配,从而可能导致抱死,且并未考虑 法规的限ECE

制。张振[7]虽然考虑了 法规和电机外特性,但是在不同制动强度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仍为固­定值。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上述限制­条件,得出在不同制动强度下­前、后轴制动力的安全制动­区域,结合双电机特性,探索此安全制动区域的­限制作用和再生制动系­统MATLAB/Simulink在此­区域内的控制策略,并搭建 进行仿真验证。

2 安全再生制动区域及其­限制作用2.1 安全再生制动区域

本文以某四驱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参数1

如表 所示。

Ⅰ安全再生制动区域是在­不同制动强度下, 曲线、ECE f

法规线、横轴和车辆当前行驶路­面线所包围区

1 1域,如图 中阴影部分(闭合曲线OABCO)所示。图中, HJ段为等制动强度线, OA段为前轴驱动电动­汽车在低制动强度下的­制动力分配曲线。在此制动区域下

ECE前、后车轮均未抱死,且满足 法规对前、后轴制动力的要求。

2.2 安全再生制动区域的限­制作用

z= 0.6

分析制动强度 时安全制动区域对再生­制动的f 1限制作用,当前行驶路面 线为图 中BC段。

2.2.1 I

曲线的限制作用

I

曲线上前、后轴即将同时抱死时,制动器制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8- 9]。为使后轴不抱死,前轴制动力最小限值应­为H点所对应的前轴制­动力。当前轴电机制动力小于­H点对应的前轴制动力­时,前轴液压制动力补充不­足部分。

2.2.2 f ECE x轴、线组和 法规的限制作用z= 0.6当制动强度在B点和­C点的制动强度之间,如时,前轴电机制动力不能大­于I点处前轴制动力,否则前轮抱死,而后轴电机制动力若小­于I点的后轴制动z= 0.6力,不足部分将由后轴液压­制动力补充。当 时, HI段为前、后制动力分配安全范围, J点超出范围,因此不可取。A

当制动强度大于 点的制动强度,不大于B点的制z= 0.3

动强度时,例如 时,前电机制动力的最大限­值应小ECE

于 法规线所对应的前轴限­值[10],后轴电机制动力最EC­E 1小限值大于 法规线对应的后轴限值。图 中FG段为再生制动安­全分配范围。O

当制动强度大于 点的制动强度,不大于A点的制z= 0.2

动强度,例如 时,前轴电机最大限值为x­轴前轴制1

动力。图 中DE段为再生制动安­全分配范围。

3 电机、电池特性分析

3.1 基于台架试验的双电机­特性分析

双电机制动系统前、后轴驱动电机均为交流­异步电机,但两电机外特性不相同,所以在再生制动作用时,相同电机转速下将得到­不同的制动转矩,导致电机向电池的需求­功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前、后电机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台架试验,测试了前、后电机在不同转速

2 3下的工作转矩和功率,如图 、图 所示。

式中, Pm为电机需求功率; 为电机转矩; nm为电机转速; ηm为电机效率。

当电机需求转矩较小时,电机效率较低,此时如果只使用前轴进­行能量回收比前、后轴同时进行能量回收­更利于回收能量,因为前轴分配的再生制­动力在电机需求转矩较­小时较后轴多。

3.2 电池特性分析

电池在再生制动时的可­回收功率对再生制动能­量State回收效果­尤为关键。在此根据电池的荷电状­态( of Charge,SOC)计算其电压,并根据电池开路电压和­充、放电内阻计算当前电池­最大充、放电功率。电池荷电状态采用安时­积分法计算得出:

SOC = SOC - C 2)

1 (

i+ i C0 ∫ ηIdt

C= 3) (

式中, SOCi为当前时刻荷­电状态; C、C0分别为电池消耗或­存储的电量、电池容量;为充、放电电流,放电为正, I充电为负; η为电池充、放电效率。

3.3 电机与电池的限制关系

电机和电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当需求电流大于蓄电池­最大充、放电电流时,蓄电池将以最大充、放电电流工作。因此,在电机实际转矩计算中,需按照电池提供给电动­机的可用功率,通过需求功率和需求转­矩的比值计算电动机可­输出的实际转矩。前、后电机各自可输出的实­际转矩通过各自需求转­矩占总需求转矩的比例­分配。

4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4.1 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3

车辆制动时,如出现下面 种情况,再生制动功能不

5 km/h, SOC> 0.9,开启:车速小于 此时电机发电效率低; z> 0.8,

防止电池过充; 即紧急制动。开启再生制动功能后,由制动强度z确定电液­控制策略具体工作过程: a. 0.8如果z处于路面附着­系数与最大制动强度

之间,前、后轴按 曲线分配制动力,前轴制动力首先向电制­动分配,不足部分由液压制动力­补充;

4.2 双电机并联能量回收策­略

使用单电机能量回收策­略与上述策略进行对比­并无意义[2],因此本文设计了双电机­并联能量回收策略,即3∶2,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为 同时电机再生制动力预­50%,

估值为前、后制动力的 用于与本文设计的控制­策b.

如果z小于路面附着系­数,则首先预估制动状EC­E态下所需求的制动力,按照前轴电制动力(考虑 法f

规和 线对前轴制动力的最大­限值)、满足最小前轴液压制动­力限值的初始前轴液压­制动力(使得前轴分配的制Ⅰ

动力满足 曲线对前轴制动力的最­小限值)、后轴电制Ⅰ

动力(考虑 曲线对后轴制动力的最­大限值)、初始后轴ECE f液压制动力(后轴分配的制动力满足 法规和 线的最小限值)、前轴液压制动力、后轴液压制动力的顺序­进行最后分配,在保证前、后轴制动力在安全制动­范围内分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电机回­收制动能量。

4 4再生制动控制流程如­图 所示。图 中, V为车速, zmax为开启再生制­动时的最大制动强度[11], μ为路面附着系数, Ffm、Frm、Ffh、Frh分别为前、后轴电机制动力和前、后轴液压制动力, Ff_ motor、Fr_ motor分别为前、后电机能够提供的制动­力, Ffh( 0)、Frh( 0)、Ffh( 1)、Frh( 1)分别为初始前、后轴液压制动力和前、后电机制动力分配完成­后再进行分配的前、后液压制动力, Ff_ I、Fr_ I、Ffece_ z、Frece_ z、Ffroad_ u、Frroad_ u分别Ⅰ

为某一制动强度z下, 曲线对前后轴制动力的­限值、ECE f线对前后轴制动力的­限值、线对于前后轴制动力的­限值, Fneed为需求制动­力。略进行对比验证。

5 仿真分析与验证5.1 仿真模型建立

为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对测试车辆进行离线仿

1,

真。整车参数见表 建立四驱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如5 6图 所示,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如图所示。

后向仿真模型首先根据­运转循环要求,计算需求力和转速,预估再生制动力需求后­经变速机构、电动机模块、蓄电池模块,得到蓄电池实际能够提­供的功率,由电动机转化为可输出­的电制动力,最后计算前、后电制动力和前、后摩擦制动力。

5.2 仿真结果分析

5.2.1

单次制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0.7 60 km/h设路面附着系数为 、制动起始车速为 、0.6,

电池初始SOC为 不同制动强度条件下的­仿真结果7 8

如图 、图 所示。根据仿真结果可得不同­制动强度下单次制动时,基

2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如表 所示。z= 0.1 0.604[以往的研究中, 时,制动结束后SOC为 1], 0.605,

而本文制动结束时SO­C为 说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在低制动强度下回­收较多的制动能量。z= 0.75 0.7,

当 时,制动强度大于路面附着­系数 同时

0.8,小于再生制动关闭临界­制动强度 虽仍可回收能量,但由于制动强度过大,车速迅速减小,电机低速时发电

z= 0.9功率较低导致能量回­收率减小。当 时,不进行能量回收。5.2.2 NEDC

工况仿真分析

9 NEDC 2 780 s,如图 所示, 包括 种工况:市区工况共

4 780 s包括 组加速、维持速度、减速和停止段;循环 后为市郊工况,其车速高于市区工况。

NEDC

本文在 工况下进行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和双电机并联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如10~ 14

图 图 所示。10 11

由图 和图 可知:在制动与驱动工况下,由于后轴电机的额定转­矩和峰值功率较前轴电­机大,驱动时后轴电机提供的­驱动力较大;制动时,前轴再生制动力有时较­后轴大,这是为确保制动安全,后轴制动力被

限制在 曲线以下,而由于前轴制动力首先­进行分配,因此前轴电机特性得到­了较好利用,也避免了前轮抱死,且制动过程仍有一部分­制动力为液压制动力,其保

ECE fⅠ证了前、后轴制动力满足 法规、线、 曲线的限制要求。12 13

由图 和图 可知,双电机并联策略下前、后轴都没有充分利用电­动机的再生制动能力,电机制动力所占比重较­小。

14

由图 可知,双电机并联策略比双电­机特性控制策略制动时­回收能量少,使得最终双电机特性控­制策略所剩电池电量大。61.2%,双电机特性控制策略能­量回收率为 而双电51.2%,机并联策略能量回收率­为 虽然有两个电机进行再­生制动的能量回收,但是并联双电机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仍小于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能量回收率,因此所设计的控制策略­回收的制动能量较高。

5.3 dSPACE硬件在环­仿真验证

为了验证控制策略的实­时性,需进行硬件在环仿真d­SPACE MATLAB/Simulink

验证。基于 和 搭建实时仿3 Simulink真平­台,主要由 个部分构成:基于 的整车模dSPACE­型;包含软、硬件环境的 实时仿真系统,硬件环I/O

境包括控制器和 接口,软件环境包括实时接口­Real- Time Interface,RTI) ControlDes­k;

( 和 人机交互装PC 15

置 监视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如图 所示。

ControlDes­k

界面可修改整车与仿真­参数,并观测参dSPACE,数值,将当前 SOC、制动强度及车速输入 由dSPACE

中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计算前、后轴电液制动Simu­link

力,并输入到 整车模型中,最终可得到车辆SOC­变化情况与电液制动力­的实际值。

5.4 dSPACE实时仿真­验证结果

0.4,仿真工况为单次制动,制动强度为 制动初始车60 km/h, 0.6

速为 初始SOC为 。为分析离线仿真与实时­16仿真的实时性差异,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所示。

16

由图 可知,离线仿真与实时硬件在­环仿真结果dSPAC­E基本吻合,说明控制策略在 中进行仿真是有效的,并且控制策略满足实时­性要求。

6 结束语

ECE本文考虑双电机­特性、车辆动力学理论、 制动法规和路面附着条­件,设计了一种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考虑不同制动强度、电池SOC、路面附着系数对前、后轴电液制动力进行分­步分配。该策略充分利用双电机­特性,在分配前轴电制动力后,最大限度地为后轴电制­动力留有分配空间。通过与双电机并联策略­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双电机特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同

dSPACE

时基于 进行实时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实­时性。

参考文献

[1] XIAO B Y, LU H Z, WANG H L, et al. Enhanced Regenerati­ve Braking Strateg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Analysis[J]. Energies, 2017, 10(11): 1870-1875. [2] , , , .严运兵 章健宇 许小伟 等 双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再­生制[J]. , 2019(6): 1-7.动控制策略研究 汽车技术[3] , , , .朱波 张靖岩 张农 等 基于电动汽车制动效能­一致性的[J]. , 2019, 9(5):并联式制动能量回收控­制 汽车工程学报342-351. [4] , , , .刘威 祁宏钟 刘新田 等 纯电动汽车串联式再生­制动控[J]. , 2019, 37(1): 70-73+77.制策略建模与仿真 轻工机械[5] , , .杨喜峰 王耀南 刘东奇 增程式电动汽车串联再­生制动[J]. , 2018, 25(2): 238-244.控制策略 控制工程[6] , , , .初亮 何强 富子丞 等 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J]. , 2016, 6(4): 244-251.究 汽车工程学报[7] . ECE张振 基于 法规的纯电动汽车能效­优化制动力分配[J]. , 2019, 25(4): 8-13.策略 机电一体化[8] . [M]. : , 2009: 69余志生 汽车理论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97. [9] , . [J].刘志强 过学迅 纯电动汽车电液复合再­生制动控制( ), 2011, 42(9): 2687-2691.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 , , .郭金刚 王军平 曹秉刚 电动车最大化能量回收­制动力[J]. , 2008(5): 607-611.分配策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1] , , , .郭金刚 董昊轩 盛伟辉 等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J]. ( ), 2018,收最优控制策略 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9(2): 132-138. (责任编辑 斛畔) 2019 11 19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

 ??  ??
 ??  ??
 ??  ?? 图 制动力分配控制流程
图 制动力分配控制流程
 ??  ?? 图 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
图 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
 ??  ?? 图 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图 基于双电机特性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
 ??  ??
 ??  ??
 ??  ?? 图实时仿真验证平台
图实时仿真验证平台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