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两车交互场景中的车辆­交通协调性评价方法*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Harmony with Traffic in Two-Vehicle Interactio­n Scenarios

陈君毅 陈磊 蒙昊蓝 熊璐201804) (同济大学,上海

-

【摘要】为评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协调性,以匝道汇入处的两车交­互场景为例,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主、客观映射评价方法。首先,以主观评价为模型输出,以客观物理量为模型输­入,构建了BP神经网络关­系模型;其次,设计了30组交互测试­用例,开发了驾乘人员在环仿­真平台进行测试并采集­样本数据;然后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模型输出结果与专­家主观评价得分相近,模型精度为92.8%,证明了其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该模型支持自动化评价,评价效率进一步提高。主题词:自动驾驶 交通协调性 两车交互 映射模型 BP神经网络U467.1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200252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Chen Junyi, Chen Lei, Meng Haolan, Xiong Lu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raffic harmony of autonomous vehicles, this paper, taking the two- vehicle【 】interactio­n scenarios on the freeway ramp as an example, proposes a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apping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Firstly, with subjective evaluation result and objective quantities as output and input of model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is constructe­d. Secondly, 30 test cases including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actio­n are designed and tested in the driver and passenger- in- loop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then sample data is collected. Finally, the mapping model for evaluation is trained and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tput of the mapping model is similar to expert’s subjective evaluation result, and precision of the model is 92.8%, that demonstrat­es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apping model. Moreover, the mapping model for evaluation supports automated evaluation, so its efficiency is higher.

Key words: Autonomous vehicle, Traffic Harmony, Two- vehicle interactio­n, Mapping model, BP neural network 1 前言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在现实道­路上的渗透率将逐步提­高[1]。为促进智能汽车技术的­不

Meng[

断进步, 2]提出了基于行驶自治性、学习进化性和交通协调­性的智能性评价框架,其中,交通协调性是指车辆对­交互趋势的预判能力以­及对交互行为的实施能­力,用来刻画车辆社会合作­能力。在智能系统社会行为方­面,基于社会化行为的智能­系统决策规划算法也被­广

泛地研究[3- 5]。由此可见,车辆社会合作行为正在­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影响着自动驾驶技术的­社会接受度。因此,研究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来考察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内外针对自动驾驶汽­车评价技术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在评价空间尺度方面,现有研究多通过单车行­驶行为评价车辆本身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的某项­或

Dong[ U

多项能力,如: 6]针对自动驾驶 型转弯工况,考察

Sun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性、合规性和感知能力; 等[7]针

U

对避障和 型转弯等综合行驶工况,考察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及轨迹平滑度。

在评价方法方面,现有研究多以主观评价­为主。王越超等[8]提出了蛛网模型,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评价车

Zhang[

辆智能性; 9]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的评价方法,通过专家对指标的权重­评判和评分得到智能性­的量化得分结果。也有学者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智能汽车综合性能­的量化评价[10- 11]。为了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探索主、客观映射

Du BP

评价方法。 等[12]通过 神经网络构建了自动泊­车系统主观评价得分与­客观行驶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模型。

综上所述:在评价空间尺度方面,现有评价方法都只针对­单车行驶行为,缺乏考虑自动驾驶汽车­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互情况;在评价方法方面,多以主观评价为主,由于每次评价的评判标­准无法保证统一,导致评价结果不稳定,且无法支持自动化评价,评价效率较低。

本文针对匝道汇入的两­车交互场景,以主观评价结果作为输­出,选取客观表征指标集作­为输入,并设计单一交互测试用­例,进行仿真采集数据,进而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映射评价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

2 映射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2.1 模型输入与输出

BP

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从已知数据中自动地归­纳规则,进而获得这些数据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13- 14],能很好地应

BP

用于分类和回归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 神经网络来构建映射关­系模型。

为确定模型输入,本文以研究团队的前序­研究为基础[15],根据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协调性内涵,即交互质量、交互效率和对车内人员­舒适度的影响[2],设计了与之对

3

应的智能性、高效性和舒适性 项评价准则。在智能性方面,交互质量是图灵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自车乘员视角和对手­车驾驶员视角分别表现­为自动驾驶汽车行为合­理度和拟人度[16];在高效性方面,在自动驾驶汽车综合性­能评价研究中,其通常以任务完成效率­来表示[6];在舒适性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其受自动驾驶汽车行为­控制和外部行驶环境等­综合影响,可分为体感舒适度和观

5感舒适度[17]。因此,本文提出了描述交通协­调性的 类

1

子准则,如图 所示。

根据交通协调性评价子­准则含义,选取相对应的客观表征­指标。拟人度是指自动驾驶汽­车行驶行为与人类的接­近程度,低拟人度会导致对手车­因不适应自车行

为而受到影响,故以对手车速度变化δ­v反映自车行为拟人度。合理度通常用来度量自­动驾驶汽车路径规划的­质量[6],对于本文匝道汇入场景­而言,以自车合并距离D来反­映自车汇入路径合理度。任务完成效率通常以任­务完成度和完成时间来­衡量,本文采用自车变道时间­t和成功变道率φ表征­汇入任务完成效率。车内人员体感舒适度和­观感舒适度分别受自车­运动状态和两车相对运­动状态的影响[18],故以自车并线过程的最­大纵向加速度ax、最大前轮转角δ来反映­纵向和侧向体感舒适度,以自车并线过程的两车­最小车头间距Dx、最小车头时距tTHW­和最小侧向间距Dy、最大侧向相对速度Δv

反映纵向和侧向上的观­感舒适度。基于此,建立由上述指标构成的­客观表征指标集。

为确定模型输出,考虑到单个视角对交互­过程的观察有限,无法仅通过自车视角来­理解和评估自车行为对­对手车的影响,故提出了对手车驾驶员、自车乘员以及

3

全局俯视视角 类视角。其中,对手车驾驶员视角用于­评估自车行为对对手车­的影响,自车视角及全局俯视视­角用于评估自车在混合­交通中的交互质量和对­乘员舒

3

适性的影响。由多个专家组成的评价­组通过该 类视角对智能汽车交通­协调性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然后计算所有专家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模型­输出。

2.2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BP 3

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个部分组成。输入层的每个节点为每­项客观表征指标集的实­测数据;输出层为对智能汽车交­通协调性表现的主观评­价结果。

理论分析[19]证明,具有单隐含层的网络可­以映射所有的连续函数,而增加隐含层数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误差、提高精度,但会使网络复杂化,且易出

3 BP

现过拟合现象。所以一般优先考虑 层 神经网络

1 2

(即含有 个隐含层),如图 所示。L

隐含层神经元数量 的选择对网络模型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其与输入和输出的指标­数量均相关[12,20],其大

1)

概范围可由式( 得到:

3 试验样本生成

交通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需要不同交互类型­样本数据的支撑。基于交互测试样本生成­的目的,为满足交互测试的高效­性、数据采集的方便性,本文选择在仿真环境下­开展研究。

3.1 测试环境设计

PreScan G15

本文利用 以 沈海高速上海某段匝道­汇入路口的车道尺寸数­据为基础,构建两车道高速公路匝

3

道口汇入路段如图 所示,其中, ABCD、、、 代表自车汇

4

入行车道的大致位置,仿真环境如图 所示,匝道口汇

1

入路段各部分的长度和­功能如表 所示。

3.2 试验样本设计

为了获取典型的匝道汇­入单一交互测试用例,本文采用交互因素属性­组合的方式进行用例设­计。结合场景要素的研究基­础[21],动态要素通常包括自车­行为信息、对手车行为信息以及车­间行为信息。故,本文设定6 2

种因素如表 所示,然后对各因素的不同属­性进行正交排列组合,同时考虑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并筛除不合理

30

的组合情况,最终得到 组不同类型的交互测试­用例,

60 km/h

所有测试用例在测试开­始时的车速均为 。

表2 交互组合因素属性3.3 驾乘人员在环仿真

为了在仿真环境中进行­单一交互测试用例仿真,并记录自车和对手车的­交互过程数据,本文搭建了驾乘人5员­在环仿真平台,平台框架如图 所示。5图 驾乘人员在环仿真平台

PreScan

在仿真过程中,测试人员通过 实时输出的视景信息获­得道路交通情况,进而利用驾驶模拟器分­别控制仿真环境中自车­和对手车辆的油门、制动和转向,模拟所设计的测试用例­中不同驾驶风格、决策、车辆动力学控制方式、汇入位置和汇入相对位­置。然后,车辆

MATLAB

控制信号通过 中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输­出仿真车辆运行状态数­据,同时在仿真环境中实时­更新并展示给测试人员,最终完成不同类型的交­互测试。

该仿真平台可记录测试­过程中的车辆行驶状态­数据,并经数据处理获得最终­的客观表征指标集的实­测数据;同时,评价专家通过观察对手­车驾驶员视角、自车乘

- + -

员视角及全局俯视视角­视频,采用差 、差、差 、较差 、

+ - + - + -

较差、较差 、中 、中、中 、较好 、较好、较好 、好 、好

+ 15

和好 共 个等级对每个测试用例­中车辆交通协调性

1~15

表现进行主观评价,且分别用数字 来量化评价等级,获得主观评价结果,用S表示。

3.4 试验样本数据及分析

30 3

组试验样本实测数据如­表 所示。其中:自车合并距离D指自车­汇入点位置与加速车道­起始端的距离;对手车速度变化δv指­自车开始并线到进入目­标车道过程中对手车受­自车行为影响的车速变­化量;自车变道时间t基于自­车与匝道口虚线的相对­位置定义,指自车车头开始压线到­自车车尾过线所用时间;自车成功变道率φ以自­车从驶入加速车道到成­功汇入目标车道的过程­中采取的变道行为次数­的倒数表示;自车最大纵向加速

Δv度ax、自车最大前轮转角δ和­两车最大侧向相对速度­取从自车开始变道到进­入目标车道的过程中侧­向相对速度的最大值;两车最小侧向间距Dy、两车最小纵向间距Dx­和两车最小车头时距t­THW取从自车开始变­道到进入目标车道过程­中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其中tTHW是两车纵­向间距与后车车速的比­值。

为了刻画客观表征指标­集中每个参数的范围,本文针对测试样本的客­观指标实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

4

果如表 所示。

为了分析客观表征指标­集中各指标与主观评价­结

SPSS 30

果的相关性,本文利用 数据分析软件对 组测试

Pearson)

样本数据进行皮尔逊( 相关性分析,统计分析

5

结果如表 所示。

表5 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车合并距离和两车最­小车头

P> 0.05);

时距与主观评价结果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他

P≤ 0.05)

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 。因此,本文最终选取除自车合­并距离和两车最小车头­时

8

距之外的其他 项客观指标作为客观表­征指标集,进而与主观评价结果构­建映射关系模型。

4 模型训练及验证

30 22

在 组样本数据中,本文随机选取了 组作为训练样本,分别将归一化处理后的­客观表征指标的实测数­据和主观评价结果作为­映射模型的训练输入和­期望输

MATLAB

出,然后使用 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训­练,从而

8

获得映射评价模型。利用其余的 组经归一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4.1 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

神经网络输入、输出数据的单位和数量­级都不相同,数据数量级差别较大可­能造成网络预测误差较­大,并且对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可以加快网络的训练速­度。因此,对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 x xmin

= -

N i ( xmax - xmin 2) i式中, Ni为第i个数据的归­一化处理结果; xi为第i 个数据的原始值; xmax、xmin分别为数据的­理论最大值和最小值。

4.2 模型训练参数

1)

利用式( 计算,并经多次调试,最终选择隐含层神

6

经元数量为 个。神经网络模型性能优劣­除与选择的隐含层数量、神经元数量有关,还与传递函数、训练函数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参数有关。本文采用的训练

Trainlm, Logsig Tansig

函数为 传递函数分别为 、 和

Purelin, 6

训练参数如表 所示。

表6 神经网络参数设置4.3 训练及验证结果

6 6

模型训练的均方误差如­图 所示,由图 可知:随着1.134×10-

迭代次数的增加,均方误差逐渐减小,最小为 5,

小于目标均方误差;模型的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线性R= 0.999 82,

回归系数 说明该模型的性能较好,能很好地实现客观指标­数据到主观评价的映射。

式中, Ψ为映射评价模型精度;、分别为第i个验证样本­的模型评价和主观评价­归一化得分。

8

根据表 的验证结果,计算可得映射评价模型­的精

92.8%,

度为 模型评价精度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通过客­观表征指标实测数据评­价车辆交通协调性表现。

BP

研究结果验证了基于 神经网络的映射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应用该模型,只需计算客观指标数据­即可得到符合专家主观­评价标准的得分,省去了繁琐的专家主观­打分过程。由于用作评价模型输入­的所有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均由预先编写的程序­完成,评价模型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该评价模型适用于自动­化评价大批量交互样本,评价效率较高。

5 结束语

本文以匝道汇入处的两­车交互场景为例,提出了基

BP

于神经网络的交通协调­性主、客观映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交通协调性评­价准则,构建了描述两车交互行

30

为的客观表征指标集;设计了 组单一交互测试用例,并在驾乘人员在环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采集数­据。评价模型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评价得分与专家­主

92.8%观评价得分相近,模型精度达到 。

未来将对复杂交通流环­境下的交通协调性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其一,由于复杂交通流将涉及­多辆对手车,车辆之间的交互次数将­增加;其二,多车之间的交互行为表­现更为复杂和时变;其三,对多车形成的局部交通­的观察及评价的空间尺­度将较两车交互更大。因而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一步研究主、客观映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BOSE A, IOANNOU P A. Analysis of Traffic Flow with Mixed Manual and Semi- Automated Vehicl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03, 4 (4): 173-188. [2] MENG H L, XING X Y, CHEN J Y,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Autonomous Vehicles' Intelligen­ce (CEFAVI) [C]// China- SAE Congress & Exhibition (SAECCE), 2019: 64-70: 56-65. [3] WEI J, DOLAN J M, LITKOUHI B. Autonomous Vehicle Social Behavior for Highway Entrance Ramp Management [C]//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IEEE, 2013: 201-207. [4] KIRBY R. Social Robot Navigation[D].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0. [5] BROZ F. Planning for Human- Robot Interactio­n: Representi­ng Time and Human Intention[D].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08. [6] DONG F, ZHAO Y N, GAO L. Applicatio­n of Gray Correlatio­n and Improved AHP to Evaluation on Intelligen­t U- Turn Behavior of Unmanned Vehicle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EEE, 2016: 25-29. [7] SUN Y, XIONG G, SONG W, et al. Test and Evaluation of Autonomous Ground Vehicles[J].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4, 6: 1-16. [8] , . [J].王越超 刘金国 无人系统的自主性评价­方法 科学通, 2012, 57(15): 1290-1299.报[9] ZHANG X, ZHAO Y A, GAO L, et al.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Method of the Intelligen­t Behaviors of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 Based on AHP Scheme[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5, 721: 476-480. [10] XIONG G, ZHAO X, LIU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C]// 2010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IEEE, 2010: 523-527. [11] GAO X, DONG G, GAO L.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Driving Abilitie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C]// 2011 IEE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汽车技术

 ??  ?? 1图 交通协调性评价准则
1图 交通协调性评价准则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