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轮荷转移条件下前束值­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劳俊 谢伟忠 刘梦岩 何家兴 王瑞林 (

-

劳俊 谢伟忠 刘梦岩 何家兴 王瑞林51143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

【摘要】通过对整车在转弯工况­下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考虑轮荷转移的简化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分析了车辆静态前、后轮前束值对操纵稳定­性中不足转向度的影响­机理,采用ADAMS仿真软­件量化前束值对稳态及­瞬态性能指标的影响。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并对前、后轮前束值的影响敏感­度进行量化分析和机理­解释。主题词:操纵稳定性 前束值 不足转向度 轮荷转移U461.1;U461.6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200008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Effect Analysis of Toe-in Value on Handling Stability Based on Wheel Load Transfer

Lao Jun, Xie Weizhong, Liu Mengyan, He Jiaxing, Wang Ruilin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Automo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Guangzhou 511434)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vehicle in turning condi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implified 2 DOF handling stability model considerin­g wheel load transfer,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front and rear toe- in values on the handling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is analyzed in static condition. ADAMS simulation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toe- in value on the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tested and verified, and the influence sensitivit­y of front and rear wheel toe- in value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the mechanism is explained. Key words: Handling stability, Toe-in value, Understeer gradient, Wheel load transfer

1 前言

车辆转向过程中,其响应需符合驾驶员的­意愿。出现响应慢、稳定性差等问题时,通常从转向系统、悬

K&C

架系统 和轮胎等方面进行分析。而车轮前束值常被认为­与车辆跑偏、轮胎磨耗关系较大[1]。左、右轮相等的前束值产生­的侧向力能相互抵消,因此前束值常被忽略[2-3],有涉及前束的研究,但因未建立参数化的数­学模型以及缺少轮胎侧­偏刚度与垂直载荷间关­系的描述,所以均无法准确解释机­理[4- 5]。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内、外轮存在轮荷转移[6],而对应的轮胎侧偏刚度­也因轮荷的变化而产生­左、右差异,形成某方向的侧向力,从而影响整车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的变化,最终影响整车操纵稳定­性。

本文从轴荷转移的角度­定量分析车辆前束角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参数化的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从机理上解释前束值与­操纵稳定性指标间的关­系,得出定量的敏感度系数,并通过仿真和试验进行­验证。

2 前束值影响机理分析2.1 线性二自由度模型

对某线性二自由度简化­车辆模型进行研究[7]。分析过程中,忽略转向系统的影响,直接以前轮转角作为输­入,忽略悬架的作用,认为汽车车厢只作平行­于地面的X平面运动。在本文特定仿真与试验­设计下,汽车沿 轴的速度u视为不变,忽略轮荷转移造成的侧­偏力影响和外倾侧向力、轮胎回正力矩、轮胎锥度力、路面斜度等的Y Z影响。因此,上述系统只有沿 轴的侧向运动以及绕

2

轴(以质心为原点)的横摆运动 个自由度。前、后轮的

1

侧向受力关系如图 所示。

沿车辆侧向( Y向)建立力的平衡方程:

m( uωr + v̇)= FF + FR 1) (式中, m为整车质量; ωr 为摆臂角速度; v̇

为侧向加速度; FF 、FR分别为前、后轮侧偏力。

. 2)

I ωr = aFF - bFR ( z式中, I 为整车沿质心横摆方向­的转动惯量;、ab分别z为质心到前、后轴的距离。

轮胎的侧偏力表达式为:

FF = k1α1, FR = k2α2 3)

(式中, α1 、α2 分别为前、后轮的侧偏角; k1 、k2 分别为前、后轮的等效侧偏刚度。车轮实际的侧偏角由轮­胎侧偏角与悬架侧偏角­组

2a 2b 2c

成,如图 所示。如图 、图 所示,在悬架的作用下,

Toe out)

前、后轮的转向角分别出现­负前束( 和正前束

Toe in),

( 对前、后轮的实际侧偏刚度造­成影响,等效侧偏倍率分别为C­1和C2[ 8-9]:

1 1

C1 = 4)

1- ( τrf C2 = 1- k′ 2( τrr + τlr - τmr) ( k + τlf + τmf) ,

等效侧偏刚度为: k1 = C1k , k2

= C2k′ 2 5)

(式中, k 、k′分别为前、后轴实测轮胎侧偏刚度; τrf 、

2 τrr 分别为0.4g

侧向加速度下前、后轴反向轮胎前束角; τlf 、τlr分别为前、后轴同向侧向力前束角; τmf 、τmr 分别为前、后轴同向回正力矩前束­角(假定轮胎拖距为

30 mm) K&C

。以上悬架参数均通过 仿真或测量取得。

前、后轮侧偏角分别为: 6)

α1 = β + aωr u -δ , α2 = β - bωr ( u

= v/

式中, β u为质心的侧偏角; δ为前轮转角。整理后得到二自由度汽­车运动微分方程为: ( k1 + k2) β + 1 ( ak1 u - bk2) ωr - k1δ = m(v̇ + uωr) ( 7) ( ( ak1 - bk2) β + 1 a2k1 r u + b2k2) ωr - ak1δ = I ω̇ ( 8) z稳态时,横摆角速度ωr为定值,此时 v̇ = 0 .

, ωr = 0

7) 8)

代入式( 、式( 得: ( k1 + k2) β + 1 ( ak1 u - bk2) ωr - k1δ = muωr 9)

( ( ak1 - bk2) β + 1 ( a2k1 u′ + b2k2) ωr - ak1δ = 0 10)

1

ay= uωr

此时整车侧向加速度为 ,将两式联立消去

β,可求得稳态不足转向度­为:

1

′ δ ö =δ (1+ Ku2)

B = 11) ( 1 a uωr u2

y s

m a -b

式中, K= B2 ( )为稳定性因数; B为轴距。

k2 k1

但前轮转角在试验中难­以测量,故测量转向盘转角δs­w。转向盘不足转向度为: ö ö

δ =δ ·λ 12) ÷ ( a a ø

y sw y s

式中, λ为转向盘与前轮间的­转向传动比。通过该模型可计算未考­虑前束作用时的不足转­向

A SUV B

度。例如,采用某款轿车 与某 车 的整车参数进

1

行计算,如表 所示,其中, H为质心高度, tF、tR分别为前、后轮单边前束角, L为整车轴距。

A B

分别计算得出车辆 和 前轴C1分别为 0.74%

、0.73%, C2 103% 102% 12)

分别为 、 。因此,通过式( 可

A B

求得车辆 和 的转向盘端的不足转向­度分别为

24.62 (°)/ 25.18 (°)/ g、 g。以上模型虽表征了车辆­的稳态响应状态,前、后轮都采用单轮进行简­化,因此前束角均被抵消,而且没有考虑轮荷转移­的情况。如需考虑前束角的影响,前、后轮必须考虑双轮,且需考虑轮荷转移。

2.2 改进后的线性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

A

轮胎侧偏刚度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车辆 轮胎采用六分力测试设­备在滚动状态下测得不­同垂向载荷3

下侧偏角与侧偏力关系­曲线,如图 所示。通过二次三项式拟合近­似表达垂向载荷与侧偏­刚度的关系,以左前轮侧偏刚度k′为例:

FL

Ct1(mFL g) k′ = 2 + (

FL Ct2( mFLg)+ Ct3 13)式中, Ct1、Ct2、Ct3分别为二次三项­式的拟合系数; mFL为左前轮轮荷质­量。在以上二自由度模型以­及轮胎载荷与刚度的拟­合公式基础上对汽车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以下前提:前轮左、右转角一致,前束绝对值一致;只考虑轮荷转移,不

5

考虑侧倾,如图 所示;前、后轴的质心高度、轮距、侧向加速度、胎压均一致;侧偏刚度为线性,随载荷的变化也

6

拟合为二次三项式非线­性。模型如图 所示。因左、右轮转角相同,通过受力分析,有: k1 = kFL + kFR , k2

= kRL + kRR 14) (式中, kFL、kFR、kRL、kRR分别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轮侧偏刚度。

侧倾方向的平衡方程为:

12(

mFa H = mFL - mFR) gL, mF =(mFL mFR) 15)

+ ( y

12(

mRa H = mRL - mRR) gL, mR =(mRL mRR) 16)

+ ( y式中, a 为侧向加速度; mF、mR分别为前、后轴荷质量; y mFR、mRL、mRR分别为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轮荷质量。以左前轮为例,单个车轮的侧偏力为:

FFL = kFLα1 = k′ FLC1α1 17) (

=(Ct1(mFL g) Ct2( mFLg)+ Ct3)C1α1

2 +

以前轮为例,可得等效侧偏刚度关系­为:

( Ct1( mFg)+ Ct2)C1a H(mFL mFR)

- 18) ( kFL - kFR)= y (

L

二自由度微分方程改进­为:

( kFL - kFR) tF +(kRL kRR)tR

- +( k1 + k2) β +

19)

1 (

u ( ak1 - bk2) ωr - k1δ = m(v̇ uωr)

+ a( kFL - kFR) tF - b(kRL kRR)tR

- +( ak1 - bk2) β + (

1 a2k1 r

u + b2k2) ωr - ak1δ = I ω̇ 20) z稳态时,横摆角速度ωr为定值,此时 v̇ = 0

, ω̇ = 0

r

以此代入得:

( kFL - kFR) tF +(kRL kRR)tR

- +( k1 + k2) β + 21)

1 ( (

u ak1 - bk2) ωr - k1δ = muωr a( kFL - kFR) tF - b(kRL kRR)tR

- +( ak1 - bk2) β +

22) (

1 ( a2k1 u + b2k2) ωr - ak1δ = 0 β

将两式联立消去 ,可求得稳态下不足转向­度为:

( 1+ Ku2)

B

δ ö =δ = + a uωr u2

y s 23) (

æ ( kFL - kFR) tF ( kRL - kRR) tR ö 1 - ç ÷ k1 k2 uωr ay=uωr, 18) :

此时 利用式( 可得

( 1+ Ku2) δ æ ( Ct1( mFg)+ Ct2)mF

B ö + a = u2 tF - k y 24)

s (

( Ct1( mRg)+ Ct2)mR ö k′ tR

2

24)

由式( 可知,前束对不足转向度的影­响量与tF和tR前的­系数相关,将此系数称为敏感度系­数TTH。 与 、L、、、、、mF mR Ct1 Ct2 k、k′有关,与C1、C2无关。

2因侧偏刚度为负值,所以当前轮单边前束t­F负向绝Toe in),

对值增加时( 不足转向度会下降,车辆趋向转向过度;后轮单边前束 tR 负向绝对值增加时( Toe in),

不足转向度会上升,车辆趋向转向不足。

A B Ct1=- 1.692 6×10- N · (°)-已知车辆 和 的 5 1 , Ct2= 0.329 9 (°)- 1

1,参考表 中的参数,计算可得不足转向2

度和敏感度系数如表 所示。考虑前束作用后,不足转向度有所提升。后悬架的B A B敏感度系数T较高。车辆 较车辆 敏感,与车辆 质

心较高有强相关性。

3 仿真分析3.1 仿真模型与工况

3.1.1

仿真模型

ADAMS-CAR 7

采用 模块进行分析,如图 所示,前、

A B

后悬架按已有产品车辆 和车辆 进行搭建,均为前麦

2 1

弗逊式、后四连杆式,车身为刚体,按前排 人,后排 人

PAC

进行配重。轮胎模型为 模型,采用在六分力测试

3)

设备上获得的纯侧偏力(见图 、纯纵向滑移力、接地

/ /

水平面扭转刚度、接地水平面垂向侧向纵­向的刚度、斜置滚动侧向力等曲线­拟合取得。3.1.2

仿真工况

40 m

稳态回转工况:车辆行驶在半径为 的轨迹圆上,起步后缓慢而均匀地加­速(侧向加速度增量不大于

0.2 m/s3),

同时调整转向盘使车辆­保持在固定的半径轨′

1

±0.5 m),

迹圆上,半径允许公差为 直到车辆不能保持在

15 Hz,

圆周上行驶为止。数据处理:截止频率为 将单个

0~0.4g

方向 下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并求得算术平均值后得­到车辆线性范围内的转­向盘转角梯度,即不足转向度。本文二自由度模型中采­用车轮转角梯度′

1

进行分析,但考虑实车试验难度,采用转向盘转角梯度替­代分析。此时,转向盘转角与车轮转角­间近似恒定地相差转向­系统的传动比倍率。

100 km/h

频率扫描试验工况:车辆在 车速下匀速行驶在平直­路段,从中间位置起缓慢连续­进行转向盘正弦

0.2~0.3 Hz 100 Hz

输入,频率范围为 。数据以 采样率导

0.5 Hz

出并计算传递函数得到­频域曲线,在曲线上读取下的横摆­角速度与转向盘转角的­增益。

3

按照表 所示的工况调整前束角,分析其对上述整车参数­的影响。3.2 仿真结果4 5

仿真结果如表 、表 所示。

将稳态不足转向度除以­中值前束的结果,前、后8

悬架前束中值平移归零,可输出敏感度趋势如图­所示。

2

与二自由度模型相符。另外,从 个车型的不足转向度趋­势看,后轮的敏感度较前轮高。采用上述同样的处理方­法可得瞬态横摆角速度­增

9 9

益试验结果如图 所示。由图 可知,瞬态增益与不足转向度­显现相似的趋势。前轮前束增大时,横摆增益增

2

大,后轮前束增大时,横摆增益减小。同样,从 个车型的增益趋势看,后轮的敏感度较前轮高。按单位前束角变化相应­参数的变化比例计算前­束6

敏感度,结果如表 所示。

ADAMS 2.2

计算的敏感度趋势与 节中的简化模型2 B A

相同,种计算结果中车辆 的敏感度较车辆 大,后轴较前轴更敏感,证明仿真结果同样符合­简化模型的敏感度预期。其中数值的差异是简化­模型中轮胎与悬架模型­省略了较多变量所致,如转向系统刚度、轮胎扭转刚度、外倾角、外倾角梯度等。

4 操纵稳定性试验验证

A

采用车辆进行试验验证,按照与仿真相同的工况、配重条件进行试验。因实际前束调整需要在­四轮定

5

位仪上完成,操作较为繁复,故只进行 组试验。其中,前悬架调整前束时外倾­角变化可忽略。含有偏心螺栓的前束臂­与后下臂的多连杆后悬­架在调整前束时外倾角­有较大变化,需要同时微调前束臂与­后下臂的长度,以在调整前束变化的同­时,保持外倾角不变。试验矩阵

7

如表 所示。

在进行稳态试验与瞬态­试验后,整理数据可得前、后轮的单位前束角敏感­度:前轮不足转向度为

0.12% · (′)- 0.20% · (′)-

1,瞬态增益为 1;后轮不足转向度为

0.16%·(′)- 0.26%·(′)-

1,瞬态增益为 1。可见,前、后轮前束变化时,整车响应的趋势与仿真­结果相同,且也显现出

2.2

后轮敏感度较前轮高的­趋势,该趋势可以用 节得到的敏感度系数T­进行预测。但从数值上看,实车的稳态后轮前束敏­感度较仿真结果高,但瞬态结果较仿真低。

K&C

这与车辆的车身刚度、后悬 实际参数相关。

本文从二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模型出发,研究了静态前、后轮单边前束值的对稳­态和瞬态的影响机理,前轮前束值的增加会降­低稳态不足转向度,提升瞬态增益,后轮则相反,且敏感度高于前轮。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其正确性。通过量化敏感度的方式,为设计前束值及其公差­提供了参考依据。

由敏感度系数T与质心­高度的强相关性可知,降低质心高度可以有效­降低前、后前束的敏感度,使前束设计可以更有利­于其他性能,如偏磨、燃油经济性等。另外,前、后轴荷也影响前、后前束的敏感度,所以,降低前、后轴荷比值可以有效提­升后轮前束的敏感度,更有效提升整车操纵稳­定性。因为敏感度的不同,前、后不同的前束匹配会影­响操纵稳定性。前轮前束对加速跑偏等­影响较大,所以在操纵稳定性设计­时,按后轮前束值大于前轮­的方式进行匹配设计,可有效提高稳定性而不­影响其他性能,此方式特别适用于质心­较高,且前轴

质量较大的SUV车型。

前束值影响轮胎偏磨、整车经济性及滑行距离,故调校时可在相应性能­敏感度较低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对应的前束值达到­提升操纵稳定性的目的。同时,对于敏感度较高的后轮,可作为重点的调整方向。参考文献[1] , , , .宋年秀 樊攀 胡韶文 等 基于轮胎磨损的外倾角­与前束[J]. , 2015(4): 29-32.值匹配研究 汽车技术[2] , , , .姜军平 孙福禄 邓敏敏 等 某车型不足转向度偏低­原因[J]. , 2012(6): 16-19+50.分析及解决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3] . [M]. 1 . :王霄锋 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 第 版 北京 清华, 2015.大学出版社[4] , , , .郑希江 纪少波 李淑廷 等 独立悬架前轮定位参数­对操[J]. , 2019(7): 263纵稳定性影响分­析 机械设计与制造266. [5] , .高晋 杨秀建 车轮定位角对操纵稳定­性指标影响的定量[J]. , 2014(3): 251-258.研究 工程设计学报[6] , , .李征 董益亮 屈奥斯 基于轮荷分析的车辆稳­态转向特[J]. , 2009(6): 53-56.性虚拟仿真 汽车科技[7] . [M]. 5 . : ,余志生 汽车理论 第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 , , , .姜国彬 赵守月 劳俊 等 汽车行驶稳定性设计体­系及应[J]. , 2018(14): 147-153.用 汽车实用技术[9] . K&C高金良 悬架 特性对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及前悬架[D]. : , 2019.结构优化 镇江 江苏大学

(责任编辑 斛畔) 2020 3 16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7图 操纵稳定性仿真模型
7图 操纵稳定性仿真模型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