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基于流固耦合的汽车双­筒式减振器动态特性研­究

-

【摘要】对双筒阀片充气式液压­减振器内部结构进行建­模,建立了减振器复原行程­阻尼力数学模型,明确了活塞杆直径、复原阀片外半径以及气­室充入气体的压强为影­响阻尼力的 个关键参数,理论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复原行程阻尼力的影响。利用动网格技术对减振­器复原行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流固耦合下阀片­的运动状态、流场的压力云图和速度­矢量图等,详细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复原阻尼力的影响,验证了减振器工作状态­中的油液流动情况及所­提出方法的可操作性。

Fe= ΔP12( Sd-Spr)- ΔP23Spr+( P0-Pg)Spr 1)

(式中, Fe为活塞杆上受到的­复原阻尼力; ΔP12

为复原腔和压缩腔间的­压强差,即活塞阀系的压强差; Sd为活塞截面积; Spr为活塞杆截面积; ΔP23

为压缩腔与储液腔之间­的压强差,即底阀系的压强差; P0为大气压强; Pg为气室内体压强。

设活塞杆系运动的距离­为xe,将气体近似看作理想

PV=

气体,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nRT(其中, P为气体压强, V为气体体积, 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R为比例系数, T为

1),

体系温度),并结合式( 有:

Vg0

Pg = Pg0

Vg0 +· xe Spr 2)式中, Pg0、Vg0分别为气室内体­的初始压强和气体体积。补偿阀结构可简化为圆­环平面缝隙模型,补偿阀上、下压强差为:

Rcv rcv

6μQ23 ln

ΔP23 = πδ3

cv

式中, μ为油液动力粘度; Rcv、rcv分别为补偿阀节­流孔的外半径和内半径; δcv为补偿阀片偏移­的距离,由于阀片的刚度和弹簧­预紧力均很小,储液腔内液体压强很快­就将大于预紧压强,因此可近似地看作阀片­直接开启到最大偏移量­状态,于是δcv为补偿阀片­到底阀顶部的最大偏移­量; Q23为流经补偿阀的­油液密度,计算方式为: d xe( ·

t) Spr

Scv 4veSpr

= dt =

ncvπD2

cv

式中, Scv为补偿阀节流孔­面积; ve为活塞杆系的运动­速度; ncv、Dcv分别为补偿阀片­槽的数量和液力直径。

1)~ 4),

联立式( 式( 减振器复原行程阻尼力­可以表示为:

3) ( 4) (

24ve ln

μ Rcv rcv = ΔP12 Sd - Spr)πδ3 cvncvπD2 cv

Vg0 P0 - Pg0) · Spr Vg0 +· xe Spr · 5)由式( 可知:活塞杆面积在复原阻尼­力的公式中各部分均出­现,因此势必对阻尼力产生­影响;气室压强也会对阻尼力­产生影响;活塞阀系的压强差中,阀片的半径会对压强产­生影响,且呈正相关,而阀片常通孔开口处的­半径与阻尼力呈负相关,与阀片的当量厚度呈正­比。根据对结构参数的初步­分析,可以设定对复原行程阻­尼力影响较大的具体参­数为复原阀片的外半径、减振器活塞杆的直径和­充入气室气体的初始压­强。+ S2 pr 5) (

100 5 2×105 Pa,为 步,迭代次数为 次,出口边界压强为流体入­口速度随时间线性增长。

3.3仿真结果分析

5

图 所示为流场在不同时刻­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进,油液流动速度增大,阀片下表面的冲击力增­大,阀片逐渐向上移动。液体在阀片的综合作用­力下形成射流,油液从侧壁处流出,但液体作用力不足以完­全克服弹簧力,因此阀片仍有少量向下­的速度场,在阀片上方形成了小规­模的涡流。

6

图 所示为流场在不同时刻­的流线,流体从入口流入,经过储液腔和底部腔室­汇聚到底阀节流孔的瓶­颈处,通过节流孔后,挤压阀片向上,从阀片和管壁间的缝隙­处流出。随着时间的推进,油液速度不断增大,但液体作用力不足以完­全克服弹簧力,油液在阀片下方汇聚后­向侧壁射出,阀片下方油液速度较大。

通过对补偿阀片运动简­化模型的模型处理、受力分

UDF

析、 程序编写、边界条件设置和仿真分­析,验证了动

UDF

网格模型和 程序的可行性,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流体流动的方向和压­强云图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简化原理模型可行。

4 复原阀片变形仿真分析­4.1计算模型

利用减振器结构的对称­性,建立减振器复原行程流

1/4

道的 模型,采用全六面体网格对流­道模型进行划分,

17.2 8

网格数量为 万个,流道如图 所示。

为了尽可能还原活塞节­流孔的节流作用,在结构建模中保留活塞­节流孔及其下方放大的­液体层。划分网格后进行动网格­的设置和边界条件的设­置。仿真采用了正弦激励的­方式,由于正弦函数具有周期­性,本文只

1/4 1

探究最初 周期的变化情况,参数如表 所示。

表 激励函数、油液及氮气参数

出现了涡流。活塞向上运动,活塞阀中液体受到挤压,通过活塞阀上的细圆孔­流向活塞阀下部,同时油液从储液腔经底­部腔室流入压缩腔,在补偿阀片处产生节流­作

t= 60 ms

用。在 时,随着活塞阀的向上运动,补偿阀片上

2

方也出现了涡流,且涡流不断增大,同时,油液在 处节

t= 120 ms

流孔附近的速度减小。在 时,随着活塞上行,减振器内油液流速降低,节流孔下方的油液速度­也趋于稳定,此时压缩腔内产生了比­较大的涡流。

11

图 所示为不同时刻流场的­速度,从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油­液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进,活塞杆上行速度逐渐减­小,因此油液在工作缸内的­流动速度减小。活塞阀中复原阀和底阀­中补偿阀处油液的流动­速度较大,这是阀片的节流作用造­成的。阀片处所受压力增大时,阀片变形打开,更多油液流向压缩腔,产生更大的节流作用。

5结构参数对阀片开度­的影响

由于单向流固耦合是先­计算完整的流场流动过­程,再将流场内面上的力传­递到固体域上进行静力­学分析,也就意味着油液流场不­会随阀片的变形而改变,因此无法模拟出减振器­复原阀片从未开阀到开­阀再到最大变形的整个­过程。因此,本文通过探讨阀片在油­液流场不同速度下的开­阀情况,进而探究改变结构参数­对阻尼力

0.1 mm, 45

的影响。阀片的厚度为 材料选择为 号结构201 GPa, 0.27

钢,弹性模量为 泊松比为 。

5.1充入氮气的初始压强

12 0.1 m/s 0.25 m/s

图 展示了阀片在油液速度­为 和时复原阀在不同氮气­初始压强下的变形情况。在

v= 0.1 m/s 0.1 MPa 0.4 MPa

时,初始压强为 和 的阀片变形量很小,此时认为阀片没有开阀,初始压强为3 MPa v= 0.25 m/s

的阀片已经开阀;在 时,初始压强

0.4 MPa 3 MPa

为 和 的阀片变形量相较于阀­片的厚度均很大,此时认为阀片在开阀状­态,而初始压强

0.1 MPa

为 的阀片变形量仍然很小,此时认为阀片未开。12 3 MPa

从图 中可以看出:当初始压强为 时,阀片

v= 0.25 m/s

在 时所受压力过大,这样可能使阀片的寿命­降低,还有可能引起畸变现象,因此充气压力不应过大;

0.1 MPa

当初始压强为 时,阀片的变形量不足以打­开阀片,因此减振器可能达不到­设计所需提供的阻尼力,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十分­危险,因此初始充入气体也不­应过

0.4~

小。根据经验总结和试验测­试,氮气初始压强应在

0.6 MPa

范围内,才能使充入的氮气发挥­应有的增加回弹力和降­低噪声的作用。同时,根据阀片变形量的分析­可得,初始压强越大,阻尼力越小。

5.2活塞杆直径

13 v= 0.2 m/s v= 0.25 m/s

图 展示了复原阀片在 和 时

3

定了影响阻尼力的 个结构参数:复原阀片外半径、活塞杆直径以及充入气­室气体的初始压强。通过对补偿阀片运动过­程简化原理模型的建模、简化和仿真分析,

UDF

验证了 程序的可行性和流场油­液运动方向正确性;通过对流线图、速度矢量图、压力云图和补偿阀片位­置的分析,验证了仿真的可操作性。

借助流固耦合模型对减­振器复原行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仿真结果与数学建模理­论分析结果相互验证,并详细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复原阻尼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塞杆直径大小和充入­气体的压强大小与复原­阻尼力负相关,而复原阀片外半径大小­则与阻尼力正相关。

参考文献

 ??  ?? (
(图 不同时刻流场流线
(
( (图 不同时刻流场流线 (
 ??  ?? ( ( (图 不同时刻流场速度矢量­图
( ( (图 不同时刻流场速度矢量­图
 ??  ?? 图减振器复原行程流道­模型
图减振器复原行程流道­模型
 ??  ?? (
( (流场速度矢量图
( ( (流场速度矢量图
 ??  ?? (
(流场流线图
(
( (流场流线图 (
 ??  ?? 图时流场模型的压力云­图
图时流场模型的压力云­图
 ??  ?? (图
(复原阀片在不同初始氮­气压强下的变形云图
(图 (复原阀片在不同初始氮­气压强下的变形云图
 ??  ?? (
(
( (
 ??  ?? (
(
( (
 ??  ?? (图
(复原阀片在不同复原阀­片外半径下的变形云图
(图 (复原阀片在不同复原阀­片外半径下的变形云图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