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Technology

一种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刘衡 郑颢 王玉超 李伟 范松51143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

- 刘衡 郑颢 王玉超 李伟 范松

【摘要】基于避能结构设计理念,设计了以环形吸能结构( Energy Absorbing Ring)为代表的传力吸能结构,通过对某SUV进行碰­撞区域划分,设计正交试验,利用仿真计算结果建立­了高精度响应面模型,得到不同碰撞区域的传­力分布及吸能匹配的优­化方案,并进行正面碰撞工况仿­真验证。结合平台化开发特征,对与该SUV同平台的­MPV车型进行了结构­改进,获得了满足目标要求的­仿真结果,利用响应面模型获得的­车体结构变形与实际仿­真结果误差为11%,验证了响应面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以上优化过程,总结获得了一种“控制不同碰撞区域传力­吸能”的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流程。

主题词:避能结构 小偏置碰撞 环形吸能结构 响应面模型 平台化U462.2 A 10.19620/j.cnki.1000-3703.20200308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1 前言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Highway Safety,IIHS) Small Overlap

实施的小偏置碰撞(

Barrier,SOB)

是目前最严格的碰撞工­况之一,美国相关

25%

机构事故调查结果显示,前碰交通事故中约有 的乘员死亡来自小偏置­碰撞工况[1]。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

China Insurance Automotive Safety Index,C- IASI)

( 引进

IIHS C- IASI 2018

了 的小偏置碰撞, 年度第二批车型测试结­果显示,在小偏置碰撞车辆结构­评价方面,参与测11 2 4

试的 款车型中仅 款车型获得“优秀”评价,有 款车型获得“较差”评价。

2

目前,在针对小偏置碰撞的结­构设计中,存在 种

Shotgun

主流思路,即以沃尔沃的上短梁环­状结构(

Ring)

技术为代表的位移导向­策略和以本田高兼容性­设

Advanced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ACE)

计( 技术为代表的前期吸能­策略[2- 3]。位移导向策略即将前保­险杠两

/

端倾斜延长以提高碰撞­载荷,或者同时构造上短梁环­状结构以避免悬臂结构­并产生侧向载荷,增大侧向滑动,使车辆整体侧向滑出以­减少乘员舱的侵入量。前期

吸能策略将上短梁作为­与前纵梁并行的载荷传­递路径,在早期即能产生较好的­传力吸能效果,可降低乘员舱的

ACE

侵入量[4- 6]。从车身结构设计角度, 的车身前部结构实质也­具有侧向位移导向作用,上短梁环状结构也含有­增加机舱吸能的成分,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融合,其实质均是碰撞传力匹­配与吸能控制。

总结测试成绩较差的车­型,得到小偏置碰撞的主要­特点是碰撞区域避开了­前纵梁及副车架,能量通过

A

上短梁、轮胎和悬架传导到柱和­门槛。在初始能量较大的情况­下,若机舱吸能结构无法将­壁障与乘员舱撞击的能­量降低到可承受的水平,就必须利用小偏置碰撞­重叠率小的特点,设计“避能”结构,以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7]。

SUV

本文通过碰撞区域划分,利用某 在各碰撞区域设计“避能”结构,设计正交试验,建立高精度响应面模型,进行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并结合平台化车身结构­开发特征,提出一种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以实现平台化车身结构­的正向开发。

2小偏置碰撞结构分析

SUV LS-DYNA

本文以某 为研究对象,利用 分析程

1.8 t, 300

序模拟整车碰撞。该车质量为 单元数量约为

10 mm 3

万个,网格最大尺寸为 。机舱前部设计有 条纵

- - - -

向传力通道:防撞梁 吸能盒 纵梁 前围横梁 乘员舱;

-A - - -

上短梁 柱 乘员舱;副车架小纵梁 地板纵梁 乘员舱。上短梁、副车架分别与纵梁前部­搭接,形成稳定的车辆前部传­力吸能结构。

50 km/h

正面全宽刚性壁障碰撞­实车试验结果与仿

1 2

真计算结果对比如图 所示。 条曲线的趋势基本相同,峰值出现时刻和误差也­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可基于该模型进行­后续分析。

IIHS

本文根据 规定的小偏置碰撞壁障­尺寸和形

64.4 km/h

状,建立了碰撞壁障模型:整车以 的速度撞击

25%

刚性壁障,接触面积约为车身宽度­的 。仿真结果如

2 A A

图 所示,乘员舱变形严重,上 柱折弯明显,下 柱侵

Y

入较大,门槛梁 向变形严重。3

机舱及乘员舱主要传力­结构的变形情况如图 所

3 Y

示。由图 可知:由于前纵梁及副车架的 向外伸设计,前纵梁及副车架与壁障­重叠,在碰撞中均产生了明显­变形;前防撞梁及前端吸能盒­存在一定的压溃变形;上短梁完全压溃;机舱右侧结构变形较小。从车身结构

3

变形来看,前部机舱基本实现了上、中、下 条路径参与传力,主要吸能部件均参与了­碰撞能量的吸收。下一步需优化机舱、乘员舱结构的传力和吸­能。

3 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3.1 碰撞区域划分

结合小偏置碰撞的特点­及车身结构特征,将车身结

4 3

构划分为 个碰撞区域,分别对应 个纵向碰撞载荷F1、F2、F3和1

个横向碰撞载荷F4,如图4

所示。法兰盘前部

1,

为碰撞区域 主要包含防撞梁、吸能盒;法兰盘后部的

2,

纵梁区域为碰撞区域 主要包含纵梁、上短梁、轮罩等

3,

结构;纵梁后的部分为碰撞区­域 主要包含前围横梁、

A

柱、乘员舱;整个机舱结构的横向载­荷定义为碰撞载荷。F4

以等效轴向力为参考量,以测量点侵入量临界值­作为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在碰撞过程中,设某一部件吸能量Ei­与总吸能量Eint的­比值为αi,则该部件所传递的力也­为机舱传力F的αi倍,由此可得X方向上各部­件等效轴向力公式为:

3.2 结构优化及正交试验设­计

结合前期研究的成果,设计了以上短梁环形吸­能结

Energy Absorbing Ring,EAR)

构( 为代表的碰撞传力结

5

构,如图 所示。其主要特征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碰撞力的分散­传递,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且纵向、横向刚度变化空间大,便于实现各碰撞区域的­传力调整。

为研究不同碰撞区域内­的传力吸能水平对车体­侵

4

入量的影响,采用以上碰撞传力结构,针对 个碰撞区

3 3 1

域各设计了 种结构方案,以表征 种传力水平,如表所示。

L9(34), 2

设计正交试验表 如表 所示。

3.3 响应面模型

为研究车身优化方案对­小偏置碰撞车体结构变­形CC的改善效果,选取上、下铰链柱侵入量 、 及门槛变形

1 2

C 1)~ 2)

量 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式( 式( 计算出案例模

3

3

型在各碰撞区域的等效­轴向力,结果如表 所示。4

为确定个碰撞区域的最­佳等效轴向力分配,根

4

据上述优化方案,以个碰撞区域等效轴向­力为输入

Xi=

( Fi),上、下铰链柱及门槛测量点­的变形为输出,建立高精度的二阶响应­面近似模型,拟合的近似函数表达式­分别为:

C1 = - 164 490- 465X1 1 975X2 17 005X3

- + +

1 559X4 164X 27X 793X 1 053X2 + 2 + 2 - 2 + +

1 2 3 4

18X1X2 276X1X3 30X1X4 93X2 X3 + + - - 106X2 X4 78X3X4

+

C2 = - 49 440- 207X1 2 372X2 1 002X3

- + +

1 673X4 139X 62X 616X

+ 2 + 2 - 2 +

1 2 3 4) (

1 774X 54X1X2 443X1X3 274X1X4

2 + + + -

4

69X2 X3 205X2 X4 44X3X4

- +

C3 = - 1 769 552- 2 868X1 2 073X2 220 377X3

- + +

1 704X4 551X 47X 7 753X 449X

+ 2 + 2 - 2 + 2 +

1 2 3 4 5) (

54X1X2 102X1X3 307X1X4 71X2 X3

+ + - - 197X2 X4 85X3X4

+

3.4 模型求解及分析

对近似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结合法规,考虑仿C1≤ 40 mm C2≤ 100 mm

真与试验在变形上的差­异,控制 、 、

C3≤ 30 mm,

目标在可行域范围内越­接近上限值,则该优化方案设计余量­越少,认为其优化效率越高。利用

NSGA-II

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连续的多目标

Pareto

优化 解,结合优化结果,选取其中最接近最优解

3 5

的为案例 。同时可以观察到,案例 与目标值也较为Y接近,若适当增大机舱 向刚度,也可达成优化目标。

6

优化后车体结构的变形­结果如图 所示。从仿真结果看,优化后的前纵梁、副车架纵梁均充分变形­吸能,铰链柱前部溃缩吸能,铰链柱后部保持稳定,保证了较小的铰链柱侵­入量及门槛变形量,且乘员舱整体完整性较­好。7

优化前、后各测点位置的静态变­形情况如图 所示,其中结构优化后测点侵­入量减少最明显的是上、下A

柱铰链、门槛和仪表板测点。通过对不同碰撞区域的­传力吸能匹配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车体结构成功­优化至“优秀”的评价等级。

3.5 正面碰撞工况验证

3 50 km/h

方案 对应 正面刚性壁障碰撞工况­的仿真

8 3

加速度如图 所示。由于方案 不涉及对前防撞梁、吸能盒和前纵梁的修改,故其加速度波形与基础­方案走势基本一致。优化方案主要针对上短­梁、纵梁根部、地板结构进行了加强,提升了碰撞早期上短梁­的传力水平,使正面碰撞的一阶加速­度增大、二阶加速度减小,对应

Occupant Load Criterion,OLC)

的乘员载荷准则( 值由

30.2g 29.6g, 3

降至 由此可见,方案 的结构优化对正面碰撞­性能改善有利,满足目标要求。

3.6 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平台化拓展

根据平台化车身结构开­发特征,前纵梁、地板纵梁、门槛等大型下车体结构­件通常设计为平台件,上短梁、

A

柱、上车体等部分一般设计­为非平台件,以最大程度

SUV MPV)

实现不同车型( 、轿车、 的车身部件共用,提升平台化水平,同时又能通过非平台件­的设计兼顾不同车型的­性能。

SUV MPV

考虑与上述 同平台的 车型,其整车质量

SUV 1.8 t,

与 相当,为 其车体棱线更突出,上车体及上短

SUV A X SUV

梁弯曲弧度较 大,且下 柱 向尺寸较 小,即

3 2

碰撞区域 的压溃吸能减小。因此要求碰撞区域 、区

4

域 产生更大的传力、吸能量。

MPV SUV

由于该 与 的整备质量相近,初始条件相当,故本文仅针对结构进行­局部优化,使其满足目标,最

MPV

后提取优化后 车型各碰撞区域的等效­传力与结构

3.3

变形结果,以验证 节中的响应面模型。优化后的整

9 10

车变形、主要传力吸能结构变形­如图 、图 所示。

4

根据优化结果,获得对应 个碰撞区域的等效力分­别F1= 91.4 kN F2= 231.7 kN F3= 276.9 kN F4= 77.2 kN

为 、 、 、 。利用等效力对响应面模­型进行理论求解,理论值与仿真4

结果对比如表 所示。

利用响应面模型获得的­理论值与仿真结果的误­差11%,

均小于 属于可接受范围。综合以上分析,该响应面模型基本满足­要求。

3.7 优化设计方法及流程

通过前文设计的上短梁­环形吸能结构、多叉形纵梁根部结构、地板环形结构、门槛棱边加强及多腔体­结构为代表的碰撞传力­结构,利用其刚度调节空间大­的特征,可实现一定范围内不同­质量车型小偏置碰撞结­构开发。

SUV MPV

结合本文对某平台 、 车型的优化过程,总结得出一种以控制不­同碰撞区域传力吸能为­实质的平

11

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流程,如图 所示。

4 结束语

SUV

本文通过对某 车型的碰撞区域进行划­分,设计了以环形吸能结构­为代表的传力吸能结构,以匹配不同碰撞区域的­传力吸能,设计正交试验,并建立了二阶响应面模­型,得到了不同碰撞区域的­传力分布及吸能匹配优­化方案,并进行了正面碰撞工况­分析验证。结合平

SUV MPV

台化开发特征,针对上述 同平台的 车型进行了结构改善,获得了满足目标要求仿­真结果,利用响应

11%,

面模型获得的车体变形­理论值与仿真结果误差­为验证了响应面模型的­准确性。最后,总结形成了一种以控制­不同碰撞区域传力吸能­为实质的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流程。

参考文献

[1] , . IIHS汪俊 李雪玲 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及­发展趋势研究[J]. , 2017, 7(6): 432-438.汽车工程学报WANG J, LI X L. IIHS Small Overlap Crash Test and Trend Reaserch[J]. Chinese Journa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7, 7(6): 432-438. [2] , , .陈可明 乐中耀 李雪玲 国内车辆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J]. , 2016(5): 47-51.现状 汽车技术CHEN K M, YUE Z Y, LI X 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Vehicle 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 in China[J]. Automobile Technology, 2016(5): 47-51. [3] , .乔鑫 杨伟 小偏置碰撞评分原则解­析及结构优化策略[J]. , 2020(2): 145-148.汽车实用技术QIAO X, YANG W. Analysis on Rating Principle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mall Overlap Crash[J]. Automobile Applied Technology, 2020(2): 145-148. [4] SALAZAR I C, DUDDECK F, SONG L L. Small Overlap Assessment for Early Design Phases Based on Vehicle Kinema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2020, 25(1): 24-53. [5] , , , .刘宏达 李永刚 雷斌 等 国内某车型小偏置碰撞­假人伤[J]. , 2018(4): 50-57.害分析与研究 汽车科技LIU H D, LI Y G, LEI B, et al.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Dummy Injury of a Domestic Vehicle’s Small Overlap Crash[J]. Auto Sci-Tech, 2018(4): 50-57. [6] , , , . 25%肖龙 李莉 段大伟 等 基于正面 重叠偏置碰撞测试[J]. , 2018, 40(2): 184-191.的轿车改进设计 汽车工程XIAO L, LI L, DUAN D W, et al. Modificati­on Design of a Sedan Based on 25% Overlap Frontal Crash Test[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8, 40(2): 184-191. [7] , , . IIHS王玉超 曾繁林 杜波涛 基于 小偏置碰撞的车身前[J]. , 2019, 461(2): 54-59.端结构开发 现代制造工程WANG Y C, ZENG F L, DU B T. Vehicle Front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25% 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19, 461(2): 54-59.

(责任编辑 斛畔) 2020 5 29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

 ??  ??
 ??  ??
 ??  ?? 2图 小偏置碰撞仿真结果
2图 小偏置碰撞仿真结果
 ??  ??
 ??  ??
 ??  ??
 ??  ??
 ??  ??
 ??  ?? 9 MPV图 优化后 整车结构变形
9 MPV图 优化后 整车结构变形
 ??  ?? 6图 优化后车体结构变形情­况
6图 优化后车体结构变形情­况
 ??  ?? 11图 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11图 平台化小偏置碰撞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  ??
 ??  ?? 图10 MPV主要传力吸能结­构变形
图10 MPV主要传力吸能结­构变形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