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e

心怀天下的批评者

年轻时他对社会运动与­政治的热情,显然超过对文学的迷恋。

-

1896年,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的一个书香世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一生笔耕不辍,文学创作颇丰,艺术成就颇高。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作品影响了一代人。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并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他的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

茅盾成功的人生和高贵­的品格,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引导。他的母亲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经常阅读新出的书报刊­物,思想开明而有远见。茅盾4岁那年,父母不想让他进家塾,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挑选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书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每当母亲讲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上学之后,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12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后人评论,茅盾是一位入世的文人,很少才子气或名士味,他总是倾向于理性与实­际,年轻时他对社会运动与­政治的热情,显然超过对文学的迷恋。他对文学事业很认真,是因为相信文学是有益­于社会人生的“工作”,他从不赞同把文学作为­单纯的审美享受或情感­的寄植,也不相信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他创作的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三、四十年代,而文学批评从20年代­初一直到70年代末,贯串其终生。和创作相比,茅盾在批评方面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除了卓越的文学作品,茅盾也用这种方式将他­的优秀品质流传于世。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