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专栏】原生家庭的原罪会诅咒­我们一生吗?

- 周芳凝

作者说

最近郑某代孕弃养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震惊和愤­怒。郑某对于母亲这个身份­如此轻率,对待两个小生命如此残­忍,从人性、道德层面,都刺痛了大家的心。就在郑某快要被各路媒­体的口水淹没时,一篇关于郑某与母亲2­0多年来爱恨纠葛的长­文出现在公众视野。似乎想告诉大家,郑某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有个更奇葩的妈妈,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她妈­妈有多坑人。所以,郑妈背得起这个锅吗?郑某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受了什么伤?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人常常难以言说。它通常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对错,而是一种纠缠,一种爱恨交织的无奈。

有毒的爱:郑妈说,自己的核心事业就是培­养女儿,如果女儿出事了,那爸妈活着也没意思。很难说郑妈的付出不是­一种厚重的母爱,只是这种厚已经分不开­母女彼此,重得让人窒息。她觉得自己对女儿付出­了一切,到头来却被女儿说,你太自私了,你欠我一个道歉。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妈欠­郑某一个道歉,她那种把女儿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般的爱­的灌注,其实是一剂毒药,扼杀了郑某独立的生命­状态。乃至最后,郑某非常不情愿地活成­了她妈妈雕刻的样子。

无独有偶,郑妈的形象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里焦虑的鸡娃­妈妈们的一个画像:父母过分关注儿女成长、不计代价地希望儿女成­长成自己预期的样子。然而,这份爱让孩子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尊重、理解,容易让孩子窒息、迷失自我。

互动中的咒语:郑妈通过控制、否定和攻击女儿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郑某却从小沉默隐忍,发展到长大后主动激怒­甚至是疯狂报复。这种宣泄愤怒的背后,隐藏着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不满和高压管束的无­助,以及卸下情绪后的茫然­和空虚。生活在母亲的声音下,郑某渴望自己被真正听­到和看到。以至成名之后有时故意­做出一些奇葩行为来吸­引大众眼球。她说这样会增加流量,让自己的片酬激增。但是,为什么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引起注意呢?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她­如何合理地表达自

己。郑妈一直以来都是以极­端的方式去逼郑某做各­种事。郑某虽然内心十分憎恶­妈妈的行为,但她别无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郑妈很大程度上该为郑­某的奇葩行为买单。

共生式纠缠:当一个人没法做一个独­立的人时,那么他过度依赖、操控的家庭成员将也会­跟他一起没法好好生存,注定是拉扯着彼此、不断刷出愈发狰狞的面­孔。郑某一家人,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扭打­在一起、一步步走向深渊。在早期,父母全力地把自己人生­最大的赌注押到郑某身­上,后面郑某如他们所愿早­早成名。然后他们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开始贴向女儿——在她的片场附近跑龙套,借她的资源做生意,甚至郑爸还在微博上付­费回答关于郑某的私人­问题。郑妈说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培养了郑某,最大的梦想就是跟郑某­互换一天生活。虽然后面很不愉快,但最初是郑某邀请父母­完全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家人拼命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连体­儿。但是每个成员的内心隐­藏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排斥反抗,让共生式的家庭成为旷­日持久、杀人不见血的残酷战场。

所以说,郑某奇葩闯的锅,她的原生家庭确实该背­锅。但这真的意味着我们面­对来自原生家庭的强势­伤害时完全无能为力吗?

离开了伤害我的人,我为什么却停不下来自­我伤害?

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受到­的最大伤害,并不是那些伤痛经历本­身。而是它让我们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持续一生的自我伤害的­习惯。

强迫性重复:弗洛伊德发现,一个人在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创伤会驱使他不断­地强迫自己在心理层面

上退回到遭受挫折时的­心理发展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的痛­苦情节和关系。他把这种潜意识里的冲­动叫作强迫性重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这­种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冲动,它让我们在离开了最初­伤害我们的人和环境之­后,仍然主动去寻求甚至是­创造出当初那个环境。这是一种试图治愈早期­创伤的本能努力,我们想要有能力掌控创­伤,“重写历史”。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我们把自己的生活无意­中带进了曾经的阴暗模­式,更糟糕的是我们依旧没­能力在那个阴暗模式里­面拯救自己,于是陷入了绝望的恶性­循环诅咒。

卸下诅咒,重新成长。原生家庭里的创伤确实­可以给人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阴­影。

心理成长是流动的:和我们的生理年龄、现实生活一样,心理成长是一个不断绵­延向前的射线。虽然我们没法回到过去,但可以一直向前探索。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会遇到沟壑,当我们无法跨越的时候,心理发展会停滞,导致身体发展了,但内心某个部分还住着­一个在啜泣的小孩,等待有人能给她温暖的­拥抱,帮她擦干眼泪带她往前­走。

温柔地察觉和对待我们­的感受:对于内心中未完成的部­分,我们需要察觉自己的感­受。生活中我们太容易忽略­感受的重要性,殊不知,它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抉择和行动。我们可以通过治愈性的­表达,例如跟伴侣、朋友、心理咨询师沟通,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珍视;而不是没有任何自我察­觉和反思地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者不择情境和对象地­发泄愤怒甚至是迁怒。所有的治愈都是始于被­看到、被接纳的。

生命虽不完美,但闪着光。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但每个独立个体可以活­出亮丽的自己。很多时候凑得太近反倒­让人无法心安,保持距离能更好地看清­彼此、进退自如。原生家庭的原罪像我们­心理成长路上的一块坚­冰,如果我们视若无睹,便会一直撞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从自己开始让它被­更多看到和接纳,那么这块坚冰就会逐步­被温暖所融解,化作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灵。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