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一个“六边形”的述说老商街

-

在北京的内城,鼓楼、前门大栅栏、东四、西四、东单王府井再加上西单,六个商业街区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这个六边形并非一夕而­就,而是经元、明、清、民国,历六七百年才逐步形成­的。

六个老商街,岁数最大的,是鼓楼,如果从元代初年算起,至今(2020 年)逾 700年。岁数最小的,是西单,至今近百年。

元代,三足鼎立

元代,大都城内的综合性市场­区有三处:

一是“朝后市”,也就是元大都市中心的­钟鼓楼(今旧鼓楼大街)及积水潭北岸的斜街 (今鼓楼西大街一带)。

二是指顺承门里的羊角­市( 今西四牌楼一带),有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

三是枢密院角市( 今东四牌楼南灯市口大­街一带)及十市口(今东四牌楼),有杂货市、柴草市、车市等。

其中,以钟鼓楼的“朝后市”最为繁盛。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依照周礼“前朝后市”的规制,钟鼓楼一带的市场区因­而称“朝后市”,加之此地是大运河终点­码头,水陆交通便利,中外商人云集,故史载“本朝富庶殷实,莫盛于此”。

“朝后市”的鼓楼,有鹅鸭市、米市、面市、段子( 绸缎 )市、皮帽市、靴子市、铁器市、珠子市、沙剌(“沙剌”即“珊瑚”)市及穷汉市(劳力市场)等。

朝后市不但是城市生活­必需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大都城中的国际贸­易市场。其商品不仅来自国内各­地,还来自高丽、日本、印度、非洲东部及阿拉伯半岛­等各国和地区。

据《析津志辑佚》中记载:“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元代的海子面积远大于­今。当时的西斜街“临海子”,是一条沿湖道路。西斜街“率多歌台酒馆”,当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餐饮、娱乐业聚集地,而“望湖亭”就是那时高官贵胄休闲­游乐之地。

另外,《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中载,“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於此。宋显夫诗所云临水亭台­似曲江也。今失所在。

( 渌水亭杂识)[臣等谨按]万春园久废,以其地考之,当近火神庙后亭云。”这是说在鼓楼南向的万­宁桥 ( 后门桥 )旁的火神庙后,曾有“万春园”,园内有临水亭台,是登第的进士在恩荣宴­后同年聚会的场所。平时的万春园,“临水亭台似曲江”,或许也是达官贵人们一­个“游赏之地”。

朝后市、羊角市和枢密院角市这­三个点勾勒出的,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明代,四边形格局

明代,永乐帝建北京城。对商业空间进行布局,是都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移建钟鼓楼至今­中轴线北端,并建朝后市于鼓楼下大­街。

其次,在今东四、西四营建东、西大市街。

鼓楼、东四、西四,这三个城市中心商业区­构造出的,几乎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明朝把元朝不规则的三­角形给规范化了。

随后,营建廊房。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出版的《宛署杂记》载:“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间半,召商居货,总谓之廊房云。”

又,查慎行【清顺治八年(1651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 年)】所撰《人海记》中“北京廊房”条云: “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犹仍此名。”今天前门外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廊房四条今名大栅栏,这四个以廊房为名的胡­同,就是那时问世的。

京城的正门正阳门外,建四个廊房胡同(廊房头条至四条),以促成“国门”前商业街区的形成与发­展。此举使商业街的三角形­格局变化为四边形。

附带提及,据《燕都丛考》, “正阳门之北,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之南,为棋盘街。昔时四围列肆,百货云集,又名千步廊。朝会时为护卫驻足之地。今则石阑周遭,空旷清廓,两旁为入东、西城孔道,中间仅为行人散步之所。”这个棋盘街还被称为“天街”。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天街­和千步廊,都是民间的说法。

侯仁之先生在所著《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说到明代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时写道:“在承天门外开辟了T字­形的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外建宫墙。天街东西两端各建‘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自天街向南凸出的部分,止于‘大明门’。大明门内东西两侧,沿宫墙之内,修建千步廊。这样,大明门也就被看作是皇­城南面的正门。”明代的“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有的著述中将大清门和­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称­为天安门的“罩门”或“外门”。

这就是说,真的天街,是在天安门前;真的千步廊则是自天街­向南至大明门,T字形广场的那一竖。

而大明门前的所谓天街、千步廊,或所谓棋盘天街,不过是民间的“别称”或“俗称”。还有将这里的市场称为“朝前市”的。据余棨昌先生在所著《故都变迁记略》

中说得明白:“棋盘街在正阳门内,中华门之前。昔日周回绕以石栏,四围列肆长廊,百货云集,名千步廊。民国初,开两侧洞子门时,石栏已易为洋灰质,且东西开通,非复旧形,千步廊亦撤废。”

清末,商业新贵点画五边

就大的背景而言,是清末新政加上列强入­侵,使“东单·王府井”

在 19世纪末叶成为京城­商业街的耀眼新贵。

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之后,1901 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进一步明确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接踵而来的,是外国银行、保险公司、饭店、洋行等在东交民巷以及­东单、王府井的出现。特别是涉外饭店和各国­洋行沿东单至王府井涌­现。

在 1923 年出版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中,记载了北京百余家洋行,东单·王府井(包括崇文门大街)一带,就占70% 以上。

据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王府井》一书记载,王府井一带的洋行,不但是在石油、机械、棉纱棉布等方面,更有化妆品、首饰、钟表、服装、呢绒、地毯、皮鞋、陶瓷、自行车、缝纫机及各种西式用品,以致王府井成了当时北­京的洋货大市。

1903 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东安市场就在那年问世。

内城里开市场,还占用了神机营的操场,破了清政府多少年的例­禁。1906 年,东安市场北门建起了“吉祥茶园”。“茶园”就是戏园子。据说是一个人称湘王的­太监集资开办的,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的禁令,让宫里的太监给破了。逮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据《增订实用北京指南》记述:“东安市场为京师市场之­冠,开辟最先,在王府井大街路东,地址宽广,街衢纵横,商肆栉比,百货杂陈。”市场集洋广百货、珠宝首饰、古玩玉器、中外书刊、美食餐饮乃至戏剧杂耍、茶室球社等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既有集贸市场的传统,又有近代商场的模样。二者“混搭”出的,是俗谚所说━━旱香瓜儿,别个味儿。

除了东安市场外,王府井街上,还有北平国货售品所、中原公司、利生体育用品商店、盛锡福帽店、同陞和鞋店、新记西服行等店铺名家。即便是路西小小的梯子­胡同,也曾经有 7家宁波红帮师傅的西­服

店。从东单到王府井南口路­北,侧身外国人办的饭店之­间,还有宁波人投资兴建的­饭店。如 1912 年兴建的长安饭店(后更名为长安春饭店),1915年开办的东安­饭店,王府井南口东 1922 年建立的中央饭店,等等。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被拆除的东单头条胡同­东端空地,云集了一些蔬菜摊贩,其中以卖鱼的摊位多,时称东单鱼市场。市场除鱼摊外,还有洋酒、罐头、饼干等专供东交民巷里­洋人的商品。1916年由官方投资­建成铁棚式菜市,名为东安菜市场,1928 年改称东单菜市场。市场经营品种有蔬菜、果品、鸡鸭、肉、杂货、鱼等六类,百余摊位。因为邻近使馆界,东单菜市场主要消费群­体是住在周围的外国使­馆人员和官僚政客等。在当时,它堪称京城独树一帜的“高档食品购物中心”。

及至新中国诞生,那些洋行转眼间消失,无影无踪了。王府井却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商业“金街”。

到 20 世纪 30年代,“东单·王府井”已形成以王府井为中心,包括王府井至东单的东­长安街路北侧,并及东单北大街,乃至更北的灯市口大街­在内的商业街区。至此,北京内城的商业中心区,由原来的四边形,演进为五边形。

民国,西单收官完美第六边

西单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是晚近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事了(参见《北京纪事》2021年第一期《说故西单商业街》一文)。其时由西单商场的出现­和基本格局的定型为标­志,西单商业街发展成为有­北京

全市影响的商业街区。与此同时,西单商业街就把鼓楼、东四、西四、前门大栅栏、东单王府井所勾勒的五­边形,变化为一个完整的六边­形。

有趣的是,西单商场在西单北大街­的位置,正与王府井东安市场大­致遥相对应。

六边形里的“最大”与“最小”

1933 年,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创立“中心地理论”。20 世纪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 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简单而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其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业网点”。中心地有大有小,是分等级的,向下兼容。高一级的中心地涵盖低­一级中心地的商品和服­务,并提供其没有的商品和­服务。任何中心地的生存都靠­着两个“距离”:一个是“最大销售距离”,即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出行距离,超过这个距离消费者就­会到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一个是“门槛距离”,商家生存的底线决定于­最小顾客数量,要维持这个数量的顾客­所需的最小腹地的半径­称“门槛距离”,即最低必须销售距离。小于这个距离,商家就要倒闭。

以“最大销售距离”画出一个大圆,是商家最希望得到的,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以“门槛距离”画出的是一个小圆,是商家的生命圈,决定着商家的生存。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有人曾对北京的商业服­务业空间布局作专门课­题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历史和地理因素有­一定干扰,北京市区的中心地结构­还是十分典型的。”换言之,即北京市区的商业空间­布局,切合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1933 年创立的“中心地理论”。

在旧城圈里,鼓楼、西四、东四、前门大栅栏、东单王府井和西单所组­成的六边形,简直可以称之为北京“中心地”的基准。其他的商业热点街区基­本上是在这个基准六边­形的基础上,随着北京城市发展,逐渐生长起来。而这个基准六边形又是­以中轴线为依据,且对称于中轴线。

北京那个“中心地”的基准六边形的形成过­程中,鼓楼、东四、西四和前门大栅栏等四­个传统商业街区是规划­建设出来的,只东单王府井和西单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促成。但这六个商业街区就都­仿佛按照某种规律,最后走出六边形的格局。

平面几何老师在讲圆周­率时,说到“π”就是靠着无限细分的正­N边形计算出来的。老师说,一个平面中,如果用相同的圆形去覆­盖,圆与圆之间,总会有空隙,而不能将平面全部填满。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三种图形可以­完全填满平面,既不互相重叠,也不留下空隙。三种图形中,如果同样的周长,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六边形具有“完全充填”和“最具效率”的双重优势。这就是空间填充原理。没想到生活中,北京老商街居然有这种­原理的应用——商圈不是圆的。它们早就有对“最大销售距离”(居民步行去离自己最近­的商业街区的最大出行­距离)和“门槛距离”(商家最低必须销售距离)的考虑。

上中学时,物理老师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着尽可能短的路径­行进。“自然界总是使作用量减­到最小”,这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中轴对称,不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城市中的应用!它让在中轴线两侧的人­们,只要位置对等,就能以同样的距离、时间到达中轴线。

由此回想北京城的“朝后市”鼓楼和东西两大市(东四、西四),莫非明代作城市规划时,就从京城的“方圆”和三个市级商业中心的­位置,考虑过人们往返其间的“时间成本”,也要在其中给居民一个­普遍的“对等”和“公平”?

其实,“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就解答了这个疑问。

 ??  ?? 《析津志辑佚》
《析津志辑佚》
 ??  ?? 《燕都丛考》
《燕都丛考》
 ??  ?? 西单商业区商厦林立
西单商业区商厦林立
 ?? 京根儿摄影 编辑 郎永 ?? 廊房胡同“国门”前商业街
京根儿摄影 编辑 郎永 廊房胡同“国门”前商业街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