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首都剧场:戏剧迷的圣地

- 李劭南

几乎每一个从事戏剧的­专业人士都希望自己和­首都剧场产生“瓜葛”——编剧和导演希望作品能­在这里演出,演员希望能在这里登台。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都剧场是业界的一座“标杆”,也是中国戏剧发展水平­的“晴雨表”。

在总理的关怀下建成使­用

首都剧场的建立与投入­使用,离不开周恩来总理。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重­庆,周恩来就曾对舒绣文、刁光覃、朱琳这样说过:“将来我们要有高水平的­剧场艺术,要有现代化的剧场。”

1952年,北京人艺正式成立,尽管人艺人才济济,大腕汇集,剧院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剧场。他们还属于一个“流动剧团”。

1953 年 1 月 13 日,北京人艺的奠基人曹禺、焦菊隐和欧阳山尊联合­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能把大华电影院划­拨给北京人艺作为演出­的剧场。后经协调,北京市政府决定,将位于王府井大街甲 73号的生产教养院拆­除,为人艺兴建剧场。该剧场当时耗资旧人民­币 80 亿到 90 亿元,即相当于今天人民币8­0万到90万元。不过,这个剧场当时的“权属”不属于北京人艺。

1953 年 1 月 28 日,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吴晗、周扬和张友渔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批示。1953 年 2月 16日,周总理邀请老舍、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到他的办公室­座谈。其间周总理特意询问了­北京人艺剧场修建的相­关情况,认为900人的剧场还­是小了一点,应当扩容到 1200 人。

1953 年 4 月 27 日,位于王府井大街甲 73的剧场正式奠基。

1954 年 2月初,剧场虽然还未建好,但“首都剧场”的名字已经被确定了下­来。之所以称之为“首都剧场”,是因为剧场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是首都北京的文艺阵地。

1955年,首都剧场正式落成。但落成后一直没有交付­给北京人艺。为此,曹禺和焦菊隐又分别给­周总理写信,周总理最后决定,首都剧场交付北京人艺。1956年7月 28日北京人艺党组宣­布,首都剧场正式归属北京­人艺。而首都剧场落成的日子­习惯上要从北京人艺进­驻首都剧场开始算起,即 1956年8月20日。到今年的8月20日,首都剧场将迎来自己6­5 岁生日。

也许是一种巧合,1956年9月 24日晚,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首次带妆联排的­戏剧是

《日出》,这一天恰好是曹禺46­岁的生日。同年11 月1日,《日出》进行了正式演出。

周总理非常关心北京人­艺和首都剧场。从1952年到196­5年的13年中,周总理来北京人艺30 余次,多次到首都剧场看戏,像老朋友一样为戏的改­进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首都剧场曾被选入《世界建筑通史》

20 世纪 50年代,首都剧场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50 年代优秀建筑创作奖,并被选入权威的英国《世界建筑通史》。

60 多年来,首都剧场一直都是北京­市最好的剧场。首都剧场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 927 个座席,每个座席都经过了特殊­的消音处理。剧场内壁采用了进口的­强吸音板,可最大限度还原演员音­色,加之一流的扩音系统,确保了最佳的音响效果,使观众坐在剧场的任何­一个座席内,都能清晰真实地欣赏到­来自舞台上的语言和音­乐。

舞台上共装配有 64 根电动吊杆,全部采用德国产电机,可任意调整升降速度。舞台上配有先进的灯光­设备,全方位地保证了舞台灯­光的使用效果。

舞台上的灯光、吊杆、转台、乐池、大幕等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彩色监视系统可在每一­个化妆间、休息厅、灯光控制间及舞台监督­工作间等处监看演出实­况。

首都剧场尽显人艺特色

在首都剧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60多年中,它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既有满足演出的需要,更重要是服务好戏剧迷,毕竟它是一个文化休闲­场所。

很多北京人,打小就知道首都剧场。他们知道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北端,有一座著名的首都剧场,进进出出的都是中国戏­剧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远的有老舍、曹禺、刁光覃、舒绣文、于是之、朱琳、英若诚、童超、林连昆、朱旭,近的有杨立新、梁冠华、何冰,宋丹丹、冯远征、徐帆、陈小艺……

今年 60岁的张宁,在很小的时候就由家里­大人带来首都剧场看戏。张宁退休前是北京社科­院的文化学者,他业余的爱好就是跑到­首都剧场看戏。他说:“北京人艺就是象征中国­戏剧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首都剧场是我年轻时的­精神家园。”

在首都剧场上演的人艺­经典很多,比如被戏剧迷们如数家­珍的八大经典——京味儿的《茶馆》《天下第一楼》,融入戏曲手法的《蔡文姬》,文学作品改编的《咸亨酒店》《骆驼祥子》,舞台技术上突破的《阮玲玉》,戏剧感很强的《雷雨》,反映时代的《北京大爷》。

其实,人艺经典之多,何止八部而已。譬如《狗儿爷涅槃》《哗变》《窝头会馆》这样的牛戏就没有位列­其中。不过这八部大戏,确实能将北京人艺特色­悉数展现。

40多年首次经历大修

1999 年,首都剧场进行了建成 40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改造。北京市政府拨款700­0万元人民币,对首都剧场进行了全面­翻修。

除了对外立面墙进行了­重新的粉刷,门口台阶铺上了庄重的­花岗岩外,首都剧场还从加拿大进­口了世界最先进的大螺­旋升降技术,即使在升降舞台上面立­上一根香烟也绝不会歪­倒。

此外,在这次大修中,首都剧场有两个地方进­行了历史性的改

观。第一,剧场门前左右两侧的灯,昔日那两盏高高的路灯­变成了今天的汉代灯台­造型。第二,剧场内的圆顶内过去有­颗醒目的红五星,现在却不见了,著名建筑师常沙娜为剧­场的圆顶设计了一朵更­为美丽的莲花造型。

剧场里的戏剧书店和博­物馆

如果说首都剧场是京城­戏剧迷的圣殿,那么“戏剧书店”和“戏剧博物馆”就是京城戏剧迷们的“最佳充电场”,您可以在那里徜徉遨游,得到滋养。

首都剧场一进门的左手,是“戏剧书店”。

来往书店的读者,有戏剧学院的学生,有人艺的戏迷,有时常来翻书的人艺老­艺术家蓝天野,还有为新戏做知识储备­的濮存昕。

在戏剧书店,人们与戏剧仿佛又近了­些。张宁是人艺的老戏迷,他说:“每次到首都剧场,我都会先走到书店里,等戏开演。”

戏剧书店是首都剧场的­一部分,书店在选书时十分注重­对人艺观众的服务性,因为许多观众想在看剧­后进一步了解原著。不出意外,戏剧书店销量最高的就­是老舍的《茶馆》。

剧场四楼是我国唯一一­家戏剧博物馆。它集馆藏、研究、展陈、教育功能于一体。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像曹禺、焦菊隐的创作手稿;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田汉等文学家参与剧目­创作过程的往来信函;众多表演艺术家撰写的­演员日记;舞台美术设计家绘制的­舞台布景设计图稿,以及舞美工作者制作的­服装道具,共同向观众讲述发生在­台前幕后的动人

故事。

走过狭长的走廊,跃入眼帘的是一位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一面是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剧院奠基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一面是刁光覃、朱琳、于是之、蓝天野、童超、英若诚、林连昆、朱旭、李婉芬等老一代艺术家­塑造的经典舞台形

象。

丰富的图片、文稿、舞台美术模型、服装、道具构成展陈主体,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艺建­院的历史。博物馆还定期举办纪念­展、专题展以及艺术讲座,通过多种形式与观众分­享戏剧艺术的魅力。

绕首都剧场一周——最隆重的致敬

2013 年 1 月 20 日,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去世。家属提出,希望在于是之先生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之前,先抵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绕首都剧场一圈再离开。

于是之先生生前曾担任­北京人艺 8年的常务副院长,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让他以这种方式告别,是对他最崇高的致敬。

当天早上 7 点 43 分,载有于是之先生遗体的­灵车抵达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于是之的老伴李曼宜从­灵车后面跟随的黑色轿­车中下车,由濮存昕等人搀扶着站­在剧场门口等待灵车绕­北京人艺一圈。灵车缓缓驶行,以顺时针方向,开过人艺传达室、食堂、排练厅、办公楼、小剧场、票务中心,再回到首都剧场正门台­阶前。人艺副院长濮存昕高喊,“为我们敬爱的老院长是­之老师送行!”随后人艺演职人员向灵­车三鞠躬。

濮存昕说:“以这样的方式送别于是­之,是最尊敬、最高贵的方式,也是家人的心愿。”

 ??  ??
 ??  ??
 ??  ?? 戏剧书店
戏剧书店
 ??  ?? 戏剧博物馆一角
戏剧博物馆一角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