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见证历史风云的“红塔礼堂”

- 康胜利

在钓鱼台国宾馆东门外­的月坛北街,有一座如今看起来已很­不起眼的建筑,即红塔礼堂。但在当年,它可是曾位列京城“四大礼堂”(红塔、地质、物资、政协)之首。

这座礼堂建成于 1954 年,启用时命名为经委礼堂。那时的“经委”不是后来的国家经委,而是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由著名建筑师张开济总­设计,国家在西郊三里河建设­著名的“四部一会”建筑群,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三­里河一区住宅群,即被今人广为流传的“计委大院”。礼堂位于大院西北角。

1952年国家计委成­立,1954年财经委将大­部职能移交计委后撤销。1956年国家经委成­立,两委共用此礼堂,旧名称一直沿用到“文革”时期。此时国家在月坛公园建­造六七十层楼高的电视­发射塔,被称为“红塔”。1966年月坛北街更­名“红塔路”,经委礼堂改称“红塔礼堂”。1970年经委并入计­委,礼堂由此内称“计委礼堂”,对外称“红塔礼堂”。

我第一次走进这座礼堂,是在1974年。那一年,我随单位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成建制划归­国家计委。那时,国家计委主任已是余秋­里,我也曾多次在礼堂听他­讲话。后来的几年里,还听过宋平、姚依林、邹家华等几届计委领导­作报告或讲话。那些年里在台上排排坐­的副主任们,无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几年不断有人在报刊­以计委大院为题回忆,说从大院陆续走出过 20多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 200多位正副部长,还有江泽民、朱镕基、陈慕华等领导人。其实还可以说,这些领导也是从这座礼­堂里走出去的。印象中,还听过中国经济学界泰­斗、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薛­暮桥,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远的经济报­告。现在看来是千金难得,那时我们只是普通的工­勤人员,论政治待遇,不能不说是相当地高。对经济学术语不懂,特别是对薛副主任的口­音,如听天书。人家听得津津有味,我却忍不住溜号了。还记得 1976年那个秋天召­开全委机关大会,袁宝华副主任传达中央­关于“四人帮”的文件,会场却一反常态改在食­堂大饭厅里,想必是因前些日子的大­地震,礼堂停用了。

大约从 20 世纪 70年代前期开始,这个礼堂似乎就成了“内部片”电影的代名词,搞到一张票,几可得意忘形。因没有什么艺术娱乐活­动,不管多远多晚,必须要一睹为快。那时我住集体宿舍,单位在和平里,哪天发的票多,领导就安排一辆“130卡车”接送。票少就骑车,往返有30多公里,赶上放映两部片子,回来就是后半夜了。还有,这里每周必上映国内最­新或尚未公开的新片,按照老北京话叫“头一水儿”的。定居大院后,对亲朋好友最显示风光­的招待,是进计委礼堂看场电影。有时托人找票,却不会到礼堂门前去等­富余票,羞于碰到熟人,很没面子。若手里票有多余,就提前到礼堂外,票价一角倒手卖五角钱,不愁没人买,购票人还得道一声“谢谢啊”。

要说这个礼堂一跃为京­城“四大礼堂”之首,是 1978 年以后。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礼堂翻修加固,设备更新,音响效果在

当时北京成了最好的,并增盖了二楼。1978年投入使用时,正值国家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时期。这一年, 斯特恩就捷足先登,挑选这座礼堂举办了他­的独奏音乐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来访的西方小提琴大师。

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此前邓小平同志邀请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并在建交当月访美时亲­自宣布。今天看来,和当年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一样,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演­出本身。而这座曾经历史风云的­老礼堂,则又一次成为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当时北京大型剧场稀缺,小泽征尔作为乐团的指­挥,提前到北京挑选场地。由文化部的同志引领,小泽征尔走上舞台环顾­四周,放开嗓子试喊了一声,顿觉回声悠悠入耳。“回音不错”,小泽征尔露出了满意笑­容。

1979 年 3 月 17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前来观看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首演。宋庆龄当时已患病,不适合外出,却坚持要来,最终由人搀扶着走进现­场。两位领导人的莅临,引起全场不小的惊叹,继而掌声雷动。演出休息时,邓小平、宋庆龄会见了乐团团长­小泽征尔和主要负责人­以及小泽征尔的母亲。结束时,邓小平副总理、宋庆龄副委员长等走上­舞台,同小泽征尔及演奏家们­亲切握手、合影。在接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借宋庆龄­副委员长的话题,当众表明了中国日后实­行对外开放的想法,给世界表示了一个开放­的新姿态。这个新姿态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一时纷纷报道。

随后,红塔礼堂被文化部选为­定点演出场所。许多外国乐团纷至沓来,以能在北京的红塔礼堂­演出为傲。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红塔礼堂举行音­乐会,饮誉世界的乐坛指挥大­师卡拉扬率柏林爱乐乐­团也来了,这一年迎来了好几个国­外顶尖交响乐团,几位唱片上的人物都出­现在了这里。红塔礼堂一度成为爱乐­者的圣地,此后中国流行乐坛上的­一批主力,当时正是红塔礼堂的忠­实观众。

20 世纪 80年代末期以后,计委大院改造,拆除礼堂的声音强烈,以致十几年没有修缮投­入,三合板材质的座位破旧­不堪。后来有关部门终下决心­保留,座位也更新为与人民大­会堂同样的牛皮软座,原2100 座减少到 1640 座,注重宽敞舒适性。尽管如此,无奈时过境迁,礼堂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后又屡次险被拆毁,所幸都被有识之士保了­下来。

作为历史建筑,近些年偶尔机关开会、活动才用一下礼堂,平时礼堂已是“铁将军”把门。前几天获悉,红塔礼堂单位编制最近­已撤销,人员正在分流。礼堂何去何从,笔者无从知晓。

带着缕缕怅然和留恋,我于日前再次走进这座­历史建筑。空旷深阔的礼堂里,只有我一个谒访者。曾经群情鼎沸、乐曲轰鸣的礼堂,已楼空人去,悄然无声。大厅里,那些曾激荡时代风云的­老照片仍旧高挂,似乎在叙说着昔日的辉­煌。上个世纪的放映机、化妆镜等旧物件放在进­门迎面处。是……是在与我们依依惜别么?

 ??  ??
 ??  ?? 邓小平同志接见外宾
邓小平同志接见外宾
 ??  ?? 保留下来的入场券
保留下来的入场券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