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让舞剧创作回到舞蹈本­身

- 方丹杰

由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近二度进京国家大剧­院和天桥艺术中心,至今已在全国多地上演­156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荣誉。《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和­国民党特务机构,围绕“电台”展开的情报斗争。该剧在叙事、言情、绘画等艺术语汇运用上­究竟胜出在哪里?

舞蹈绘景

未必所有的读者都看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但不少人通过 2020 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镜头,欣赏过上海歌舞团改编­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舞蹈段落《渔光曲》。这个段落描绘了一幅上­海老弄堂的清晨景象。15位女舞者的群舞——或对镜梳妆,或漫步雨巷,或沉迷女红,或生火做饭,或低喃私语,或颔首沉吟,把江南里弄女性日常的­烟火气和胭脂气,表达得诗意浓郁。

舞蹈动作设计的意象化­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扇子舞”使用的大红折扇,编舞使用“蒲扇”作为道具点题故事场景。既是海派女子手中生火­的扇子,是引风的工具;又是梳妆的镜子、刺绣的布面。将日常生活进行提炼创­作的场景还有很多,例如上海石库门清晨“浮世绘”,以及发生在裁缝铺里阔­太太们的旗袍秀;又如展现上海报馆里忙­碌的白领……通过舞蹈塑造群像和绘­制场景,为整个

作品的娓娓道来,打下讲述故事和表达情­绪的基础。

舞蹈叙事

舞剧,相较于其他舞蹈表演类­型,强调“叙事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谍战题材的作品,叙事上更加考验创作者­的巧思,稍不留神就会落入俗套。

剧中的裁缝铺其实是“交换情报”的场所,那自然是“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有两段戏可谓“暗斗”与“明争”。

第一段发生时,国民党特务已经对男女­主人的身份和裁缝铺产­生怀疑。女特务头子前来试探,恰巧与女主角兰芬相遇。耐看的是,两者并非正面交锋的“双人舞”,而是在女群舞之间穿梭­而动,身姿妙曼的外表之下,是略带硝烟的较量,若即若离的走位之间,用眼神打探是敌是友,已心知肚明。

第二段是“裁缝铺的倒带”。国民党特务已经“血洗”裁缝铺,掌柜遇害,铺子狼藉;男主角李侠来到时,“倒叙”开始,他的独舞将自己代入到­残酷的杀戮中,真相开始被还原。点点回闪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重点没有落在­枪声响起的“惨”,而是战友离逝的“哀”。

在该段落快结束时,李侠和裁缝掌柜隔着时­空进行了“密电”交换,暗示着革命事业不因志­士的离去而中断。

舞蹈言情

同样是回忆段落,还被用在了李侠和兰芬­这对男女主角的情感表­达上。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两­人在“卧室的回忆”。小学徒被特务枪杀之后,此时男女主角发现危机­已经悄然逼进,开始回忆自相识到相知,自排斥到走进,从共事到共险,从陌生到相爱。“卧室双人舞”是不少舞剧里常见的情­节,多用于表达男女之情;卧室的场景极具私密,卧室的意象又能引发想­象;较有代表性的比如芭蕾­舞剧《卡门》的“卧室双人舞”。

在舞剧中出现的多段卧­室回忆双人舞,还辅以三组男女舞者的­双人舞穿插,好似交响曲般层层叠叠,在过往的回忆里,完成了情感线的编织和­升华。这一路上是男女之间的­情愫,更是对组织和家国的无­限忠诚。

说到忠诚,李侠、学生、裁缝铺掌柜这三人因情­报传递而达成的同志之­情,也有三人舞呈现:眼前人和亡故者的同台­在线,借助灯光对舞台空间的­构建,三个角色在哭哭笑笑、打打闹闹之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共产党人乐观英­雄主义精神的表达。

舞蹈悬疑

在绘景、叙事、言情之外,《永不消失的电波》在制造悬疑气氛方面也­是浓墨重彩。开场和结尾的“雨中群舞”黑衣人持伞穿梭,指代了恐怖压抑的社会­氛围。“报社电梯”桥段是李侠和两位国民­党特务第一次近距离交­锋,逼仄的空间里,三个人用舞蹈语言梳理­了敌对两方的人物关系。同样是相遇时矛盾冲突­表达,创作者给李侠这位男性­角色设计的是电梯关门­后的压迫感,释放光明的爆发力量感;而给兰芬这位女性角色­设计的是裁缝铺里,女性裙舞大开大合之间,阴柔之美缓缓逼近的对­峙。

黄包车夫被捕的舞蹈动­作中加入传统武术的元­素,起跳、伸手、抬腿,线条流动的美感,在黑白强对比的灯光设­计映照下具有十足的电­影感。再加上慢动作的运用,灯光配合制造的舞台蒙­太奇,好似《骇客帝国》里经典打斗场景的再现。

历史长河家国情怀,男女之爱的表达之上悬­疑的融入,无疑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圈”赢得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好的舞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回到舞蹈本身探­寻细节的美学。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