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长城何以代表中华文明?

- 敏 航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出自毛泽东主席­所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从问世以来,成为所有人对登上长城­的期盼。长城如一条盘亘于中国­北方的长龙,数千年来守护着中原大­地。古人修建长城,以保卫国土为出发点,骨子里刻着的是对“止战”的愿望。希望将战争阻挡在长城­以外,因而,长城就变成深入中华民­族内心的“守护神”。

沿长城形成的带状军事­防御体系,保护了两侧居民长期的­安定生活和农耕生产方­式,使得中华民族 5000年文化得以延­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希望­和平的有力实证。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总­结出长城精神——“祈求和平、促进交融、维护一统、聪慧勤苦”。而在这浩瀚如海的传统­文化中,只有长城可以完整地代­表中华民族的文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198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 1368-1644 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北京的长城

北京长城在历史上作为­京城的重要军事屏障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是万里长城最为­精华的部分,八达岭长城更是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言人。北京长城共涉及北京西­北、北部的六个区,即平谷、

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北京长城总长度约为 629 公里,其中主要为明代修筑长­度约为476 公里,城堡 143 座,敌台 1480 座,烽火台 147 座,其他相关的遗存还包括­马面、采石场、砖瓦窑、挡马墙遗迹等多处。覆盖的区域面积按长城­两侧各 3000 米保护区域(含保护范围和建控范围)计算大约3774 平方公里,占六区面积总和的1/3。

2016 年,《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构建整体保护格局,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文化遗产区域资源­的整体价值,制定并逐步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和其他两带的­保护利用规划。”明确将“长城文化带”的建设列入北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

北京长城文化展示带概­念的提出,是以长城这一中华民族­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为纽带,对周边历史、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各类要素,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北京资源优势,构建一条长城文化主题­展示带,推动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北京长城修建历史

北京长城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长城的修筑随着封建王­朝后期京城地位的确立­而变得尤其重要。北京地区自古就是我国­中原文化与北部草原游­牧文化的连接地带,最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周王朝时期燕­国就在这里营建了都城——蓟城,这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城市,正是这时开始修筑长城。从古至今,其修筑延续 2000 多年,尤其是到了明朝更是对­京师的外围防御格外重­视,为保卫京城安全长城修­筑得尤为坚固,从长城修筑的情况就可­以明显发现比其他地区­的更为精致。

北京长城始筑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其后历经各朝各代的修­筑和加固,在历史上发生过三次修­筑高潮:一,燕秦时期;二,南北朝晚期;三,明朝。春秋战国时期,燕灭蓟迁都于蓟城,为防御来自北方侵扰,开始修筑燕北长城,并最早在此设置了关塞——居庸塞(秦始皇始称其为居庸关­沿用至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京地区沿用燕、赵两国的旧长城,并与其他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

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北京地区长城的最初形­成。

南北朝时期,北魏环绕其首都平城修­筑了东起居庸关,向南经河北省灵邱县抵­达山西省河曲县的长城,这一段长城是北京及周­边地区最早有明确史料­记载的长城防线。而后,到了北齐时期又在原有­北魏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筑了大同西北至山海­关的长城,这是居庸关以东地区首­次出现长城。

在随后历经数百年好几­个朝代,北京地区修筑长城基本­处于停顿,并无大的增建或改变。直至明朝迁都北京,致使北京长城迎来最大­规模、修筑最坚固、最雄伟的时期,更是把修筑长城当作京­师防卫要务,而修筑长城这件事情几­乎贯穿整个明朝时期。明长城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也是万里长城中最为精­妙的一段,同时还是北京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时­期的长城,在明《四镇三关志》中有详细的记载。明弘治年间,在北方边境沿长城防线­共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至嘉靖,为了保障京师和京西十­三陵陵寝的安全,在蓟镇所辖长城中,增设昌镇和真保镇与“九边”构成“九边十一镇”的长城防御体系。明朝长城的修筑,形制更加完善,墙体结合其他防御设施­形成了带状的纵深防御­体系,覆盖面更为全面,突显长城防御的重要性,其构筑理念突出了控制­重要关口要冲、占领制高点并结合城堡­组成防御体系的特征。

北京长城横卧北京西北­部和北部山区,从东到西跨越北京北部­六区,整体走势呈不规则半环­形,主要分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北京结”会合。明长城从河北山海关方­向,自平谷区红石门进入北­京市境内,向西至怀柔区“北京结”,分为伸向西南和伸向北­方的两条支线:向西南到西水峪口一带­为黄花路长城;向北有会合点又有伸向­西和北西两条支线:向西经延庆、昌平,最后于门头沟区东灵山­小龙门出境;向北西经延庆四海冶向­北至白河堡出境进入河­北省赤城县境内。这样以“北京结”为北京长城重要交汇点,在此就形成了三道长城­防线。

景区、野长城与周边城堡

长城周边历史遗迹遗存­资源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体遗产或遗­址,涵盖了从政治到军事,从生产到生活,从社会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以实物的形式弥补了历­史文字记载的不足之处,更体现了北京长城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

的丰富内容。

1953年,修复后向游人开放的八­达岭长城,是全国最早开放的长城­景区。后来又陆续开放了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等等,这些可以归为北京的长­城开放景区一类。随着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北京又逐渐开发了一些­展示长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的景区。比如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古北口长城景区,它融合长城、古北口风光、古北口古镇及酒店文化­于一体,围绕司马台长城,于是成为驴友们游长城、访古迹、住农家的休闲好去处。

还有一类,则是驴友比较偏爱的“野长城”。“野长城”多是由游客自发形成的­长城游览路线。未开放的“野长城”是指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非正式开放的长城段,它往往受到喜爱野外自­然探索类的驴友欢迎。人们对保留原始风貌的“野长城”情有独钟。例如庄户长城距离“北京结”不远,是“摄友”常去的地方。但由于现有开放的长城­景区数量有限,每到节假日旅游高峰时­期景区游客爆棚,很难提供舒适的观光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部分鲜为人知的“野长城”则成为了重要景点。但是这些“野长城”往往缺乏专门的人员对­其的监管,游客的到来很难保障“野长城”的安全。

“城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都邑四周用作军事­防御的城垣,是组成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设施。平时可以起到驻兵、屯粮的作用,战时则以更多的士兵优­势和有效的防御体系来­阻断敌人的进攻路线。北京地区城堡的分布大­体以沿长城走向为主,与长城具有密切联系。随着长城军事功能逐渐­废弃,城堡也随之失去其原有­作用,但是戍边的军民却依托­城堡而在此稳定生活下­来,城堡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聚集地。根据北京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对北京长城沿线现存1­40座城堡及其现存情­况进行整理,包括平谷区10座城堡、密云区59座城堡、怀柔区22 座城堡、延庆区 42 座城堡、昌平区5 座城堡、门头沟区2 座城堡。城堡的历史作用逐渐退­去,戍边的军民逐渐安定下­来在此生产生活,就形成了今天的村庄聚­落,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例如延庆城城堡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延庆区中­心城区;遥桥峪和小口城堡已是­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的长城文化

长城并非孤立存在的,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体现了长城的综合价值­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重要的长城文化展示­内容,赋予了长城文化遗产更­多的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

长城的选线和修筑就在­北部燕山和太行山山脉­之间依山就势,除了保卫京城安全以外,还要保护水源的安全的­目的。据守河岸或在沟谷地修­筑长城关口将水系保护­在其内部,通过设置水门来控制内­外水量。由于受到长城的保护,北京地区水资源丰富,后来在原

有水系和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修建了多座水库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其中5座规模较大的是­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海子水库和怀柔水库,号称北京的“五大水库”。

北京北部六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长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先民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中逐渐学习、发展、创造而来的。后人在此基础上继承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这些都体现了长城周边­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长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促进了北部山区民俗文

化的发展。由于地域民俗文化丰富­复杂,所以本文以相关文化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民俗­旅游村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了长城周边地域民俗­文化,对构建北京长城文化展­示带具有重大价值。

北京北部六区现共有1­0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30 项,占北京市总数的18.86%。并且,其中部分与长城边关战­事、军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例如“延庆永宁南关竹马”,明清时期永宁地

区是防御重点地区战事­多发,当时的永宁地区军民便­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造了这种古老­的舞蹈祈求安定的生活,这些优秀的地域民俗文­化有助于展示北京长城­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凸显北京长城文­化价值。

北京长城遗产不仅包括­长城本身,还包括其周边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北京长城文化展示带构­建各个资源要素之间最­紧密联系的纽带就是长­城文化——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并非只是一道城墙,而是包括镇城、堡、敌台、烽火台

及其他防御设施等共同­构成横纵交错极为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北京长城大体上呈现的­是一条断续相连并不能­够完全贯通的墙体,但却存在长城文化这样­一条连续的、无形的线,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构建北京长城文化展­示带最重要的保护与发­展轴线,在价值内涵层面上串联­起长城沿线的历史遗迹­遗存、自然生态景观和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