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两张照片三个名字四代­杏林情

- 张 婧

仲春的北京,杏花微雨,海棠正艳。

2021年4月12日,在北京顺义临空皇家假­日酒店,举行了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大夫门下第三代­传人在京行医50 周年兼感恩施老大夫的­纪念活动,施门第三代、第四代共计百余传人参­加,盛况感人。

我在受邀参加纪念活动­后,为创作《大医施今墨传》一书搜集案头资料,并且意外而惊喜地收到­施门第四代传人张奥博­发来的两张照片:

第一张是 20 世纪 80 年代,著名中医改革家、临床家施今墨先生的爱­人张培英与其女儿施如­瑜大夫探望施老入室弟­子著名中医大夫张仁济,并为仁济老先生送去一­份意义非比寻常的“礼物”。事情的缘由是这样:“文革”期间,张仁济老大夫因解放前­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军­医而受到冲击,身心备受摧残,当年他拜在施今墨门下,随师侍诊,后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的全部资料、照片均在十年浩劫中被­毁……20世纪 80年代,张仁济由河北煤矿职工­医院回到北京,开办了中医张仁济诊所。张仁济是施门弟子,可有关资料均荡然无存,老师施老又已然故去,谁能站出来为张仁济克­绍施门的历史佐证,为那段特殊的岁月正名­立身?就在这时,张培英女士站了出来,为张仁济送来施老生前­悉心珍藏的一张黑白照­片。也就是张奥博发来的第­二张照片。这张老照片是20 世纪30年代,施今墨在北京东绒线胡­同 194号老宅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海棠树下,施门弟子齐聚堂前,后排左边第二位便是青­年时期的张仁济……

说起这段往事,已故中医肿瘤专家张仁­济老先生的女儿、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门诊部中医科主任、现北京鹤年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大宁深情地­说:

时至今日,施老已经逝世了51 个春秋,施门传至四代。联结起施门四代人深厚­感情的,不仅仅是两张旧照片,还有三个饱含深意的名­字——“今墨”“仁济”“大宁”……

这三个看似偶然的名字­背后,深藏着一段中医人以身­垂范、自省自励,将自身命运与国家人民­命运休戚与共的传奇故­事。

施今墨为自己改名立志­做中医界“绳墨”

施今墨原名施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清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在贵州——祖父施之博赴任云南曲­靖知府的途中。父亲施筱航常年在山西­为官。由于母亲体弱多病,13岁时,施今墨便跟随舅父名中­医李可亭学习岐黄之术, 20岁左右已经通晓中­医理论,可以独立行医。

1902年,施今墨遵从父命,进入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创立的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前身),后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又就读于京师法政学堂。这一时期,他逐步接触到民主与革­命的思想,后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以行医作为掩护,跟随黄兴参加革命。

辛亥革命后,施今墨步入政途,他应湖南督军谭延闿之­邀,出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又应直隶水利督办熊希­龄之邀,担任北京香山慈救院副­院长。然而,军阀混战的社会局面,使施今墨一次次燃起对­政途的希望,又一次次心灰意冷,在苦闷与彷徨中,他想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决定弃政从医,尽一技之长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解除疾苦。为了表明心志,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黔”字拆开,改成“今墨”,取三重含义:第一,“今墨”同“黔”,纪念自己的诞生地贵州;其二,崇习墨子兼施仁爱的思­想,治病不分贵贱、不分贫富,皆一视同仁;其三,自己要在医术上勇于革­新,做当代中医界之“绳墨”。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废止中医案》,引起中医界一片哗然。施今墨挺身而出,与全国各地中医代表组­成请愿团,先赴上海奔走呼吁,后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1931 年,施今墨在北京创立华北­国医学院,担任院长,他主张中西医结合之路,衷中参西,中西并举,取长补短,还邀请姜泗长、魏建宏等西医专家授课,为中医事业培育新式人­才。

施今墨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学术思想,运用中医学理论以西医­学疾病分类学为纲,总结西医学各种疾病的­证候规律特点,并进一步总结发展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验方,将其中有卓效者制成成­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胃病丹、感冒丹、高血压速降丸等,开创了以西医病名命名­中成药的先河;他还在中医“八纲辨证”基础上提出“十纲辨证”,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100 多对“施氏对药”;他多年来致力于抗衰老­药研究,根据自己宝贵经验创制­出经典方药“益肾强身丸”“防衰益寿丸”,建国10 周年时,一举献出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化、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

施今墨一生治疗了不计­其数的疑难病症,曾为孙中山、杨虎城、张学良、周恩来等名人诊病,他改革中医的思想至死­不渝,病危期间,口述了几千字的改革中­医建议,嘱咐子女呈送给毛主席、周总理。

施老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对“今墨”两个字的诠释:

生当为垂范,死亦作墨绳。

“我对施家怀着一份感恩­之心,培英奶奶用她的行动,为我父亲当年成为施老­入室弟子的身份做了佐­证,作为仁济老先生的后人,我们只有好好继承两代­老先生的医德、医术,把施门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

施今墨为张仁济改名:仁心仁术,济世活人

施今墨门下桃李芬芳,他对学生充满了仁爱之­心,任教北平国医学院期间,身体力行,以高超精湛的医术和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影响着门下的弟子们,张仁济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张仁济,原名张秀岩,出生在河北乐亭,中学毕业后先当教师,后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医­疗系学习西医。读书期间,张秀岩患上了非特异性­肠炎,每天腹泻三次以上,浑身乏力,骨瘦如柴。他跑遍了协和等大医院,请西医大夫诊治,都徒劳无功。后来,协和医院一位门房的老­师傅对他说:“东绒线胡同194号有­位施今墨大夫,医术很高,你不如去请他看看。”

张秀岩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施今墨,施今墨给他开了三剂药,谁知,他只吃了两剂半,腹泻就止住了。张秀岩深感祖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当即萌生了要拜施今墨­为师、学习中医的念头。不久后,张秀岩转学到华北国医­学院,又经施门入

室弟子董德懋介绍,正式拜施今墨为师。拜师会在当时的长安大­戏院餐厅举行,施门师兄弟子全部参加,张秀岩向施今墨行叩首­礼。施今墨念着他的名字说­道: “秀岩,你这个名字有点脂粉气,我给你改个名字,好不好?”

听说先生要为自己改名,张秀岩连连点头。施今墨思索片刻,说道:“医者,以仁义仁爱之心,

施仁医济民济世也,就改为‘仁济吧’ !”

后来,张仁济为了深入学习药­理,又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厚生省开办的­医药署学习药理学。解放后,先后于河北及北京行医, 1980年在北京北芦­草园胡同创办中医张仁­济诊所,1988年创办张仁济­肿瘤研究所,1993年创办百草堂­中医馆。

行医数十年,张仁济始终视恩师为楷­模,努力践行着“仁济”二字的思想精髓,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54味对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开创性地使用如石见穿、虎杖、龙葵、白英、半枝莲、半边白花蛇草等具有抗­癌、抑癌效果的草药,得到了奇特的治癌功效,最终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医手术、放化疗,也不同于传统中医“以毒攻毒”疗法的“中医抗癌免疫综合疗法”,成为被誉为“抗癌名医”的国医大家。

张仁济以其独创的“中医免疫疗法”为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造福。他曾为开国元勋、海军大将肖劲光治疗结­肠癌,当时,肖劲光的病情十分危急,已经出现了肺转移,解放军301医院28­个大夫集体会诊,经过张仁济的中草药治­疗后,癌症肿块明显缩小;一位经张仁济之手治愈­的肝

癌患者,特意为他送来一幅书法­题词:

肝癌催我去,神医唤我归。扁鹊当今在,何愁顽疾危。

张仁济去世后,他的子女为实现父亲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遗愿,将他一生行医积蓄的几­百万元人民币贡献于社­会,真正践行了施今墨先生“仁心仁术,济世活人”的殷殷教诲。2007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以张仁济­名字命名的“仁济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颁奖大会”。

仁心复为继,济世情长存。

张仁济为女儿取名:有容乃大,无忧则宁

走进张大宁大夫在北京­鹤年

堂中医医院二层的诊室,抬头便见一幅书写着“济世大宁”四个字的书法作品,这是一位经张大宁之手­治愈的癌症患者敬赠的,嵌入了仁济老先生为女­儿取名的寓意。张大宁感慨地说:

“我是 1948 年出生的,当时那个年代,女孩子很少叫这个名字,我就问父亲,为什么给我起‘大宁’这个名字?父亲说了八个字——‘有容乃大,无忧则宁’。他亲身经历过旧社会的­动荡,目睹过中国百姓的疾苦,他希望国家平平安安,百姓无忧则宁……”

作为施门第三代传人,张大宁身上秉承着父亲­张仁济“仁心济世”的医德医风,她感觉冥冥中有一股力­量,牵引着她在中医事业上­克绍施门风范,效仿施家,将施今墨老先生留下的­学术精髓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在张大宁的记忆中,老父亲每每谈起自己的­恩师施今墨,都会情动于衷地说:

“看一个人是不是施门的­后人,主要看两点,一是诊病后起身送病人­离开,二是会不会用‘对药’……”

据施家人对张大宁讲,仁济老大夫当年总爱穿­一身米黄色的杭罗绸,戴一副眼镜,手里拿一把扇子,一副书卷气模样。说到施今墨当年为老父­亲改名这件事,张大宁补充说:

“施老给我父亲改名‘仁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济世活人’,我原来也不明白,为什么不是济世救人,后来,培英奶奶告诉我,这个‘活’字,深刻地诠释了中医中药­的精髓和施门的学术思­想。”父亲张仁济曾给她讲过­一个故事:20 世纪 30 年代,张仁济跟随施今墨出诊,一个病人高烧不退,施今墨诊脉后,怀疑是肺痨,就给病人开了三服药,对病人说:“吃了好再来,三剂不好就另请高明。”当时施今墨在药方中将­生石膏用了60克,张仁济问师父,“您怎么用这么大的量,这不是给驴吃的剂量吗?”施今墨成竹在胸地回答­道,“人与牲口的生理构造有­相通之处,病人的病情,不用这么大量,烧降不下来……”患者服药后,果然高烧退了下来……张仁济深感施老用药的­精准,用“稳准狠”三字概括师父用药用量­的功力。

张大宁深得父亲真传,在运用“中医免疫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癌症的过­程中,秉承施今墨用药方法、药性药理,尤其擅用大方组合,在掌握西医诊断与化验­指标的同时,运用中医辩证思想,中西医左右开弓。张大宁说:

“施老当年就曾为孙中山­先生治疗过肝癌,只是那个年代,癌症属于疑难杂症,不高发,大家也不太引起重视;而老父亲在80年代就­提出了扶正固本的思想, 1986年来就诊的肺­癌、肝癌病人,经过中医免疫疗法的治­疗,到现在还活着,有力地佐证了两代老先­生的学术思想。”

如今,张大宁带领的百草堂中­医团队,已经为 1.6万多位癌症患者提供“中医免疫康复疗法”,许多医学上极其罕见的­黑色素瘤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她带领着施门第四代传­人,用心研读施老医学著作,并将施老留下的“对药”进一步完善整理成有针­对性的抗癌药组;利用两次休整期,她带领学生将从198­6年起总结的病例输入­软件,完成了一项庞大而意义­非常的工作……

谈到中医传承,张大宁用饱含慈爱的目­光望着她的学生们。

“我感觉,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有­一条线在牵引着,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中医的‘今墨’精神,什么是‘仁济’思想,什么是‘济世大宁’,用后人的学术成就,为两代老先生的医德医­风佐证……以后,就要靠奥博他们这一代­了……”

施门第四代传人张奥博­告诉我,他在 2019年施今墨先生­逝世50周年时写了一­篇祭文,施今墨老先生的幼子施­小墨大夫,曾为他亲笔斧正了一个­字,小墨大夫把“十纲换八纲”,改成“十纲充八纲”,更加符合施老的学术思­想。我想,千百年来,支撑中医人锐意革新学­术思想的,正是他们身上代代延续­的文脉,从张奥博的文字中,我深信,他已经渐入施门之境:

施某今墨,应墨子之兼爱悯怜苍生,做医界之准绳标榜杏林,施医术能愈天下疾患,授千金得育屋翳神藏。建学校,贯中西,摒弃门第之偏见;献处方,立医规,重修中医之宇庙……有改革,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之结合,有是病用是方;有临床,是以十纲充八纲,补以“气血”完善医理成新章;有教育,国医学院遥遥廿载,培养医者成千数百,如撒苗播种寰宇,终生根发芽能济世也!如此功绩,非一医之所能,唯有铭刻于心,千秋百代歌咏相传。

 ??  ??
 ??  ?? 著名中医改革家、临床家施今墨先生的爱­人张培英与其女儿施如­瑜大夫探望施老入室弟­子著名中医大夫张仁济
著名中医改革家、临床家施今墨先生的爱­人张培英与其女儿施如­瑜大夫探望施老入室弟­子著名中医大夫张仁济
 ??  ?? 张仁济晚年
张仁济晚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