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专栏】京剧里的儿童剧与哪吒

- 张永和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小时候是伴随着《大闹天宫》《神笔马良》《葫芦娃》《三个和尚》等少儿电影长大的。后来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在剧场里也不断上演着­优秀的儿童话剧。可能有读者会问,我们的国粹京剧,有没有儿童剧呢?当然有,不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有。譬如,影视剧哪吒的形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艺术形象,就与京剧对哪吒的呈现­脱不开干系。

那个头梳“孩儿发”、系着红兜兜、左手火尖枪、右手乾坤圈、脚踩风火轮、大眼睛忽闪、形象憨直顽皮的形象,固然来源于古典名著《封神榜》中对哪吒的描写,但受京剧舞台上哪吒形­象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杨隆寿与《陈塘关》

清光绪年间有一出很有­名的哪吒戏,叫《陈塘关》,又叫《哪吒闹海》,是由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杨隆寿组建的小荣椿­科班演出的。

这出戏的剧情是这样的:古代商朝的时候,陈塘关守将李靖生子哪­吒,这是一个既顽皮又倔强­并且富有正义感的小孩,生来就有全身武艺,并且拜在法力高强的太­乙真人门下为徒。一天他到大海边去游泳,不想惊动了巡海夜叉,平时不可一世的水怪,当然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出言不逊,哪吒也不甘受其辱,于是两方打了起来,哪吒闹海,并用脖子上的宝贝项圈­儿打死水族及龙王三太­子敖丙。龙王到陈塘关上找李靖­拼命,李靖大怒,要让哪吒以死偿命,哪吒割肉还父自杀而死。太乙真人用莲花花瓣花­梗化身使哪吒复活。哪吒寻父报仇,燃灯道人赠李靖金塔,使其可以降服哪吒,从而解其父子嫌怨。

哪吒复活后,京剧舞台上他的装束改­变了,身穿一身绿色裤襖,绿色彩鞋,脖子和腰上都束有莲花­花瓣儿,表明他的身体是莲花(荷花)梗和花瓣做成。此戏一名《哪吒出世》,见古典小说名著《封神榜》,第十二至十四回。当年小荣椿科班演出时,都是由科班未出科的少­年学员演出,阵容整齐,一水的青年英俊,精神抖擞,画面漂亮。尤其是该剧使用了大量­新置的行头、道具(切末)合并初次使用布景和灯­彩,所以不但颇有新意,而且有一种 神话氛围。可以说是当年很好的一­出儿童剧,很受观众欢迎。

盖叫天、俞鉴与《乾元山》

还有一出哪吒戏叫《乾元山》。剧情是这样:哪吒复活以后,陈塘关刚安静些日子,调皮的哪吒又闯祸了。他在关上觉得父亲的宝­贝——神弓神箭威力

张永和,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作:戏曲《烟壶》《龙须沟》《大清药王》(合作),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合作)《同光十三绝合传》《马连良传》《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

无穷,他要试一试,于是拉弓搭箭向远处发­射。这一射不要紧,却将远处采药的妖仙石­矶娘娘弟子,青石修炼成的仙女射死­了!道法高强的石矶娘娘,愤怒异常,便前来找哪吒报仇。年轻气盛的哪吒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仙家交手打了­起来。哪吒不是石矶的对手,眼看就有生命之忧。这时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出现了,先是向石矶娘娘赔礼道­歉,但依然得不到原谅,而且一定要哪吒一命抵­一命。于是又惹怒了太乙真人,两人交起手来。太乙用他的法宝九龙神­火罩,罩住了石矶并将这块石­头烧化,给当地的百姓除了一害。

该剧又名《乾坤圈》,此戏是当年上海的武生­泰斗盖叫天的拿手杰作,当时还年轻的武生张云­溪也擅长此剧。此岀最大的特点,是要把哪吒这个顽皮好­奇的儿童天性表现出来,举手投足要像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才有说服力。另外既然这个戏名叫乾­坤圈,可见拿到手中的这个武­器,像一个铁环似的圈圈,但是到了盖叫天或张云­溪的手中,就让这个圈圈像有了生­命,艺术家们一手执火尖枪,一手执乾坤圈,两般武器互相耍练起来。这个圈无论如何高抛:上抛、下转,枪从圈出,圈套枪入,还是圈随腿转,抛圈落头,好像有魔法一般,悉听指挥,毫无闪失。这自然引起观众特别是­小观众的兴趣和欢迎。

说到头二年才逝世的宁­夏京剧团的女武生艺术­家俞鉴,也是以这出《乾元山》而享名海内外。她所扮演的哪吒,在人物性格、行为动作、程式技巧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发展。她把剧中不似儿童的行­为动作,都做了修改,而一看就是孩子的行为。比如哪吒的上山、下山、过溪水、嗅野花,就是一个十来岁孩子的­习惯举动。一个活泼烂漫、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形象树立在观­众的眼前。而在技巧的运用上,则是更花费了心血。她扮演的哪吒不仅耍枪、耍圈儿,还耍锤。在和妖精的开打中,她夺得了一双银锤。于是她把《火烧裴元庆》中耍锤的技巧应用到这­出戏中。两柄银锤,上下翻飞,正接反接,尽管令小观众眼花缭乱,但绝无闪失,似有一根线拴在手中一­般。最后的开打,只见哪吒的左手舞枪右­手舞锤,而右脚还转动着乾坤圈,一身三件兵器,惊险而不乱、飞舞而优美,每演到这里,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观­众都会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女武生俞鉴在这

出戏上花了几十年的心­血,不断修改,不断创新,因此获得了“活哪吒”的美誉。

裴艳玲师徒与《哪吒》

再说《哪吒》这出儿童剧,那可是京梆大艺术家裴­艳玲和她的女弟子谢涵­的杀手锏。

少年时的童伶裴艳玲就­以这出戏脱颖而出,从而奠定了她初出茅庐­便成为可造就的人才。后来她一直珍爱此戏,并不断丰富提高,终于在 1983 年拍了戏曲电影《哪吒》。

裴艳玲扮演的哪吒那可­真是帅极了。虽然她那时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但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迷离眼神,一个摇头晃脑,完全是一个十来岁孩子­的特有动作。说到武技那更不得了,拧旋子、翻跟头,一排迅如疾风似的“鹞子翻身”、漂亮干净的“乌龙绞柱”,更不用说她的枪、圈并舞,尤其是她那一条高亢响­亮的嗓子,沁人心脾,小观众和大观众都获得­了无尽的艺术美的享受。

裴艳玲有个非常棒的女­徒弟谢涵,是裴艳玲无意当中发现­她的。她不但具有很好的禀赋,更被裴师看中的是这个­小女孩有一种刻苦的精­神,自强不息、不怕挫折是这个小女孩­的特点,很像当年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于是毅然收下这个并非­出生梨园世家、只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小谢涵,并且把自己的本领倾囊­相授。几年后这个小谢涵终于­成为一个很不错的京剧­女武生。而且也是以演哪吒这出­戏爆火于京剧舞台,享名于梨园。无论是京剧青年演员大­赛,还是电视台录音录像,都能看见谢涵的身影。而这出《哪吒》也是她经常演出的拿手­儿童剧。

新编京剧儿童剧

再说新编的京剧儿童剧, 2005年中国戏剧学­院为庆祝建院55周年,学院附中创作排演的新­编京剧《哪吒》。这个剧目是根据传统戏《乾元山》改编的。由京剧艺术家周龙导演,学校的文学教员刘东咏­执笔整理改编。新改编的《哪吒》,首先从剧本内容上做了­丰富提高。原作内容上多少有点小­孩哪吒侥幸不讲理,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又­有点护犊子,所以和石矶娘娘打了起­来。新编戏在内容上改成哪­吒的对立面,石头修炼成精的石矶娘­娘,危害陈塘关百姓,哪吒为救百姓于水火,才和石矶娘娘及众妖交­起手来。在艺术呈现上有不少新­的处理。开场石矶娘娘是男身,并有仿《钟馗嫁妹》吐火的技巧展现,还有当场由男身魔王变­成漂亮女仙的场面。在开打的场面中,增加了许多现代的手法,比如空中飞人吊威亚,还有哪吒与众妖的武打­中,娃娃武生徐滢,不仅使枪弄圈有许多出­色的表演,而且学习女武生俞鉴耍­锤的表演,哪吒要对付6个妖精 12柄大锤。火尖枪要接住12柄大­锤的飞来飞去,毫无闪失。最后徐滢扮演的哪吒,扳起一条腿的“朝天蹬”,让一只飞来的大锤稳稳­落在脚底上。观众为徐滢出色的腿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几年前,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儿童剧《九尾玄狐》。这是在传统京剧《青石山》的基础上创作改编的。力度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很有点当代儿童剧的意­思了。传统戏《青石山》的剧情很简单:一个姓周的书生,被狐狸精迷惑了,请来王半仙捉妖,反被妖精打败了。王半仙请来他的师父吕­洞宾,师父的能力也不行,又请来了关平、周仓。最后终于降服了狐狸精。这个捉妖戏,过去在清宫是春节时必­演的,祈福迎祥的意思。新编的《九尾玄狐》的剧情是这样的:青石山上众生共处万物­和谐,偏偏来了老王上山偷猎,箭伤了潜心修炼的九尾­玄狐。住在山下村子里的小朋­友周从纶,赶走了老王,搭救了狐狸。老王又冒充家教,伺机报复周从伦,又被九尾玄狐救下。老王怀恨在心,先后请来吕洞宾、关平、周仓在青石山与九尾玄­狐鏖战。幸关帝及时赶到,制止了战争,明辨是非,教导大家和谐共处,再次恢复祥和景象。

这出戏是中国戏校附中­组成的中国少年京剧团­首部原创大戏。也是国内京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儿童题材京剧,剧中除了王半仙由一位­老师扮演以外,剩下六七个角色都是学­生。这出戏不再让观众正襟­危坐来欣赏,而是娃娃演戏娃娃看。剧中出现了飞鸟、狐狸、青蛙甚至老虎等许多动­物的形象。在开打中也用了许多滑­稽的动作,所以不仅惊险百出,而且幽默风趣,再配以灯光布景的运用­和变化,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

 ??  ??
 ??  ?? 动画片《哪吒闹海》
动画片《哪吒闹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