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Document

【专栏】管桦:石板房胡同里的歌声

- 方继孝

㙒侀⯶炱⎰ὅ洚恞⏳䌂樟叼嬢樟⓱Ϛ哰㞢ϟ曡㤿ⱏ〙ἤϠϟ曡䎅䩙惰䫘䜝Ấ­哖Ϡϟ〩ば㔂┥Ệ➖䜝⽐㣾Ϡ䯢烀木䮭束ϟ㚀⥁屉ɅɅắ佃⯿ὓ䜝⥁悒ầ〙ἤϠ ϟ㚀⥁ἥ屉ɅɅắ佃⯿ὓ䜝⥁悒ầ〙ἤϠ䯢烀怪㢺ϟ曡䎅䩙⇡䖸惰䫘Ϡ烀⯿㟈屓㘠束ϟ ⯰⯰䑦器ɅɅ⒦ὓ⁺㟆䜝㗏器ầ挍巨Ϡ炭⒡哰炮Ϛϟ㚀⥁屉ɅɅắ佃⯿ὓ䜝⥁悒ầ〙ἤϠ奄屝ồ5 ⼍⼿ɍỆ ➖㞙倧䜝ỿɎϚϟ曡䎅䩙⇡䖸惰䫘Ϡ呐5⼍➖ⱏ➗ỿ樟ɍ㘠㶾⧯Ɏ㑩⒦Ϛ

管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是继老舍、曹禺、杨沫之后的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第四任­主席。 他在 1947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新中国初期就被教育部­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新中国后,管桦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组,专门从事歌词写作。1952年,创作组转到北京中央歌­舞团为作曲家写词。自此管桦居住在西黄城­根南街东侧的石板房胡­同24 号。

石板房胡同形成于清代,在清《光绪顺天府志》记有“石板房”。民国之后析出三条胡同,分别为石板房头条胡同、石板房二条胡同、石板房三条胡同,简称为头条、二条、三条。1965年将石板房头­条定名为石板房胡同。石板房胡同南北曲折走­向,北起图样山胡同,南端通向后达里,西侧通向西黄城根南街,全长450 米,均宽5 米。1990年门牌号1—23 号;2— 34号。遗憾的是,这条胡同已被夷为平地,踪影难寻了。自1952 年,管桦住进石板房胡同2­4号平房小院,到1985年乔迁新居,搬到朝阳区坝河之滨的­一幢楼房,他在石板房胡同 24 号居住了 33个年头。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1年出生于河北­丰润县女过庄。他的父亲是一个有豪爽­之气,敢同恶势力斗争的乡村­文人,早在 1927 年就参加了革命。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但在命运面前却从不低­头,她有绘画的艺术才能,还会讲故事。小时候,管桦的文化生活就是听­妈妈讲故事。1938年,因父亲参加了李运昌为­首的共产党领导的冀东­20万工农抗日大暴动,管桦和弟弟、妹妹随母亲避居天津。

这个时候,管桦开始读鲁迅、茅盾、巴金等先辈的作品。1940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和弟弟参加了八路军。随即入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阶段,反动势力甚嚣尘上,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革命队伍中除战­士外,几乎所有干部都用化名,并且时常更改。其目的是以假乱真,迷惑敌人,同时也防止敌人知道真­情,加害于亲人。因此,鲍化普化名管桦。据后来管桦讲,他之所选择“管”,是因为一个典故:春秋时代,齐桓公的贤相管仲与鲍­叔牙是至交。管仲曾

经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两人情同骨肉,亲如一家。管桦从这个古老的“管鲍”之交得到启发,于是便由姓“鲍”改为姓“管”了。开始的时候,他叫“管华”。用了一个时期,一次同志开玩笑说“你要管理中华呀!”他随即应变,就在“华”字旁边添了一个“木”字,变成“管桦”,并且回答说:“顶大就是管管森林罢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想改过来,因大家都熟悉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下来。1942年,管桦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毕业。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歌­词、剧本和文艺通讯,间或写点小说。

1945年,他的父亲在一次激战中­牺牲。1946年,管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冀东新华书店出版了他­的描写土地改革的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他在 1947年写的剧本《胜利而归》曾受到晋察热辽军区和­九纵通令嘉奖,荣获朱德奖章一枚,并记大功一次。这年的秋天,因病调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员。除了歌词创作,还写了《小英雄雨来》第一章。研究室主任著名作家周­立波看了之后,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在周立波的鼓励下,管桦把这个儿童故事继­续写成了一个中篇小说。这个小说,先后由三联书店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

1952 年,管桦在西单石板房胡同 24号定居下来后,那时候,院里住的几乎都是中央­歌舞团创作组的作曲家­和词作家,李焕之、张文纲等都住在这里。张文纲担任创作组组长。

1951 年,管桦和张文纲奔赴朝鲜­前线深入生活,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具­有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和­强烈感染力的大型合唱­作品《飞虎山故事大合唱》。

1950 年 11月上旬,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335团5连在­飞虎山守备战斗中,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优良作风,坚守阵地五昼夜。打垮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一到两个营的­兵力30 余次进攻,毙、伤敌700 余人(含2连在该阵地杀伤敌­人数),为我主力部队围歼军隅­里、凤鸣里一带之敌赢得了­时间,做出了贡献。战后荣获军授予的“英雄部队”、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的“二级英雄连”光荣称号。

1951 年 9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人民友谊”主题歌曲国际比赛中《飞虎山故事大合唱》获得三等奖。管桦一直认为《飞虎山故事大合唱》是一个好的作品。30年后,管桦在写给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张非的信中,对这个作品评价说:“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好­作品,因为它是一个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主题的作­品,音乐方面有它独特新颖­的民族风格和雄伟的革­命气魄,当时给人民以鼓舞和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曾获得世界上的声誉。”

1951年至1957­年间,管桦为少年儿童写了多­首歌曲。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就­在石板房附近。在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任团长兼指挥的李文玉­同志,三天两头来院内约稿。这个时期,管桦为少年儿童写的歌­词具有代表性,至今仍广为传唱的有:创作于 1953年的《我们的田野》(张文纲作曲)。原在儿童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曲,是一首深受几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是从 1950年代直到现在­经常在广播、演唱的优秀少儿歌曲代­表作之一。2009 年 5月被入选为全国10­0 首爱国歌曲。作者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让孩子们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以此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1953 年,管桦对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能在和平环境里幸福­成长,感到十分欣慰。特别是节假日里,

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裙,胸前飘着红领巾,在公园里欢笑奔跑的形­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此,他和女作曲家李群合作­写了《快乐的节日》(初刊于《歌曲》1954年第四期),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祝贺。小鸟在前面带路,快乐的节日歌谱,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在开放。这首歌用充满想象力的­儿童语言,欢快流畅的旋律,唱出了孩子们活泼的性­格和快乐的心情,极具儿童情趣。它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首唱后,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喜爱。

1957年,管桦与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合作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80年,该歌曲获得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奖一等­奖。同时期,管桦还和瞿希贤合作了《早操歌》。在石板房胡同居住的日­子里,管桦在为少年儿童写作­歌词的同时,还为少年儿童写童话故­事。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童话《老虎和狗熊》。195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熊的故事》和《竹笛》。1957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狐狸》和《慕士塔克山的传说》。同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个中篇小说《辛俊地》。这是管桦创作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农民战士辛­俊地的战斗和情爱故事,其中展现了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的辛俊地和­组织之间的冲突,也表现出辛俊地自尊、自爱的复杂人性。最终以辛俊地的个人悲­剧为收场。小说出版后,在《文艺报》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1957年,响应党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管桦和夫人李婉,带着孩子们离开北京,回到他的家乡冀东农村­落户。到农村将近10 年,1966年,他们一家回到北京石板­房胡同24号院的平房­小院。在冀东时期,管桦写了短篇小说集《三只火把》《山谷中》《葛梅》。从1970 年起,管桦动手写作长篇小说《将军河》,经过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视野开­阔、规模宏大的文学巨著。《将军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华北­将军河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画卷。小说以一系列紧张、曲折、惊险的情节,展示了人类社会善与恶­的厮杀、文明与野蛮的苦斗,还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命运的奋力抗争,富有华北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

管桦多才多艺。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喜欢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墨竹。他喜欢养竹、画竹,是因为他喜欢竹子的品­格。竹子与松树、梅花一样,具有傲霜、耐寒的特点,它经冬不凋,决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他非常喜欢宋代徐庭筠­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我国古代的先贤,常常把竹子的“节”与人的“节操”相联系,把竹子的中空与人的“虚心”相联系。管桦继承了古代先贤的­传统思想,正是把竹子的这些品格­与自己的为人相联系的。在一首题为《凌云直上》的咏竹诗里,他这样写道: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摇星月,叶拍苍天,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

1957年,管桦一家回老家河北省­丰润县女过庄安家落户­的时候,在他居住的“草舍后院土墙边”,曾移栽了几竿青竹。在北京石板房胡同 24号的平房小院也栽­种了青竹。管桦喜欢画竹,也常常送给朋友。他的夫人李婉曾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当她同事知道管桦会画­竹子,便和她要。管桦总是抽出空来,为李婉的同事精心绘制。

1985 年管桦乔迁新居,住进了朝阳区坝河之滨­的一幢楼房。没有了竹子,他依旧画竹,直到2002年离世。

 ??  ??
 ??  ?? 管桦致张非函
管桦致张非函
 ??  ?? 石板房胡同
石板房胡同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